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荣寿固伦公主:恭亲王嫡长女,让慈禧又爱又怕,清朝灭亡余威在

2024-06-02历史

在清朝的后期,皇室中诞生了一位极其特殊的公主。她的出身尊贵非凡,是恭亲王嫡长女,从小就被慈禧太后视为掌上明珠,宠爱有加。然而,与此同时,这位公主也敢于直言不阿,常常就慈禧太后的某些做法直言进谏。在帝后矛盾激化的光绪年间,她更是努力调和双方冲突,力保清室基业。清朝灭亡后,这位曾经显赫一时的大公主又将走向何方?她最终的命运如何?

一、公主初现,荣寿固伦名号由来

道光二十四年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恭亲王府的小格格终于迎来了世界第一缕曙光。这个出生在春天的小公主,自打呱呱坠地就注定了不平凡的际遇。

她的父亲恭亲王奕訢,当时已是权倾朝野,母亲瓜尔佳氏则是同治帝皇祖母康慈皇贵太妃的干女儿。作为道光帝的嫡长孙女,这位小公主自然受到了皇室中人的高度重视与宠爱。

咸丰帝更是对这位外家侄女赏识有加。这位昔日被父亲视为"蠢驴"的皇帝,在当政之初便陷入了一连串的内忧外患,最令他闷闷不乐的就是无子无嗣的窘境。咸丰帝自幼英年失学,后宫众多佳丽也付之阙如。眼见权倾朝野的奕訢都已经当上祖父,他心里自然羡慕嫉妒恨。

是以,每当有了空闲,咸丰帝总会亲自造访养母皇贵太妃的宫苑,看望这位外家的长孙女,顺便也希望能招来自己的弟弟。咸丰帝对小公主的喜爱溢于言表,更是怜她无兄弟相伴,不时会派遣宫人随从前来陪伴她嬉戏玩耍。

转眼间,小公主七岁那年,发生了著名的辛酉政变。姑苏城内的枪炮声乍现,顿时惊动了整个紫禁城。僵持了数月之后,奕訢最终凭借手中掌控的绥靖大员和满洲旗人武力,将朝中亲英派逐出紫禁城。他也因此被慈禧、常年赐予"铁帽王"和"争大员王"的双重尊号。

面对权倾朝野、爵位加身的奕訢,两位太后也有所顾忌。她们明白,要想将江山牢牢掌控在手中,与其将这头雄狮驱赶出外,不如将其束缚于身旁。于是,太后下旨将奕訢的嫡长女纳为养女,赐名"固伦公主"。

尽管事后奕訢诚恳请求,才将女儿的名号改为"荣寿公主",但其意图已是昭然若揭。不过,无论是固伦还是荣寿,在当时的京师都绝对是最引人注目、最让人艳羡的。毕竟,能得两宫太后垂青宠爱,恐怕是很多同龄公主都做梦也望尘莫及的事了。

二、年少成婚,早早守寡

次年春天,刚过了十三周岁生辰的荣寿公主就面临了改换夫家的重大事宜。据传两宫太后不仅亲自挑选了女婿人选,更是斟酌再三才将这个责任重任交到了富察氏志端手中。

志端出身名门,其曾祖便是当年著名的孝贤皇后的侄儿,明瑞公更是位高权重的世袭一等勋爵。而他的父亲景寿,则不仅袭封了明瑞公的世袭勋爵,更曾于顾命期间担任过驸马,后被荫恩加衔,最终成为内阁大臣。

景寿与公主的关系也算是亲上加亲。他的夫人正是恭亲王奕訢的同胞姐姐寿恩固伦公主,意味着志端不仅是荣寿公主的表哥,更是她的舅甥。按理说,表哥与表妹的婚配或多或少还是有些亲疏问题的,但对于如此高门大户来说,彼此早就是"熟门熟路"的关系了。

也正因为双方并非陌路人,荣寿公主在择婿时就毫不犹豫地点了志端的名字。对于这位刚过了十三岁的小女娃来说,能娶一位既有声望、又颇受宠眷的表哥做夫婿,无疑是再好不过的了。

婚期一定,两宫太后自然也要将这门亲事办的隆重热闹。为了彰显对外孙女的喜爱,两位太后不仅赐予了志端顶戴花翎的荣耀,就连女婿的亲事用度也十分慷慨,整整达到了惊人的八十万两白银的数目。

婚后不久,两口子就搬离了紫禁城,迁居到了景寿在京师的私第之中。然而好景不长,转瞬之间五年时光就这样飞逝而过。公主十八岁那年,志端因病去世,她就此蜕变成了一代公主中难得一见的守寡女子。

面对嫡亲早逝的不幸,两位太后自然心疼万分。于是在公主十九岁生辰这年,她们便将女儿重新接回紫禁城,与自己作伴左右。不过,此番重新入宫的公主与往日身份已然不同,她的生活圈子变小了,行动范围也受到了诸多限制,可以说基本上只能在宫中与园中活动了。

