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张绣杀了曹昂和典韦,为何投降后未被曹操所杀,反而获得了优待?

2024-07-23历史

在汉末三国时代争霸天下的诸侯中,曹操在现代具有庞大的粉丝群,在很多文化节目中都成为学者们推崇的目标。他一生征战天下,平定了东汉末年北方诸侯混战的局面,一统北方大地,与刘备和孙权三足鼎立,为三国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然而在曹操的一生中也有不少的败绩,其中最为遗憾的就是宛城之败。在这次失败中,他失去了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心腹猛将典韦也战死沙场,可以说是他一生少有的惨败。他的对手张绣却也因为这场胜利在历史上留下了诺大的名声,宛城之战也称为后世三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可是让人疑惑不解的是,张绣在这场战争中对曹操造成了如此大的损失,可曹操后来在张绣走投无路时却收降了他。曹操对张绣不但没有报复其宛城之战的仇怨,反而对其非常器重,让自己的儿子曹均娶了张绣的女儿,并封张绣为扬武将军。曹操这种放弃私人恩怨的做法得到了后世学者的赞扬,也有很多人感到不解。以曹操多疑且睚眦必报的性格,对于张绣这样的大仇人为什么会网开一面呢?要知道张绣杀死的可不是一般的人,不论是长子曹昂,还是猛将典韦,这可都是曹操的心头肉,也在曹魏阵营内部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要解释曹操善待张绣的原因,则需要先回顾一下宛城之战的过程,以及曹操当时所面临的战略局势。宛城之战表面上看是曹操和张绣的战争,但从本质上看却不是,而是曹操和刘表的战争。张绣当时是作为刘表的盟军存在,和刘表联合起来抵抗曹操的南侵。张绣出身于西凉武威张氏,是西凉军中的一方豪族。他是西凉军校尉张济的侄子,张济在董卓军中服役,受到董卓的器重。张绣最早是县吏,在边章、韩遂之乱中率领本地豪杰杀了金城的麹胜,于是在凉州声名鹊起。又因为叔叔张济的缘故,逐渐在董卓军崭露头角。

董卓在长安被杀后,张济与李傕、郭汜等人率军进攻长安为董卓报仇,张绣跟着张济出战。这场战争中张绣表现很好,因功升至建忠将军,封宣威侯。此战之后长安被李傕和郭汜占领,张济被任命为镇东将军,被调到弘农郡屯兵。由于李傕和郭汜争权,长安出现内乱,张济不得不返回长安劝和。

最终三方互换人质,约定护送汉献帝东归,张绣便是人质之一。在东归过程中,李傕和郭汜反悔,率军劫持汉献帝车驾,与杨定、杨奉、董承等率领的军队发生冲突,进而发展成一场混战。混战中李傕和郭汜的军队大破汉军于曹阳,汉献帝只能渡河逃到安邑,然后派人向李傕请和。

双方和解后,张济将劫掠到的公卿、妇女、乘舆全部送到安邑。汉献帝在安邑没住多久就遇到蝗灾和旱灾,粮食出现危机,便在杨奉、董承、韩暹等人的护送下前往洛阳避难。在前往洛阳的途中汉军再次出现内讧,周边诸侯纷纷争夺汉献帝的皇驾。在内斗中失势的董承秘密召兖州牧曹操西进,以进贡之名靠近洛阳。曹操进入洛阳后挟天子以令诸侯,并追究韩暹、张杨挟持天子之罪。此后曹操掌握了朝政,领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并促使汉献帝迁都许昌。然后曹操在许昌重建了朝廷制度,被拜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

与在许昌通过挟持汉献帝而掌控朝廷大权的曹操不同,在张济军中的张绣日子并不好过。张济先是屯兵弘农,后来因为旱灾和蝗灾,他不得不带兵南下寻找粮食充沛的地方栖身。当时刘表所占的荆州不缺粮,于是张济率军进入荆州,并于刘表的军队发生冲突。此战张济大败,中流矢而死,剩下的残兵被张绣接管。听到张济的死因后刘表主动讲和,收留了张绣及其军队,把他们安置在荆州北部的穰城。当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令各方非常不满,荆州刘表作为刘氏宗亲成为曹操首先讨伐的对象,于是刘表便与张绣联合抗曹。

曹操进攻宛城,兵临淯水,张绣先降后叛。曹操防备不足,被张绣打了个措手不及,在宛城之战中大败而归。此战中曹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被杀,猛将典韦战死。曹操暂时退兵舞阴,张绣引兵追击而至,被曹操击退。于是张绣退兵防守穰城,再次与刘表达成联盟。曹操退兵后,原先投降的南阳、章陵诸县纷纷投靠张绣,加入了张绣和刘表的联盟。后来曹操派曹洪南下争夺南阳诸县,都被张绣打败,最终铩羽而归。第二年曹操卷土重来,当时袁绍听说曹操南下,便乘虚而入出兵许昌,使得曹操不得不半途而归。

张绣得到消息后从穰城出兵追击曹操,他听从了贾诩的建议,先败后胜,将曹操的军队逐出了南阳各县。官渡之战爆发后,曹操和袁绍都派人拉拢张绣。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回绝了袁绍的使者,加入了曹操的阵营。曹操对张绣非常器重,专门设宴迎接,让儿子曹均娶了张绣的女儿,并封张绣为扬武将军。后来张绣随曹操参加官渡之战,因击败袁绍有功而被封为破羌将军。此后曹操一直器重张绣,在攻打袁谭,远征乌桓中都作为重要助手。曹操给张绣的封邑特别多,达到了两千户之多,远超其他将领。

