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毛主席审阅毛岸英碑文,沉默许久后说:碑文很好,但少刻3个字

2023-12-30历史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主席,主席,周总理来了,还带了一份电报,是关于朝鲜战场的,您要看吗?」1950年一个普通的早上,毛主席的机要秘书叶子龙拿着电报,哆哆嗦嗦地敲开了毛主席的房门。

听到是朝鲜战场的电报,毛主席心中一顿,他知道如果不是大事,周恩来不会专门来送电报。

毛主席接过电报,顿时一阵恍惚,电报上的字他都认识,但是拼到一起,他只觉得眼前一阵发黑,他似乎看不清电报的内容了。他捏着电报,翻来覆去地看了好几遍,似乎才终于读明白。

毛主席放下电报,沉默了良久,虽然没有流泪,但是眼眶却红了,他跟叶子龙说:「战争,哪会没有牺牲啊,这件事我知道了,你先出去吧。」

为了毛主席的身体着想,毛岸英的后事是周总理帮忙主持的,在问过了毛主席的意见后,他们一致决定不将毛岸英的尸骨带回了,让他长眠于朝鲜。

毛岸英的碑文是由郭沫若先生亲自题写的,正面是七个大字「毛岸英同志之墓」,背后则写着「毛岸英同志原籍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是中国人民领袖毛主席同志的长子」。

当这套碑文拿给毛主席看时,毛主席的手一直在毛岸英三个字上摸索,而后,毛主席说:「碑文写的很合适,但是却少了三个字。」

毛主席说的三个字是哪三个字呢?这背后又有什么故事呢?

少年多坎坷

1930年10月24日,在长沙板仓乡的一所土房子里,传出了小孩的哭声,士兵的吵闹声,还有一位妇女掷地有声的斥责声。

听到喊声,附近的邻居都急忙跑了过来,他们知道这里住着一个单身的母亲,怕他们家出了什么问题,于是都赶来帮忙。

但让他们没想到的是,他们刚到门口,就发现一群士兵将这个女人和三个小孩就被拖走了。邻居都颇为诧异,虽然这个女人平时跟大家交流不多,但是谁家有事她都愿意帮个忙,绝对是个好人,她犯了什么错要被士兵这么对待?

在士兵的呵斥声中,女人带着三个小孩慢慢远去,三个小孩紧紧围在她身边,她面色平静,双眼清澈,似乎在凝视着远方的某个人。

这名妇女正是杨开慧,革命形势紧张,杨开慧的身份暴露了,她落入了敌人之手,这三个孩子是毛岸英兄弟三人,被捕的那天正是毛岸英的生日。

杨开慧早就预料到了这一天。1927年以来,由于当时的革命形势越来越严峻,她同毛泽东的联系也随之断绝。

这一切的一切,都预示着危险正在步步紧逼,一个不小心,她就会掉进陷阱里。

杨开慧倒不是害怕死亡,而是害怕三个儿子没有人照看,在此之前,她想写信告诉堂弟杨开明,让他帮忙照顾三个孩子。但是她的信还没来得及送出去,杨开明就牺牲了。随之,杨开慧也被逮捕。

