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文人的倡优命运

2024-06-02历史

何谓文人?百度百科这么解释:「文人是现代词,是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指会写文章的读书人。」按这个解释来看,历史上那些操弄文字的人,无论是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的名家大腕,亦或是湮没无闻的无名作者,都属于「文人」的范畴;在这个解释中,「文人」是一个中性词,褒贬色彩似乎不明显。

一枚硬币有两面,文人也一样。历史上的文人,固然有如李白杜甫一样「光芒万丈长」的,也有风流成性、精神上缺少钙质遭人唾骂的。从个人观感来看,「文人」一词多带贬义。例如,「文人无行。」——喜欢玩弄文字的人,品行往往是不端正的;「一为文人,便不足观。」——只要做了文人,就没有可取的了。即使那些有真才实学的文人,因恃才傲物而眼高于顶,俾睨天下,也是难以让人恭维的。林语堂说:「做文可,做人亦可,做文人不可。」可见,文人真的是不受人待见的。

文人在普通人眼中地位不高,在权力者面前更是等而下之。【清代外史】载:「(乾隆)尝叱协办大学士纪昀曰:‘朕以汝文学尚优,故使领四库书,时不过倡优蓄之,汝何敢妄谈国事’……」在乾隆心目中,文人的地位等同于「倡优(戏子)」,倡优属于三教九流中的下九流,地位极其低下。在乾隆这样的权力者面前,文人不过是一「倡优」,且是由他养着的一条狗,想要你怎样就怎样。乾隆一语道出专制独裁者的心声: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哪有你置喙的余地?

当代作家李国文曾感叹:「文人在当道者眼里,不过摆设罢了,用得着摆,用不着就不摆。所以挤上台面的文人,第一,挣口气,坐上主位,让在座者仰着脸马屁你;第二,如果坐不上主位,至少也要靠主位近到可以附耳而言,让在座者不敢小觑你。」文人成了权力者的附庸,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或是帮忙,或是帮闲,很少占据主导地位。

权力者为何如此牛逼?无非是文人必须仰权力者的鼻息才能生存下去。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执掌权力者是为「皮」,百无一用的书生文人是为「毛」。在官本位的古代社会,文人的出路除了走仕途,再无它途。所以才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论调长盛不衰。

要说文人的作用不大,可历史上那些建功立业的皇帝,身边总是晃荡着他们以「谋士」「幕僚」「军师」「辅弼大臣」等各种身份出现的身影。没有他们,开基立国何其难也!要说他们作用很大,却也不见得:历史上以文人书生身份成为皇帝的又有几个?可见,文人在历史上担当得更多的是配角而非主角。

文人的可悲就在于此了:你仅仅是统治者手中的一个工具,从来就没有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你想有,也只能在心里;即使有时在心里独立自由都难:可以定你腹诽之罪!

文人的倡优命运就是千古知识分子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