曹操对张绣算得上是以德报怨的,但这并不符合曹操一贯的行事原则,所以让很多人感到不解。对于曹操在宛城之战的失败,【三国演义】采纳了【三国志】的说法,认为是曹操对张济的遗孀下手,激怒了张绣,所以张绣才举兵反叛的。但在别的史书中对此并不认同,他们有其他的说法。其中西晋名士傅玄在自己写的【傅子】中认为,曹操收买张绣手下胡车儿行刺张绣,因为计划泄漏而迫使张绣起兵反叛。而三国时代东吴国史【吴书】中则认为是张绣听从贾诩的设计,以诈降计骗过曹操,迁移军队时突然袭击曹营而获胜。

但不管是哪种说法,曹操在此战中的损失的确是令人惊心的。尤其是曹昂之死,让曹操和丁夫人之间还闹出了长久的分居。以曹操睚眦必报的性格,让他对张绣以德报怨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便迫于官渡之战的形势,他需要拉拢张绣避免后顾之忧,但事后报复也是很有可能的。但面对张绣,曹操居然转了性,不但在官渡之战中对其重用和厚待,后来还多加赏赐。即便是张绣死于征讨乌桓途中后,曹操对他的儿子张泉还百般照顾,让他继承了爵位和封地。从这些行为看,曹操实在是不太像奸雄的形象,反而更像是刘备才做的事情。

因为曹操对张绣长期的厚待,说曹操因为官渡之战的紧迫才善待张绣就不太成立了。毕竟在官渡之战后,曹操依然对张绣器重有加,这是难以自圆其说的。曹操为啥不计前嫌,如此厚待张绣呢?综合当时的史料和战略形势分析,这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主要目的。

「挟天子以令诸侯」靠的真的是天子的权力和威仪么?从曹操的行为来看并不是,他不需要依靠汉献帝的任何权力,就能够以自己的军队来平定北方。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坚持奉汉献帝为皇帝,而不自己称帝呢?这器重的奥妙就在于汉献帝的存在不仅仅是皇帝的权威,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影响力。

汉献帝不只是代表了皇帝和皇权,更代表了汉朝的国统。只要汉献帝在位,汉朝的国统就存在。汉朝在当时的影响力是无以伦比的,尽管朝廷已经虚弱不堪了,但在地方和域外依然有很强的影响力。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本质上是借用国家的影响力,拉拢于地方豪强,打着正义的名号攻打其他的诸侯。所以历史上曹操打的旗号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将自己处于大义的位置上。在这种政治背景下,曹操如此操作的目的是吸纳更多的地方豪强,以壮大自己的势力,而他打的汉献帝的旗号就是维系与地方豪强关系的重要抓手。

张绣的投降不仅仅是作为解决官渡之战后顾之忧的存在,而是拉拢地方豪强必要的手段。曹操虽然占据中原,又劫持了汉献帝,但整体势力是不如袁绍的,而且地势非常吃亏。中原交通四通八达,但也因为如此遭到了四面攻击。北方的袁绍和南方的刘表都是大敌,张绣正好在刘表和曹操之间。之前张绣投靠刘表,和刘表联合出兵,曹操几次南下都铩羽而归,还把儿子都丢了。在面对占据河北、幽燕、青州等大片地方的袁绍时,他再与张绣打仗,这就是腹背受敌。一旦某一条战线被突破,他很可能面临这全盘崩溃的局面。

曹操收降张绣,对其多家善待,使其在官渡之战中能够镇守南部防线,避免刘表趁人之危,和袁绍联合发起攻击。同时曹操能用这种方式表现自己的大度,以招揽其他在袁绍和刘表麾下郁郁不得志的豪强,增加自己阵营的势力。而且张绣在诸侯中有个特殊性,他是残余的董卓势力中最大的一部分。在吕布、李傕、郭汜相继被杀后,董卓的西凉军已经不多了。但在这些军队中却是人才济济,又代表着西凉的各大家族和豪强。如果能把这些势力纳入麾下,不但壮大自己的势力,而且关中之地也暂时无忧。

在政治手段上,曹操与刘备有着类似的特质,喜欢用政治手段拉拢敌人,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杀了张绣只能泄一时之怒,曹操却要面对袁绍和刘备的南北夹击,也绝了拉拢西部的关中各军的机会。如果收降并善待张绣,曹操以东汉朝廷的正义性,便能拉拢和忽悠更多的地方豪强。如此操作不但自身实力得到加强,而且削弱了敌人的势力。如此一来,反对曹操的死硬派必然被孤立,大量的地方豪强因为国家名义和利益向曹操靠拢,这更有利于他快速统一北方大地。可以说从政治上的较量看,曹操的这招比袁绍、马腾之辈高明的多。

曹操的野心和报复是很大的,他的目的是统一全国,而不只是个北方诸侯。所以他的所有行为都是站在全国和全局的高度来考虑,对于一时的得失并不是第一位的。张绣虽然只是极小的势力,但是他占据的重要的战略位置,又与西凉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还是西凉豪强的代表。如此多重身份,曹操必须要从政治上考虑对其的处置。如果单单一个人恩怨而决策,必然是得不偿失的。这也是为何曹操能一统北方,袁绍却人越打越少的原因。袁绍连自己兄弟袁术都容不下,他又岂能容得下其他的地方豪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