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马新贻的发迹史:多次破格提拔,升两江总督,慈禧让他打压湘军?

2024-04-26历史

清穆宗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七月二十六日,一位清朝的高级官员在南京城参加一场军队操练活动,当他刚要返回总督衙门的时候,突然从人群中钻出来一名年轻男子将他拦住。

这名年轻男子以越级告状的名义,扑腾一下跪倒在官员的面前。由于道路两边聚集了许多围观的百姓,官员只好走上前询问详细情况。

在围观百姓的注视下,官员刚一接近这名年轻男子,年轻男子突然从衣服袖子里掏出一把匕首,直接刺向官员的右侧胸口,随即倒地不起,于第二天不治身亡,时年49岁。

这名年轻男子名叫张汶祥,而他刺杀的高级官员,就是时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的马新贻。

这起清朝时期发生的行刺案件,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刺马案」,因案情迷雾重重,与「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名伶杨月楼冤案」「太原奇案」,合称为「晚清四大奇案」。

刺马案

三次破格提拔,从七品官升到正三品

清宣宗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马新贻出生在山东省曹州府菏泽县,他的祖先原本是从西北地区迁徙而来的回族人,但他本人却选择了汉族人的当官途径,那就是参加科举考试。

在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的进士,一般是分为四个等级,每个等级的出路也各不相同。

第一等是新科进士的前三名,也就是状元、榜眼和探花,他们的起点最高,可以直接担任翰林学士。

第二等是挑选出一批比较优秀的新科进士,作为庶吉士,成为翰林院的预备人选,加以重点培养。

第三等是分配到京城的各部、各院、或者各个衙门当官,成为一名京官。

第四等是分配到外省的州县担任地方官,这是最差的一条出路,所做的工作又苦又累,而且升迁的机会渺茫。

清宣宗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时年27岁的马新贻考中进士,名次位列第三甲第六名。

对于没有任何背景,以及名次靠后的马新贻来说,他既不能进入翰林院,又无法留在京城做官,于是被分配到了安徽省担任候补知县。

在当时,官场上的任命已经是人满为患,大批官员都是处于候补状态。

马新贻在安徽省坐了两年的冷板凳,直到公元1849年,他得到了署理太和县知县的机会,但手中并没有实权。

清文宗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也就是马新贻考中进士五年之后,才算正式被朝廷任命为安徽省建平县知县,属于一个正七品官的官衔。

自从清朝中期以后,凡是外放到地方担任知县的官员,几乎没有升迁到朝廷的可能性。因此,一旦新科进士被分配到地方的州县做官,最后能升迁到知府或道台,就已经不错了。

像马新贻这样只是一个地方的知县,想要升迁到封侯拜相的级别,在当时来说,简直就是白日做梦。

没过多久,朝廷又任命马新贻担任合肥县代理知县。按照这个样子发展下去,他也就只能在州县的位置上调来调去。

然而,正所谓「乱世出英雄」,马新贻终于等来了一个机会。

清文宗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轰动全国的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到了安徽省,省内的局势一片混乱。太平军迅速占领了安徽省南部的大片地区,包括当时的省会安庆,并逐渐向安徽省北部发起进攻。

得知太平军将要打了过来,有的官员开始寻找各种借口,暂时离职避难或者调任其他地方。还有的官员为了保命,直接丢弃官职,带上家人和财产,逃到安全的地方躲避战乱。

而马新贻却没有这么做,他选择了迎难而上,以文官的身份投身于钦差大臣袁甲三(袁世凯的爷爷)的军营之中,在安徽省北部地区与太平军作战。

太平天国运动

清文宗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马新贻率领民团的士兵英勇奋战,顺利夺回了沦陷到太平军手里的庐州。

为了奖励马新贻立下的战功,朝廷任命他担任庐州知府,属于从四品的官衔。

一般来说,一个知县想要升迁,必须要经过知州、通判、同知等提升顺序,才能升为知府。而马新贻从正七品的知县,直接升迁到从四品的知府,也算是破格提拔了好几个等级。

然而,庐州位于太平军和清军交锋的前沿阵地,马新贻冒着生命危险夺回庐州,朝廷任命他为庐州知府,也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

