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他唱着自己的翻译的【国际歌】英勇就义,行刑的国军军官行注目礼

2024-01-31历史

对于他来说,从牢房到刑场的路将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段路,这段路有近2公里。

有无数满脸横肉的所谓「亡命之徒」在真正面临死亡时,吓得连一步都走不了,只能被人拖到刑场,但是这位戴着眼镜的书生容貌的人却十分从容地走完他人生的最后一段路,一路上,他高唱着【国际歌】,而把【国际歌】翻译成中文的人,是他自己……

早年困苦

瞿秋白生于1899年的江苏常州,那时大清国在5年前的甲午战争中刚刚被日本夺去东亚霸主的地位,之后1年,八国联军会从海上来,在这个腐朽的帝国上来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血腥盛宴。

瞿秋白的家庭是一个书香门第,6岁前家境尚好,但随后家道中落,贫穷成了瞿秋白童年的底色。

尽管生活困苦,瞿秋白依旧坚持学习,如饥似渴地汲取各类知识,但瞿秋白的求学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当时的大清国已是腐朽不堪,辛亥革命虽将清王朝推翻,但随后爆发的军阀混战很快又将百姓拉入深渊,中国积弱,一张安静的书桌岂有那么容易获得。

1915年,因家庭经济条件恶化,中学尚未毕业的瞿秋白不得不辍学而去谋一份小学教师的职务以补贴家用,但这份收入对于整个大家庭的支出相比显得杯水车薪,那一年,瞿秋白的母亲因不堪重负而自杀。

母亲的死对瞿秋白触动很大,丧母之痛让他更加深刻地思考人与社会,他对朋友说:「母亲自杀后,我从现实生活中悟出一条真理,当今社会的核心问题是贫富不均,」

瞿秋白已经看到了问题所在,现在他要去寻找一条道路,一条能给国家带来光明的道路。

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道路

1917年,瞿秋白随堂兄来到北京,原本计划报考北京大学,但是因为付不起学费,转而报考外交部承办的不用付学费的俄文专修馆,学习俄文。

生活的困苦反而更加激发了瞿秋白的求知欲,在学习俄文的同时,瞿秋白同时自学英语、法语、哲学、人文,甚至佛学,这虚伪的世道让瞿秋白厌烦,他要在知识的海洋里找到答案。

而1917对于俄国来说本就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一战前,俄罗斯帝国国力开始式微,日俄战争中被东亚新崛起的日本打败,一战中,面对实力强悍的德意志帝国,沙俄军队节节败退,俄军统帅曾向沙皇报告:这不是战争,这是屠杀。

1917年2月,资产阶级和士兵、工人、农民一起发动了推翻沙皇统治的二月革命,沙皇尼古拉二世下台,俄罗斯帝国政权就此瓦解。

但是,掌握政权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内无力解决国内问题,对外准备继续进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大火拼,引发了工人、农民的强烈不满,同年10月,列宁带领的赤卫队占领冬宫,宣布解散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一切权力归苏维埃。

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国家就此诞生。

由于主修俄文,瞿秋白对于发生在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了解较多,充分汲取了各方面知识的瞿秋白开始由消极避世,转变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1919年,瞿秋白参加了五四运动,并加入了李大钊领导的马克思主义研讨会。

1920年起,瞿秋白前往莫斯科考察,在考察途中见到了革命领袖列宁,在俄国的经历让瞿秋白进一步了解马克思主义,此时的他,已经知道了该如何才为大家辟出一条光明的路,1922年,瞿秋白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八七会议,力挽狂澜

1923年起,孙中山先生开始与俄方接触,并将苏俄的共产主义思想融入自己的理论之中,为此,中山先生允许一部分共产党人参与国民党的决策,瞿秋白便是其中之一,他参与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草案的起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新三民主义政策。并成为了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

在参加革命斗争工作的同时,瞿秋白依旧坚持从事文化工作,他将【国际歌】翻译成中文,其中「 International 」(国际主义)一词翻译存在了一定麻烦,很难通过意译的方式,即让这个词保持原意,又符合歌曲的韵律,最后,瞿秋白决定,直接使用音译「英特纳雄耐尔」,让【国际歌】更加朗朗上口,「英特纳雄耐尔」一直传唱至今。