为了得到毛泽东的消息,他们对杨开慧进行了威逼利诱、严刑拷打,但这些都不能让杨开慧开口,他们拿儿子的生命和对未来的保障来威胁杨开慧。

他们开出条件:「如果你登报表示反对毛泽东并跟他断绝关系,我们将释放你和你的三个孩子。」

面对敌人的威胁和诱惑,杨开慧斩钉截铁道:「你们想做什么就做吧,我绝对不会背叛润之。」

杨开慧拒不投降,使国民党大为恼火,恨不得将其置于死地。

1930年11月14日,一声枪响,结束了杨开慧的生命。

在被监禁了20多天后,毛岸英三人再也见不到母亲了。

为了保全这三个孩子的性命,地下组织几经周旋,终于将他们带离了监狱,送往了上海,并在毛泽民的帮助下,让这三个兄弟进入了上海的幼稚园学习。

但好景不长,由于上海的地下组织被摧毁,组织成员自身难保,在逃亡中与这三兄弟失联,而由于地下组织被摧毁,大同幼稚园也暴露了,这三兄弟也不能再留在这里了。

在这时,由于毛岸龙年纪小,没有亲人照顾,再加上颠沛流离,因为发烧和痢疾,在广慈医院里病逝。

接连失去了母亲和弟弟,不知道这两个小小年纪的孩子是怎么过来的,这件事之后,幼稚园是待不下去了,小小年纪的两个孩子开始了流浪。

他们在街上流浪、拾荒、出售报纸。他们的人生,在离开了母亲的庇佑之后,从天堂跌落到了地狱。很多时候,流浪了一天也只得到一点吃食,毛岸英也会把它让给弟弟毛岸青。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毛岸青总是会思念母亲而哭泣,在这时候,小小年纪的毛岸英,仿佛一下子变得成熟起来,毛岸英紧紧地抱住自己的弟弟,像母亲一般轻轻拍打着毛岸青的背部。

流浪的这段岁月,他们受尽了人情冷漠。他们明白,母亲死了,再也不会回来了,他们只能依赖对方。

毛岸青在上海游荡的时候,曾经被上海的反革命分子殴打过,那次殴打,将毛岸青的脑袋被砸成了重伤,他直接昏死了过去。

看到弟弟满头是血的倒在地上,毛岸英慌了,他四处求人,四处找医生,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帮他们。此时的毛岸英才又表现出他孩子的一面,他惊恐害怕,抱着弟弟失声痛哭,似乎这段时间受过的委屈都发泄了出来。

最后,毛岸青还是活了下来,不过,他留下了不可治愈的后遗症,他的头经常会突突直跳,头疼欲裂。

每次弟弟发病,毛岸英都会抱着他给他按摩头,毛岸英总觉得,自己的妈妈会忽然找到自己,然后把自己接到湖南,回到自己温暖的家,然后,他就会躺在母亲的怀中,哭着说自己这段时间的遭遇。

但这终究是幻想。

1936年,上海地下党组织发现了毛岸英和毛岸青,将他们两个派往苏联深造。

这样平稳安定的生活对毛岸英来说实属难得,他向一块干涸的海绵突然被扔进了河水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他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空闲,将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读书学习上。除了读书以外,还积极向斯大林申请加入苏联保卫祖国的战斗,以便在炮火中磨练自己,一颗革命的种子在心中成长。

他坚信自己总有一天会回国,用自己的双手,实现母亲未尽的心愿。

回国,接受磨炼

1946年1月7日,毛岸英学成回国。他也是在成年后第一次见到父亲,距离上次见面已经隔了19年了,他以为自己早已忘记父亲的模样。

但是直到见到父亲的第一眼,在父亲慈祥的笑容中,他似乎一瞬间穿到儿时的岁月,那时候,父亲抱着他笑、闹,母亲在旁边修补着衣物,那是他一生中最幸福快乐的日子了。

虽然长久未相见,毛主席也没有对儿子开小灶、搞优待,甚至还对他严格要求。

在毛岸英回国不久,毛主席就建议毛岸英下乡。他告诉毛岸英:「你是在苏联成长起来的,又是在外国学校里学习的,你对当下农村的情况还不太熟悉,这是你的必修课,你要补上。」