清文宗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太平军与另外一支由农民武装起来的反清势力捻军达成合作,联合进攻安徽省北部。马新贻奉命与之作战,并在舒城一战中取得了胜利,再次被朝廷破格擢升为道台,属于正四品官衔。

但是,当时的安徽省并没有空缺的道台职位,朝廷只好先给他任命,等有了空缺的职位,再让他走马上任,实际履行的职位还是庐州知府。

按照朝廷的规定,虽然从四品的知府可以直接晋升为正四品的道台,但要经过「三年准调,五年准升」的流程。而马新贻在庐州知府的位置上,才干了仅仅两年的时间,就升为了只有虚名的道台,也算是破格提拔。

清文宗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还没有等到道台的职位空出来,马新贻又接到了朝廷的任命。

这一次,朝廷任命马新贻担任代理安徽省按察使,属于正三品官衔。这个时候,距离他升任道台只有一年的时间,又是破格提拔。

通过朝廷连续三次的破格提拔,马新贻终于跻身于省级官员的行列。

一方面,反映了朝廷对马新贻的认可;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战乱中的安徽省缺乏高级官员。

丢失庐州,革职留任,遇到伯乐

通常来说,在官场上混的人,官职做的越大,越是难以往上升。但是,马新贻却恰恰相反,他在升职之路上顺风顺水,而且升迁的特别快。

然而,就在马新贻升任为安徽省按察使的这一年,却遭遇了仕途当中的一次重大挫折,不仅丢了官职,还差点丢了性命。

这一年,太平军兵分两路进攻庐州:

一路在庐州城外吸引马新贻的民团;

另一路从小路绕过去,偷袭庐州城。

果不其然,马新贻中计了,他率领民团出城迎战,结果全军覆没,庐州城再一次被太平军占领。

几天之后,只剩下单枪匹马的马新贻找到清军其他部队,不仅丢掉了庐州,就连自己的官印也丢失了。

太平天国运动

马新贻所犯的三项罪名:

民团士兵全军覆没,丢掉管辖的庐州城,丢失自己的官印。这三件事情中,单独把其中的任何一件事拿出来,都足以将他革职问罪。

更何况,三罪并罚,若是朝廷追查起来,马新贻能否保住性命,还很难说。

由于马新贻之前与太平军的作战中,多次立下战功,朝廷的一些官员决定替马新贻开脱罪责。他们认为:「马新贻多年以来坚持战斗在第一线,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不能因为这一次的失败,就否认他之前的胜利。」

在一些大臣们的袒护之下,朝廷为马新贻定了一个「公罪」的罪名。

公罪和私罪,是清朝律法中处分官员的一个评判标准,通俗来说:

公罪是指,因公而导致的罪行;

私罪是指,因个人问题而导致的罪行。

如何区分公罪和私罪,主要是看马新贻有没有自己的主观意识,而且私罪的处罚结果要比公罪严重得多。

虽然大臣们都认为马新贻犯的是公罪,应当从轻发落,但他毕竟丢了庐州城和官印,还率领民团全军覆没,死罪可免,活罪难逃。

最终,吏部给出的处罚结果是:将马新贻革职留任。

这就样,马新贻被革去了代理安徽省按察使的职务,依然还可以留在庐州知府的职位上,这已经是非常轻微的处罚了。

但是,此时的庐州已经被太平军占领,马新贻担任的庐州知府,其实就是一个虚职。他只能待在清军的军营里面,戴罪立功,寻找机会东山再起。

马新贻还没有等到东山再起的机会,却从山东老家传来了一个噩耗。

清文宗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马新贻收到消息,他的母亲去世。按照清朝时期的惯例,官员应该辞去现有的官职,返回老家丁忧。

除此之外,官员在家丁忧的三年时间里,家里不能举行任何喜庆活动,更不能进出任何娱乐场所。其实,说是丁忧三年,实际上只需要二十七个月就够了,然后可以去吏部报道,等待朝廷分配新的职务。

