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58年「批粟」,十大将中萧劲光力挺他,另外两位却选择严厉批判

2024-05-10历史

粟裕是新中国开国大将之首,他的军事能力极为突出,像苏中战役、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等等,他都是主要指挥者,败在他手上的国军名将数不胜数,很多人甚至将他称为「战神」。

但是,人的精力有限,在一个方面特别突出,其他方面就难免会有欠缺,粟裕作战出色,政治方面就有些不太敏感。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后,他无意间与一些同志有了工作上的分歧,最终在1958年被批得退居二线。

那次大会上,十大将里的大部分人没有说话,只有萧劲光、谭政、黄克诚做了明确表态,那么这三人当时各是什么反应,背后又出于什么原因呢?

1954年,粟裕担任了解放军总参谋长,这个职务有很大的权力,但却在很多方面与国防部分工不明。粟裕习惯了战场上直来直往的方式,所以有三件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属于「越权」行为。

一是1955年的策划攻打妈祖列岛事件,他绕开了国防部召集福州军区、南京军区的一些干部,做了一番夺岛的准备部署,这番布置与先前中央的规定不符;

二是1957年的访苏忽视外交纪律事件,他在莫斯科与苏联总参谋长索科洛夫斯基元帅交流时,径直问对方国防部与总参究竟该如何分工,并希望对方能给一份材料借鉴参考。

这种涉及到核心部门的问题以及文献材料的收赠,都是需要中央许可的,粟裕如此直接,不太符合程序;

三是1958年的志愿军撤军纰漏事件,当时中朝两国已经商定将最后一批志愿军撤回国内,国防部也召开了会议敲定志愿军回国后的一系列安排,粟裕认为既然两边都做好了准备,那就尽早撤回,于是他又绕开国防部给志愿军下令。

如此种种,彻底点燃了国防部部长彭老总的怒火,军委不久后召开了扩大会议「批粟」。

黄克诚和谭政这两位长期在政工战线上工作的干部,很明白粟裕这三件事都做得不太妥当,因此在会议上都对粟裕进行了批评。

当时黄克诚身兼军委秘书长、副总参谋长等职,这两个职务他更多地是在军委协助彭老总工作,而很少到总参谋部去上班。

从红军时期开始,黄克诚就与彭老总合作非常密切,彭老总担任过红三军团军团长,黄克诚担任过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两人的感情自不用多说,在很多问题上的看法也一致。彭老总是力主「批粟」的人,黄克诚自然也会受到一些影响。

不过黄克诚以秉公持正著称,他之所以批粟,更多地还是看到了工作上的问题,所以他才在会议上说粟裕存在「越权」、不尊重上级、有个人主义表现。

1958年9月17日,粟裕和黄克诚共同主持了总参的交接工作,黄克诚接替粟裕出任总参谋长。在交接会议上,粟裕先说:

其实没有什么特别需要交代的,黄老在总参工作好几年了,各方面都比较熟悉,从今天开始,我就解除总参谋长的职务,各位有事即向黄老和各位副总长请示。

黄克诚接着说:粟裕同志在党内工作很久,过去工作做得好,成绩很大,他多次提出不适合做总参工作,中央考虑他的情况,认为眼下还是调动一下好。粟裕同志新职务有两个,国防部副部长和军事科学院副院长,责任同样也很大,我相信粟裕同志会把工作做好的。

总的来说,黄克诚这番话并没有落井下石之意,很多地方还给粟裕稍微「包装」了一下,可见他大体还是从公出发的。

1958年其他人批粟或多或少都带了些个人情感,无论是彭老总、聂帅、黄克诚等人都有点,只有谭政完全是从事情本身出发。

当时谭政担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指出全军的工作错误、规范部队的政治生活是他的职责所在。换句话说,如果有问题他不说,反而是失职。

军委扩大会议上所列举粟裕的事迹,谭政从政治工作的角度来看,的确是有独断专行的一面,因此他进行批评也在情理之中。

上面两位大将是政工干部,看待问题也是从政工出发,而萧劲光是军事干部,所以想法就有些不一样。萧劲光深知粟裕的为人,明白他可能有些事情做得不是很合程序,但出发点是好的,绝没有什么「个人主义」,「反领导」、「要权」之类的事。

在军委扩大会议上,萧劲光就为粟裕申辩,说自己愿意为粟裕做担保。后来毛主席单独把萧劲光叫过去询问,萧劲光也是一样的说法。

主席其实一直也非常喜欢粟裕,并不想他就此被打倒,所以肯定了萧劲光的话,并说:粟裕是一个很好的人,人品端正。随后主席又表了个态:粟裕同志建国前打仗打得好,是为公的。到北京以后是为公还是为私?不能说都是为私吧!

萧劲光也明白主席的意思,在接下来的军委会议上就复述了毛主席的话,粟裕的处境得以转危为安。

萧劲光私下里跟粟裕的感情很好,早在1931年两人就共同在中国工农红军学校中任职,1933年红11军成立时萧劲光担任军政委,粟裕则担任军参谋长。萧劲光在回忆录中就记载了那段难忘的岁月:

粟裕同志是年轻有为的军人。开辟和巩固闽赣根据地时,我们一起指挥打过多次胜仗。在攻打硝石的战斗中,粟裕同志和我一起指挥部队,战斗最紧张时,我们一起带领部队冲锋,并肩战斗。

建国后,粟裕先是担任副总参谋长,分管军兵种建设,萧劲光则是海军司令员,两人之间需要配合的工作非常多。萧劲光感慨过:海军建设能那么快,是粟裕同志帮助和支持的结果。

军人嘛,做事不瞻前顾后很正常,可要是因此而扩大化那就不好了,萧劲光明白粟裕的脾性,因此才敢以身作保。

虽然粟裕在1958年被错误批判退居二线很可惜,但话说回来这对于他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往后的风雨要更为激烈,对政治不敏感的粟裕在那种环境下还身居高位,可能遇到的波折要更大。

他退居了二线,反而不会引人注意,往后的十多年里都没受到什么大的影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