1925年1月起,瞿秋白先后在中共的第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之一。

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4月28日,李大钊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国共合作彻底破裂。

中国的革命力量遭遇重大挫折,年轻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抉择。

瞿秋白尖锐地批评了陈独秀以及共产国际为代表的右倾计划主义错误。主张不能一味妥协退让,而应该以暴力革命的方式与国民党右派反革命势力斗争到底。

7月25日,瞿秋白参加了中央常委扩大会议,讨论同意了南昌举事的提案。8月1日,南昌起义终于实现。

随后召开的八七会议,正式免除陈独秀职务,并指定瞿秋白担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并主持中央工作,瞿秋白成为继陈独秀之后,中国共产党第二任最高领导人。

坚持斗争,不幸被俘

瞿秋白组织工作以来,连续组织了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和秋收起义,八七会议后,以瞿秋白为首的党中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计划主义错误,面对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的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坚定了决战到底的决心,以一系列武装斗争有力的回击了敌人。

但是,由于过分重视共产国际经验,没有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对陈独秀的「右倾」主义矫枉过正,党内存在过分「左倾」的思潮,这种思潮最终导致了左倾盲动主义错误,将进攻大城市作为目标,客观上对革命力量造成了损失。

1927年12月广州起义的失败使瞿秋白等中央领导人有所觉悟,及时发现纠正了左倾盲动错误,并在1928年3、4月间的临时常委会上作了自我批评,结束了全国范围内的左倾盲动主义错误,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1928年5月,瞿秋白赴莫斯科考察,后被米夫等人排挤出中央,米夫等人曾大骂瞿秋白,瞿秋白一言不发,后有人问他为何不做回击,瞿秋白说:「我个人的问题不算什么,都是些枝节问题,我倒是担心革命的前途」

此后的瞿秋白前往上海养病,在养病的过程中从事文艺创作,在这个过程中,与鲁迅、茅盾等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34年,瞿秋白离开上海前往革命根据地瑞金,主持教育工作。

1934年十月,红军开始长征,瞿秋白没有跟随长征队伍北上,而是留在南方革命根据地继续进行游击斗争。

瞿秋白身体本就不好,游击战的艰苦环境让其患上严重的肺结核,留在南方苏区的正副指挥项英和陈毅决定将瞿秋白和数名妇女、老人转移至上海治病。

1935年2月24日,瞿秋白一行人途经福建长汀县牛庄岭小迳村时,遭福建保安第十四团包围,经过一番战斗,何叔衡(一大代表)滚落山崖,被随后赶到的民团枪杀,瞿秋白与张亮(项英之妻)、周月林(梁柏台之妻)被俘。

鲁迅等人全力营救

被俘后,瞿秋白与敌人斗智斗勇,宣称自己叫林琪祥,肄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后在上海经营古董生意,后入医学院学医半年,开始行医,现在的职业是一名医生。

张亮怀孕在身,称自己叫周莲玉,是客商老婆,被红军绑票勒索,周月林称自己叫陈秀英,是红军护士。

瞿秋白等人的口供可谓天衣无缝,但是因为随身携带了港钞、苏币、黄金及驳壳枪而被怀疑是「大人物」。

关押人员在随后几天又对瞿秋白进行了多次审问,没有获得任何有用情报,于是决定瞿秋白一行人可以保释。

张亮与周月林在随后几天分别被保释出狱,至于瞿秋白也被允许写信给亲友写信保释,瞿秋白随即以林琪祥的名义给好友鲁迅、周建人写信,鲁迅、周建人、陈望道等人得知瞿秋白被捕,十分着急,当即就行动找可靠的保人营救瞿秋白。