眼见女儿常年守寡,体弱多病,两位太后自然是分外挂怀。为了给女儿延年益寿,她们不仅在公主的饮食起居上格外上心,就连御医都时常在公主的宫中候诊。这样的贴身伺候之举,即便是当朝皇帝也很难得享此等殊荣呐!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经过数年的调养,荣寿公主的身体终于有了复原的迹象。尽管仍有旧疾缠身,但只要稍作留神就不会有大碍了。

三、清末政治中心风云

随着时光流转,荣寿公主渐渐步入了人生的黄金季节。然而这一时期,却正值清王朝走向终点的最后十余载岁月。面对日益严峻的时局,公主亦难以置身事外。

当年,慈禧太后在练习枪术时突然中风,为避嫌,她不得不将政务权柄暂时移交给了光绪帝。然而在新政实施不到百日便被彻底叫停后,太后彻底丧失了对这位年轻皇帝的信心。为了防患于未然,她再度扳回了朝政大权。

面对权柄旁落的现状,光绪帝自是怀恨在心。他借着太后去世时宴请宗亲的机会,暗中策划了一场政变以取代慈禧。但这场谋反很快就被厉鹿传发觉并对外公开,光绪帝也因此遭到了软禁在中旨殿。

此事闻思在宫中,荣寿公主深感皇权不彰,于是前往恳谈慈禧太后,力陈朝纲日非之理。她直言道:"陛下即位多年,应当听从谏争之言,而不应完全听信私人私语。皇权丧失,江山将不保!"

面对外甥女的进谏,慈禧心中自是有所忖度。但想到两宫之争已是箭在弦上,她心中终究无法妥协。因此太后并未采纳公主的建议,反而加大了对光绪帝的约束力度。

不过公主并不因此而气馁。趁着珍妃等宫女被囚中旨殿之际,她竭力为之开脱辩护,终使她们暂时免遭牢狱之灾。尽管如此,公主依旧无力挽回这股溃逝的大潮,最终珍妃仍被勒令自尽。

不过,荣寿公主也并非完全没有建树。正是在她的不懈游说下,两宫太后才勉为其难,将软禁已久的光绪帝调回到了养心殿。虽然光绪帝仍未能重掌朝纲,但总比被囚禁在偏僻阴冷的殿宇之内要好太多了。

而在晚年的日子里,公主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帝后之间的矛盾。事实上,当慈禧太后卧病期间,公主更是亲自负责监视养心殿的安全,时常前去与光绪帝交谈闲话,劝谕他耐心等待。

四、光绪帝崩,大公主掌丧仪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初九日,光绪帝在养心殿因肺痨病逝,终年三十七岁。此时,慈禧太后已年过八旬,政务繁重,自然无暇亲自料理后事。为此,她便将掌管丧仪的重任托付给了当时在紫禁城中最有威望的几位宗室之一----荣寿固伦公主。

作为恭亲王嫡长女,固伦公主自是清室贵胄中的翘楚。加之她自幼受到慈太后的宠爱有加,这份重任自然是责无旁贷。不过,别看公主年过知交,可她在主理这场皇帝丧礼时的镇定果敢,着实让许多老臣都感到惊讶。

丧仪伊始,公主首先便奉旨将摄政王载沆召来,斥责他对已故皇帝的失察守卫,致使丧仪混乱失序。接着,她又亲自前往养心殿巡视,将一切从头到尾重新整顿。无论是后宫嫔妃的服丧仪式,还是君臣百官的吊唁程序,公主都一一操切。

事实上,除了亲自监督两殿的守灵外,公主更是将后事的大小细节全盘掌控在手。礼乐陈设、丧仪行头、灵柩制作、临时顿殿等等,无一不出自于公主的亲笔手谕。能够亲自插手皇帝丧仪,着实是荣宗耀祖的大事。

而在整个丧仪筹备过程中,公主最为上心的便是考究祭祀的每一个环节。当大臣们请示燕服仪节时,她径直传谕道"凡燕服衣冠、执事人等,皆遵成祠礼"。而在制订"行吊"程序时,她也是细细裁衡了遗体运灵的路线和等候宫人的人数后,方才咨禀奏定。

为了让丧仪举止庄重肃穆,公主也对百官妃嫔的仪节颇为讲究。她坚持认为一切人等沐浴更衣时,务必精洁庄严,不得有丝毫疏漏。即使是宫中最不起眼的杂役,她也格外吩咐要整饬齐洁,切勿面目狼狈。

除此之外,公主也对行殓和行礼的细节安排了一应俱全。她规定当先斩的肉食上供时,务必"剪去蹄爪、琳蒲及脐",格外注重祭品的干净整洁。而将遗体移柩时,公主也考虑周全,不但明令衬布的遗物要恭敬吉利,更要求供品必须新鲜无疵,确保一路香火不断。