对于本身就是戴罪之身的马新贻来说,若是返回山东老家,为去世的母亲丁忧三年,将会对他的仕途带来沉重的打击。

由于前线战事紧急,时任安徽省巡抚的李孟群上奏朝廷,要求马新贻继续留下来,不要返回山东老家丁忧。

朝廷规定,在一些特殊岗位上工作的官员,或者发生在兵荒马乱的特殊时刻,即使遇到父亲或母亲去世,也不用回家丁忧,这种情况称为「夺情」。

因为此时正赶上清军与太平军激烈交战之时,马新贻符合「夺情」的条件,所以朝廷批准了李孟群的上奏。

「夺情」一般适用于朝廷重臣的身上,即便马新贻不用返回山东老家丁忧,但他在此期间,不能穿官服,也不能参加庆典、祭祀等礼仪活动。

清文宗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新上任的安徽省巡抚彭玉麟向朝廷推荐马新贻,朝廷提拔马新贻担任候补道台,在仕途上逐渐又开始一步步高升。

不幸的是,马新贻的父亲恰巧在这个时候去世,按照规定,他又要辞去官职,返回山东老家丁忧三年。

然而,军营中正是用人之际,当时的钦差大臣袁甲三不愿让马新贻返回老家,便奏请朝廷再一次「夺情」,马新贻又留了下来。

由此可见,若是没有李孟群、袁甲三和彭玉麟的相助,马新贻也不会有以后的飞黄腾达。

袁甲三

升任闽浙总督,面见慈禧,委以重任

清穆宗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安徽省内的清军终于收复了庐州,并在寿州之战中大败太平军,马新贻均参加了这些战斗,并立下了大功。

第二年的公元1863年,马新贻率领清军在蒙城击败太平军,正式被朝廷任命为安徽省按察使,不久又晋升为安徽省布政使,属于从二品的官衔。

直到这个时候,马新贻达到了仕途的高峰期。

从公元1858年庐州战败,到如今升为从二品大员,马新贻只用了五年的时间。不仅抚平了庐州失守带来的影响,还获得了朝廷的认可,当上了安徽省布政使。

这一年,马新贻只有42岁,距离封疆大吏仅有一步之遥。

清穆宗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持续了十四年之久的太平天国运动遭到彻底镇压,江南各省又恢复的往日的平静。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在任命浙江巡抚的位置上,掌控清朝政府实权的慈禧太后没有选择曾国荃,也没有选择左宗棠等朝廷重臣,而是选择了升任安徽省布政使刚刚几个月的马新贻。

清穆宗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二月,马新贻再一次获得朝廷的提拔,被擢升为闽浙总督。

对于朝廷的这道任命,更加惊呆了朝中大臣,就连李鸿章都站出来说:「马新贻威望过浅,何德何能让他当闽浙总督!」

按照正常的任职流程,地方官员在赴任新的职位之前,都要申请皇帝的接见。皇帝一般会面见地方的高级官员,以及一些重要的州县官员,然后才能走马上任。

马新贻

马新贻被提拔为安徽省按察使的时候,按照朝廷的规矩,理应申请面见皇帝。由于当时安徽省的战事紧急,身在前线的官员不方便跑到京城,皇帝也就特批免去了这道程序。

慈禧太后后来任命马新贻担任浙江巡抚,身为整个浙江的父母官,他更应该申请面见皇帝。但是,清军刚刚收复浙江,当地的局势非常不稳,同治皇帝允许他不必进京面圣,可以直接赴任。

因此,直到马新贻当上浙江巡抚之前,他从来都没有见过慈禧太后和同治皇帝。

而这一次被提拔为闽浙总督,马新贻认为,自己若是再不进京面见同治皇帝和慈禧太后,实在是说不过去了。

清穆宗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六月,马新贻来到北京紫禁城,跪见同治皇帝。

此时的同治皇帝只是一个12岁的孩子,说不出什么指示的话语出来。马新贻只好去见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听候慈禧太后的指示。