但是,就在鲁迅等人紧罗密布的实施营救计划的时候,国民党报刊却刊出了瞿秋白被俘的消息,使得鲁迅等人的营救计划落空。

谁出卖了瞿秋白?原来,在瞿秋白被俘一个月之后,国民党第八师在福建长汀俘虏了中共福建省委书记万永诚的妻子,后者供出了瞿秋白等人于2月24日在长汀被俘,

消息很快落入当时的驻闽绥靖公署蒋鼎文手中,蒋鼎文电令第三十六师师长宋希濂紧急查验此事,当时,上杭保安团中有一炊事员名叫郑大鹏,曾在中华苏维埃政府当过炊事员,在被带去指认时,郑大鹏表示「以脑袋担保,他就是瞿秋白」

瞿秋白的身份彻底暴露。

蒋介石得知瞿秋白被捕后如获至宝,对于如何处置瞿秋白的问题,以蔡元培为首的文化界大多劝蒋介石:瞿秋白断不可杀。

于是,蒋介石命三十六师师长宋希濂对瞿秋白进行劝降。

师徒对决

宋希濂是湖南湘乡人,在读中学时就读过瞿秋白的文章,对瞿秋白钦佩有加,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一期的宋希濂多次听瞿秋白做长篇报告,瞿秋白与宋希濂可算有师生之礼。

宋希濂

对瞿秋白进行劝降时,宋希濂态度十分谦虚,他独自一人进入瞿秋白的囚室,不提劝降事宜,开口便说:「先生的病,我会派人帮忙医治」。

瞿秋白表示:「用点药减轻痛苦即可,彻底治疗大可不必。」

宋希濂说:「两国开战,尚不斩来使,何况我们是一国同胞,怎能不讲人道主义。」

瞿秋白听罢怒道:「蒋介石血腥屠杀共产党人的时候,人道主义到哪里去了?」

宋希濂见状赶紧转移话题,问瞿秋白在生活上有什么需要帮助的。

瞿秋白表示自己要写文章,需要笔墨,纸张,当然,有些烟酒更好。

宋希濂一一应允,同时,宋希濂指示部下,为瞿秋白找一间较大的屋子,提供笔墨纸砚,一日三餐按官长待遇,另供烟酒,每天可在房门口散步两次,白天房门不设看守,指令少校军医陈炎冰负责给瞿秋白治病,关押期间不得使用刑具。