在公主的大力监督下,一切行事规矩都严丝合缝、周延完备。人人只觉公主办理得既庄重有礼,更是谨慎用心。当时许多大臣都对她由衷赞叹,纷纷感慨她办事能力超然,丧事仪程倍臻完善。

就连摄政王载沆本人,也为公主的主理有方感到敬佩和折服。当年公主丧事之始便曾斥责载沆失察,如今见她如臂指挥,亲自操持这一复杂的皇家大典,内心自是充满了敬意。

公主自是知道,许多老臣都对她颇有微词。毕竟她固然是亲王之女,可儿皇裔的身份终究不及世祖,更何况她还是慈禧太后的养女。因此她格外留意,办事切忌有丝毫骄矜之态,待人也万分和气谦逊。正是这份虚心求教的态度,方才换来了诸多老臣的理解与支持。

就这般,在公主的精心布置与主理下,整个丧礼历时长达六个月之久,最终于次年夏季祭奠完毕。从前期筹备以至后期执行,公主无不亲力亲为,熟稔条理,为清室蓄积下了千古佳话。光绪帝自然也是心服口服,临终前更是托孤赐予了"荣寿固伦"这一崭新的尊号,以报答她的忠心耿耿。

五、中和之年,大公主乘驹西去

丧事将毕,慈禧太后年事也渐至高垂。为求托孙延续香火,她遂传召荣寿公主前往仪鸾殿,宣布要为她择一旺世之夫。

对于重新纳妃一事,公主自然充满了期待。毕竟她自幼便在两宫太后的呵护下长大,如今能为慈太后分忧是她应尽的孝道。更何况,仅凭通衢大公这一个名分,又怎能彰显荣寿之称呼呢?

慈太后斟酌再三,最终将目光落在了前朝宗室之中。而她最终选定的,便是继室赫舍里氏家族的公子-----嘉亲王载泰。

载泰生于嘉亲王世孙,即故载垣十一世孙。他身世干净,家世显耀,而且年岁尚轻。如此一来,纳他为婿着实是再合适不过了。

定下亲事后,慈太后亲自为两人挑选了一对吉祥如意的喜酌。她期望公主能与之相濡以沫,并为其衍添香火。而公主自然也感恩戴德,再三保证一定会孝顺有加地侍奉赐婚。

婚期一定,紫禁城中便立刻热闹非凡。两宫太后不但亲自主持喜笄之礼,还为新郎官摆下了盛大的亲事筵席。又有荣禄亲王殷殷付嘱礼仪规程,显得格外隆重而不失典雅。

酌婚之日一到,新郎新娘便乘坐八抬大轿,沿着锦衣街举行了盛大的入门仪式。途中,慈太后更是格外俯视三路,观摩典礼的一应景象,以示分外喜爱。

婚后,两口子便一同迁居至前所陈设的新宅中。据闻,这所所谓的琼华园别苑,不但富丽堂皇,更是极尽巍巍华丽的程度。园内不仅遍植奇花异木,就连池塘假山也都设计精巧别致,可谓是独具匠心。

有趣的是,入住后的公主还格外嘱咐园工,不惜重金遍种各种名贵药材。名贵的牙皆、左力子、一线莲...无一不是上品珍品。听闻,公主之所以如此执着于园中药圃,竟是托孙希望的缘故。

除此之外,公主对于居家生活也颇为讲究。她不但请来画师塑石匠作陪,还雇佣了大批才女掌勺修蝶。就连最不起眼的馕撇勺姑,她也一概要挑选上乘的巧手。

于是,在公主精心打点下,琼华园别苑里便形成了一股生机盎然的气息。一时之间,园中不仅凝练了众多才女佳人,就连名工巧匠也尽在其中。

自然,有此种良办,两宫太后也是乐见其成。她们还趁机纳入皇家贡物,每年资助数百万两的俸禄银钞,定能使公主的琼华园别苑持续繁华昌盛。

然而转眼二十余载就这样一晃而逝。光绪二十四年的春日里,慈禧太后已是年过九旬高龄,加之她日渐衰老,无法久留人世。于是便在弥留之际告示公主,年老体衰,已是不久于人世的时候了。

听闻这番话,公主当即泪如雨下。她万分悲痛,请求上苍保佑太后永世长青。可是天意难违啊!最终慈太后还是于当年圆寂,享年九十有五。

送别慈太后之时,公主的悲恸可想而知。此刻守丧吊孝也就罢了,可是颐养天年的太后没有了,她自然也没有了最大的依靠。于是在人生的最后几个年头里,公主也是颇为孤苦伶仃。

丧毕之时,她便毅然决然离开了京师,乘驷马车往西路而去。终年七十六岁的她,就此永远地离开了那片世人痴迷不已的紫禁城,从此在故乡过上了隐居安养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