慈禧太后

在京城的这段时间里,慈禧太后多次与马新贻进行秘密会谈。

就在两人最后一次会谈结束之后,马新贻颤颤巍巍地走出皇宫,大汗淋漓,满脸惊恐。

关于慈禧太后都对马新贻说了什么事情,史料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不过,通过各个方面的分析,以及现有资料的记述,慈禧太后肯定谈到了南方地区的湘军。

自从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以后,清朝的八旗军队和绿营军队屡屡战败,而曾国藩训练的几十万湘军拔地而起,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几十万湘军,大部分士兵都是曾国藩从湖南老家带出来的,军纪严明,勇猛善战,分布在南方各个地区。

更重要的是,几十万湘军只听命于曾国藩的号令。

曾国藩

太平天国运动得到镇压以后,曾国藩的名望和权势更是如日中天,他以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两江总督和钦差大臣的身份,来到南京督办江南四省的军务,还被朝廷册封为一等毅勇侯。

自清朝建立以来,还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大臣像曾国藩一样,牢牢掌握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军政大权,而且手中还有数十万湘军,自然会引起慈禧太后的防范。

在慈禧太后的眼里看来,曾国藩率领的湘军虽然消灭了洪秀全的太平军,但曾国藩本人又何尝不是第二个洪秀全?

在与太平军的作战当中,湘军一边打仗,一边扩军,导致队伍越来越杂乱不堪,越来越不好管理。

湘军

战争结束之后,有的湘军士兵抢劫杀人,横行乡里,有的湘军将领甚至将抢来的金银珠宝一车一车运往湖南老家。

相传,在即将消灭太平天国的时候,湘军将领曾经在安庆秘密谋划,企图推举曾国藩为帝,效仿宋太祖黄袍加身。但是,曾国藩并不愿意这样做,而且强烈反对这种不忠的行为,才使得湘军将领的计划破产。

正是因为曾国藩的势力太过于强大了,慈禧太后担心日后会出现叛乱,决定对湘军进行扼制和打压,并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马新贻。

慈禧太后为何重用马新贻?

在慈禧太后的一手操纵下,马新贻才一次又一次破格提拔,很显然,他就是慈禧太后手里的一颗棋子。

马新贻当然也心知肚明,若是按照慈禧太后的旨意打压湘军,那就是公开与曾国藩作对。而曾国藩是何许人也,无论从官职上,还是权势上,都要高出马新贻几个等级。

因此,当马新贻从慈禧太后那里受领这个任务的时候,内心必定是惶恐不安。

因为马新贻知道,他惹不起曾国藩。

然而,马新贻是慈禧太后一手提拔起来的,又无法拒绝慈禧太后的旨意,只好硬着头皮接下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慈禧太后

其实,在众多的人选当中,慈禧太后之所以选中马新贻,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马新贻不是湘军的人,更不是曾国藩培养出来的人;

2.马新贻在安徽省长期与太平军作战,熟悉南方地区的军政情况,有一定的资历和经验;

3.马新贻在安徽省任职期间,在职务上属于曾国藩的下属,双方互相有所了解;

4.马新贻孤零零一个人,没有任何派系背景,也没有嫡系部队,容易控制。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因素,慈禧太后接二连三提拔马新贻,甚至让他坐上闽浙总督的位置上,目的是要在曾国藩的身边安插一枚棋子,时刻监视湘军在江南地区的一举一动。

即便如此,马新贻并没有退路可走,因为他的权力和地位都是慈禧太后给的,他只能听从慈禧太后的吩咐,才能够在复杂的官场中生存下来。

可以说,从担任浙江巡抚的那一刻开始,马新贻就已经开始被慈禧太后牵着鼻子走了。

湘军

除了打压曾国藩的湘军以外,慈禧太后还给马新贻安排了另外一个任务,那就是「秘密调查太平天国圣库的下落」。

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太平军所需要的战略物资和军饷钱财,都是储存在圣库里面的。

当湘军攻克南京以后,太平天国的圣库就成为了各方势力关注的焦点。

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是最先率领湘军攻入南京的人,他在报告中说:「南京圣库里面空空如也,并没有什么物资和钱财!」

但是,就在湘军攻占南京的过程中,纵火抢劫了许多地方,随后又一车一车地往湖南老家运送财宝和物资。所以,外界就纷纷提出质疑,是不是以曾国荃为首的湘军将领私吞了圣库里面的物资和财宝?