宋希濂认为,只要自己先在生活上对瞿秋白提供照顾,就一定能感动瞿秋白,软化瞿秋白,进而对瞿秋白进行劝降。

几日后,宋希濂认为时机成熟,以关心的口吻询问瞿秋白病情,瞿秋白仍表示:自己早就说过,用些药减轻痛苦即可,彻底医治完全没有必要。

宋希濂则表示瞿先生太过悲观,自己十分同情瞿秋白的遭遇。

瞿秋白不等宋希濂说完就表示:任何话语都不能改变他的革命立场,试图劝降完全是浪费口舌。

宋希濂又想转移话题,问瞿秋白最近在写什么?瞿秋白表示自己写完后自会公之于众。

见瞿秋白态度没有任何软化的迹象,宋希濂的态度开始强硬起来,他以威胁的口吻提醒瞿秋白不要忘记自己的处境,现在要是不提供一些对他们有用的消息,他的处境会非常不利。

面对宋希濂的威胁,瞿秋白冷笑道:「说得好,你的任务终于挑明了,我早说过,一切情况,我无可奉告,我被确认身份后就没打算活着出去。」

随后,瞿秋白的语气缓和了一些,说:「宋先生,你对我生活上的照顾,我十分感谢,但是试图在我身上获得任何有用的情报都是徒劳的,送我回牢房吧。」

此次谈话后,宋希濂认识到,自己完成对瞿秋白的劝降是不可能的,他沮丧地将这一事实报告给蒋介石。

随后,蒋介石又派人前来劝降,劝降者先是试图从瞿秋白家人处打开他的心理防线,瞿秋白依旧不为所动。

随后,劝降者给出了更加让人难以拒绝的条件:瞿秋白可以不写投降书,不给国民党做事,之后一心做研究,从事翻译工作。

国民党方面还以顾顺章为例,劝瞿秋白识大体,顾大局,瞿秋白坚定地表示:我不是顾顺章,我是瞿秋白。

多方劝降无果后,蒋介石终于下令,处决瞿秋白。

高唱【国际歌】,英勇就义

1935年6月2日,蒋介石给蒋鼎文下达指令:瞿秋白即在闽就地枪决,照相承验。

蒋鼎文随即将命令下达给宋希濂,要求其尽快执行。

原本,宋希濂以为,即使蒋介石决定处决瞿秋白也一定会带到南京再行处决,但令他没想到的是,蒋介石决定在当地行刑,这样他就必须亲手处决自己的这位老师了。

由于蒋介石的命令下达后,陈立夫(蒋宋孔陈四大家族,陈家主要人物,在国民党内部地位极高)又派专员对瞿秋白进行劝降,最后处决的日子拖到了6月18日。

陈立夫

行刑的前一天晚上,宋希濂仍希望最后试一试,他派参谋长向贤矩带着酒菜和蒋介石训令去见瞿秋白,并告之瞿秋白:「师部决定明天执行委员长命令,你还有什么话要说,还有什么事要做,可以直说,我们视情况而定。」

宋希濂的想法仍是希望以死亡的威胁逼瞿秋白就范,谁知瞿秋白却说:「我早就等这一天,这样才符合蒋介石其人的作为,我提议,为你们提前给我送行干杯。」

随后,瞿秋白又对向贤矩说:「人生有小休息,有大休息,今后我要大休息了」,随后挥了挥手让向贤矩离开。

宋希濂彻底死心,让瞿秋白投降,是不可能的。

6月18日晨,瞿秋白起床后换上干净衣服,洗漱毕,照例坐在桌前翻看唐诗,随笔写下「夕阳明灭乱山中,落叶寒泉听不穷。已忍伶俜十年事,心持半偈万缘空。」

诗刚做完,行刑的国军士兵已经催促其上路,瞿秋白在落款处写下「秋白绝笔」四字,而后昂首整衣,大步走出牢房。

在前往刑场的路上,瞿秋白面无惧色,分别用俄文和中文高唱【国际歌】和【红军歌】,站在阁楼上看着瞿秋白被带走的宋希濂明白,自己不会再有机会见到这位「老师」了,多日劝降无果,反而让宋希濂更加钦佩瞿秋白的人格,他默默地向瞿秋白行了一个注目礼。

来到位于长汀中山公园的刑场后,瞿秋白见亭中已备好小菜四盘,美酒一瓮,瞿秋白信步走到亭中,自斟自酌,谈笑自若。

用酒菜毕,瞿秋白说:「人之公余,为小快乐,夜间安眠,为大快乐,辞世长逝,为真快乐。」

言毕,瞿秋白起身向行刑地走去,而后选一空地盘膝而坐,而后对行刑者说:「此地甚好,开枪吧」。

枪声响起,瞿秋白从容就义。

得知瞿秋白就义后,鲁迅强忍悲痛,不顾重病在身,全力收集瞿秋白发表和未发表的文章,由于国民党统治区不可能允许瞿秋白的文章出版,鲁迅托友人将瞿秋白文集带到日本后出版。

1945年,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瞿秋白同志,是当时党内有威信的领导者之一,他在被打击以后仍继续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主要在文化方面),在1935年6月英勇地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之下。」

在1955年,中共中央将瞿秋白同志的骨灰迁葬北京八宝山烈士公墓。

1985年6月18日瞿秋白就义50周年纪念日当天,瞿秋白故居纪念馆正式对公众开放。纪念馆门楼下的金字横匾「瞿秋白同志纪念馆」系邓小平手书。

瞿秋白,这位马克思主义斗士的生命终结于36岁那年,但是,他翻译的【国际歌】却传遍了中华大地,他的战友们唱着这首歌走完长征,唱着这首歌建立敌后根据地,唱着这首歌打赢三大战役,日后,他的同胞还将唱着这首歌去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和挑战。

有的人死了,他却还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