毛主席说:「你在苏联待得太久了,双手没接触过庄稼,双脚没踩过泥土,就不知道农民的艰辛。」

毛岸英一听,就知道了父亲的意思,他说:「我非常愿意到农村去,参与劳动,参与改革。」

于是,刚回来没多久的毛岸英就听了父亲的安排,在农村劳动,在农村改革,直到浑身被太阳晒得黢黑,直到双手布满老茧,毛主席才满意的跟他说:「你终于毕业了。」

但是很快,1950年,美军越过三八线,朝鲜战争爆发了。朝鲜对中国的战略意味不言而明,如果朝鲜失守,被美国占领,那就是将炮直接放到了中国的大门。

经过几番讨论,中央领导终于做出了调遣军队,支援朝鲜的决议。

毛岸英一听说这个消息,就主动提出要加入志愿军,他是抗美援朝战役中的第一个报名的战士。

彭德怀身为朝鲜战役的总司令,起初并不希望毛岸英参战,后来毛岸英苦苦哀求,毛主席苦口婆心地劝服,这才同意让毛岸英参战。

但当时毛岸英刚刚与妻子刘思齐新婚不久,在毛岸英刚决定去前线的时候,刘思齐还在医院住院。

毛岸英望着躺在床上的妻子,不知如何开口,只能隐藏真相。他没有跟刘思齐说自己要去前线的消息,只是说自己要去一个偏僻的农村进行改革,路途遥远、通信不便。

单纯的刘思齐对毛岸英的一番话深信不疑,叫毛岸英安心工作,自己会在家里好好养病,让毛岸英不要担心自己。

到了朝鲜战争前线的毛岸英担任了一名普通的战士,负责翻译文件,部队里只有彭德怀知道他是谁。

在朝鲜的日子过得很艰难,所以他只能睡在麦垛上,和别的战士们一起吃饭,吃的大多都是凉土豆和带麸糠的饭,咽不下去就嚼一口雪,喇着嗓子就下去了。

彭德怀曾几次邀请毛岸英跟自己一起吃,作为总司令,饭菜虽然也不是很好,但是至少能入口,但这个提议遭到了毛岸英的婉拒,他说自己是一个普通的士兵,就要跟普通士兵一样同吃同睡,不能搞特殊化。

英勇牺牲

在1950年11月25日,美空军的飞机突然开始了轰炸,在志愿军驻扎地的上空投放了许多燃烧弹,企图摧毁指挥部。

轰隆隆的声音不绝于耳,号角手吹响了号角,一个个的战士听到号角声后开始朝防空洞奔去。毛岸英也随着人群往避难所的方向奔去。

他原本都快冲到掩体入口了,却忽然想到那张仅有的作战图还在指挥室里,当时由于志愿军没有飞机,没有制空权,这样详细的地图屈指可数,少了这张地图就会给后续的指挥作战造成极大的不便。

于是他直接扭头往回跑,去指挥室拿那张地图。

当他将挂在墙壁上的地图取下来的时候,一枚燃烧弹突然在他旁边爆炸,只听「嘭」一声巨响,整个指挥所瞬间被大火吞没,28岁的毛岸英英勇牺牲。

那张地图被他紧的压在身下,也只是损伤了一个边角。

彭德怀看着被火吞没的指挥部,紧急喊人灭火救援,直到火灭了之后,才从中抬出两具尸体,通过佩戴的表,彭德怀一眼就认出来那个人就是毛岸英。

毛岸英走了……

在汇报的时候,彭德怀竭力抑制住自己的悲伤,把事情讲得简明扼要,只有一百来个字,彭德怀花了一个多小时才写完。

周总理接了电报,悲痛万分,考虑到毛主席还在生病,他和刘少奇讨论了一下,并没有将这个消息透露给毛主席。

直到战争打赢了,形势逆转了,他才向毛主席报告了毛岸英的死讯。

毛主席反复阅读着这封简短的电文,他不敢相信,翻来覆去读了很多遍,但是上面的文字,简短却在陈述着一个残酷的真相,岸英真的走了。

毛主席压抑着巨大的悲伤,红着眼眶叹息道:「哎,谁让他是我的孩子。战斗,死伤在所难免,这不算什么……」

但虽然嘴上说着不算什么,毛主席却一天都没有说话,呆呆的看着远方,手中的烟燃尽了也没有反应过来。

考虑到毛主席的健康,毛岸英的后事是周总理安排的,但是有一个难题却摆在了周总理面前,这是没办法回避的问题,就是毛岸英的遗体是否需要运回北京。

由于遗体运回北京要损耗人力物力,再加上朝鲜的领导人金日成发电报表示想让毛岸英英雄的遗体留在朝鲜,让朝鲜人民记住。

考虑再三,毛主席决定毛岸英的遗体留在朝鲜安葬。

毛岸英的碑文由郭沫若亲自题写,当碑文交到毛主席手中审阅时,毛主席告诉周恩来:「这文字写得很好,只是没有写上杨开慧三个字。岸英自幼随其母,同其母有较深的情感。」

周总理点点头,说道:「我再让他们写上去吧。」

毛主席挥挥手,说:「不了!别让他们为难了。岸英是我儿子,给他建了一座大理石石碑,算是给他开了个先例,不能给别人添麻烦了,毕竟那么多牺牲的战士,都在等着刻碑文呢。」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就此,毛岸英烈士的遗体就安置在了朝鲜,不到两年,他就在朝鲜听到了我们志愿军战士一往无前胜利的号角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