当然,慈禧太后也不会相信曾国荃的报告,因为太平天国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圣库里面必定储存了大量的物资和财宝。

因此,慈禧太后要求马新贻,返回南京后,秘密调查圣库的下落,时刻留意湘军各部的一举一动,查明湘军究竟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对于马新贻来说,慈禧太后安排的任务非常棘手,凭借一己之力根本无法完成,稍不留神还会将自己推向万丈深渊。

但马新贻没有退路,即使前面是成群的虎豹才狼,他也只好硬着头皮往前冲……

升任两江总督,招来杀身之祸

此时的马新贻再也不敢待在京城了,他害怕慈禧太后再给他安排其它棘手的事情,于是立刻启程离开京城。

一路上,马新贻的心情非常复杂,他深知自己接下来将要面临的困境。然而,当他刚走到山东济宁的时候,突然接到了一道朝廷颁布的加急圣旨。

圣旨中说:「新任闽浙总督马新贻调任两江总督,原任两江总督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

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是清朝最重要的两个地方要职,具体管辖范围为:

直隶总督管辖范围是,如今的河北、天津和北京一带,由于管辖着清朝的首都北京,职位极其重要,因此被称为「天下第一总督」。

两江总督管辖范围是,如今的江苏、安徽和江西三省,以及上海地区的军政事务。在清朝时期,江苏、安徽和上海都属于江南省,也就是管辖江南省和江西省,才称为两江总督。

两江总督所管辖的,是清朝时期人口最为密集,城市最为集中,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而且,两江总督还要兼任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以及南洋通商大臣的职务。

从名义上来看,直隶总督排在两江总督之上,但是实际权力却不如两江总督。因此,曾国藩从两江总督调任直隶总督,也可以看作是明升暗降。

曾国藩率领湘军在江南发展多年,湘军势力早就遍布于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突然调往距离京城更近的保定担任直隶总督,确实有些奇怪。

不论是从学问、能力、资历和履历,还是从实力、功劳、名声、威望等各方面,马新贻都无法于曾国藩相提并论。当马新贻还是知府、道台的时候,曾国藩就已经是总督了,而且他还长期在曾国藩的部下效力。

慈禧太后突然在湘军势力的核心位置上,安插了一个马新贻,这让所有人都感到吃惊,意见最大的当属曾国藩。

曾国藩是何等的老谋深算,他怎么会看不出其中的内情呢!

时年47岁的马新贻当上了两江总督,成为了当时最年轻的一位总督,同时也是最有权势的一位总督,可谓是前途一片大好,风头甚至超过了曾国藩。

而马新贻却没有为此感到高兴,反而是心事重重,他在前往南京赴任的途中,顺便返回一趟老家进行祭祖,他反复叮嘱哥哥说:「我此去赴任两江总督,吉凶难以预料,万一我有不测,千万不要到京城告状,一定要忍气吞声,才能得以保全自身。」

从马新贻叮嘱哥哥的一番话语中,可以看出,他似乎已经预测到了自己的人生结局。

果不其然,清穆宗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七月二十六日,马新贻在返回总督衙门的后院门口,突然遭到刺客张汶祥的杀害。

当时的朝廷和民众普遍认为,张汶祥刺杀马新贻一案,并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背后一定有曾国藩本人或者湘军的将领指使。

为了查明事情的真相,揪出幕后的指使者,慈禧太后先后派出了多批审讯官员,对张汶祥进行严厉审讯和调查,但最终还是无果而终,成为了一起轰动晚清的一桩奇案。

【张汶祥刺马案】作者:平江不肖生,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1996年1月;

杨东晓:曾国藩与「刺马案」的瓜葛;2008年第8期【领导文萃】。

【友情提醒:原创不易,未经过允许,禁止以任何形式复制抄袭发布到其它平台,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