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七月分兵接连失利到底是战略还是战术错误?粟裕为何受陈谭批评?

2024-07-20历史

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天险,发起鲁西南战役,揭开了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而在此时的华东通过战场上蒋介石又调集9个整编师共25个整编旅的兵力,摆在不到50公里的战线上,三四个摆成方阵、交互前进,企图迫使华东野战军主力在鲁中狭窄地带迎战,因此此时的华东战场还是集中在内线。

但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策应刘邓大军外线出击的指示,华东野战军决定改变之前坚持内线作战的部署,执行中央军委新的指示,由陈士渠、唐亮率领第三、第八、第十这三个纵队向鲁西挺进,由叶飞、陶勇率领第一和第四这两个纵队向鲁西南出击,陈毅、粟裕、谭震林直接指挥第二、六、七、九和特种兵纵队留在内线作战,这一作战部署在上报中央军委的同时也命令各部队7月1日开始执行。

这就是后来常常提到的华野「七月分兵」。

陈、唐和叶、陶共五个纵队出击敌后的行动,给在山东的国民党军军队以严重威胁,7月上旬,陈唐叶陶的行动终于迫使蒋介石抽调已经进入鲁中山区的邱清泉第五军等7个整编师分路西援,留下胡琏的整编第11师等4个整编师在鲁中山区固守要点。

对于战局的这一变化,华野领导人做出了不符合实际的判断,认为敌人对山东的重点进攻已经被粉碎,留在鲁中山区的敌人势必相继西撤。

但实际上敌军并未西撤,而是集结兵力在南麻、临朐两地,并迅速构筑起数以千计的子母堡工事,固若金汤,注意「子母堡」这一新型的堡垒构筑方法,未来将让华野吃大亏,对于敌军这一部署情况华野领导人却并不知情。

7月中旬,华野前指做出新的作战部署:

指令陈、唐兵团3个纵队迅速西进,密切配合刘邓大军作战;

指令叶、陶兵团2个纵队转兵北上,寻机歼灭从鲁中西援的敌人;

陈、粟、谭直接指挥的4个纵队,趁敌人未全部后撤前,首先歼灭位于南麻的整编第11师5个团,切断整编第9师等蒋军的退路,然后与叶、陶2个纵队协力歼灭整编第25师和整编第64师。

7月17日黄昏,南麻战役按照预定计划发起,可是战役一打响,陈、粟、谭就发现敌情与原来了解的不符。

整编第11师师长胡琏接受了张灵甫全军覆没的教训,行动十分诡谲小心。他为了此战精心准备一个月,一到南麻地区就在周围的大小山头和村庄构筑起密密麻麻的子母堡2000多个,形成火力互相支援的地堡群,阵地前500米内的树木、庄稼一律砍光。

可是华野得到的情报却是南麻敌军构筑工事未成,战斗过程中华野部队每攻克一个堡垒都要付出伤亡数十人上百人的代价。

加上正是雨季,山洪暴发,道路泥泞,部队行动受阻,弹药受潮失效,更增加了作战的困难。

而此时蒋介石也严令整编第9师、整编第25师等部队支援南麻守军,20日上午,国民党援军前进到距离南麻仅有10公里的地方,并突破了华野阻援部队阵地。

此时粟裕手上已经没有预备队,无法增加打援兵力,只能下令部队撤出战斗。

南麻一战,虽然歼灭蒋军整编第11师少将旅长覃道善以下官兵9000余人,但华野也付出了伤亡4000多人的代价,没有达到预期的作战目的,打成了消耗战。

撤出南麻后,华野刚转移到临朐地区又得到情报,李弥第8军准备抢占临朐城,企图切断南北交通,威胁华野后方安全,但是第8军主力尚在进军途中,陈粟谭决定,乘敌人立足未稳,突然发起进攻,歼灭第8军。

不料第8军进展很快,还没等华野做好准备李弥就率领5个主力团进入临朐城内,迅速控制周围各个制高点,并构筑起大量子母堡工事。

得知这一情况,陈、粟、谭发出作战命令,于2月24日黄昏发起战斗,决定速战速决,歼灭李弥部。

然而天不遂人愿,命令刚已发出突然天降暴雨,顿时山洪爆发,河水泛滥,临朐城外一片汪洋,部队行动受阻,弹药受潮失效。

天时地利都对华野不利,经过两天两夜恶战,华野部队多次攻城未能奏效,反而伤亡惨重,此时国民党援军也突破了华野的阻援阵地,于是陈、粟、谭决定主动撤出战斗。

就在南麻、临朐恶战的时候,华野进入鲁西、鲁南的5个纵队也打得很艰苦,部队在大水和泥泞中连续行军作战,80%的指战员烂脚,非战斗减员严重,叶、陶的第一和第四两个纵队各伤亡约5000人,非战斗减员各约5000人。

第一纵队的3个师,除了第2师尚余2个团外,其余2个师均只有1个团,陈、唐的第10纵队伤亡近2000人。第3纵队也减员数千人。部队实力大减,思想比较混乱。

由于「七月分兵」后几仗没打好,有些人对「七月分兵」的决策和全国大反攻的形势产生了怀疑。

8月初,陈、粟、谭一起商议如何总结经验教训,向中共中央写报告,他们决定由粟裕起草初步总结报告,粟裕很快就完成了起草工作,从战略指导和战术指导两方面分析了几仗未能打好的原因,以及由此得出的经验教训。

粟裕把报告交给陈、谭审阅,没想到他俩都不同意粟裕的意见,认为战略指导上没有问题,只是军事部署上的错误与战术上的不讲究。

如果只是战术上的错误,那么粟裕就要承担主要责任,因为华野的作战指导部署历来由粟裕负责。

没办法,粟裕另行起草了一份短电给中央军委和华东局,承担了责任,请求处分。

就在粟裕发出请求处分电报的同一天,谭震林给粟裕写了一封长信,提出对粟裕的批评,他从苏中战役讲起,列举第二次涟水战役、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认为粟裕「在军事上常常粗心大意,缺乏远见」,常常只看到第一、二两步。

关于七月分兵后几仗没有打好的原因,谭震林批评粟裕不能将原因归咎于对形势的乐观和轻敌,也不能归咎于敌人的力量还很强大。应该承认就是战术指导上的失误。

谭震林首先把这封信送给陈毅,并请陈毅转交给粟裕,陈毅看后,认为对粟裕很有帮助,当天就把信转交给他,并邀请粟裕彻夜长谈。

但是粟裕看到这封信后并不完全认可谭震林对他的批评,于是就给谭震林回了一封信。

粟裕说道:「我承认军事部署上的确有错误,战术上的确很低劣,但是我仍然认为过分乐观是南麻临朐战役失利的主要原因」,「我军由于过分乐观而发生轻敌,由于轻敌而企图硬啃核桃,企图一锅端,企图连续歼灭蒋军几个整编师」,「因此在部署上就以攻坚为主,而不以打援为主」,「而你比我和陈军长更加乐观。。。」

但是粟裕仍然抱着很谦虚的态度接受了谭震林对他关于战术指导上有误的批评,主动承担了责任。

那么关于粟裕请求处分,中央军委和华东局分别是什么态度呢?是否要处分他?

中央军委对粟裕是鼓励和信任,安慰粟裕「几仗没打好不要紧,整个形势仍然是好的,请安心工作,鼓励士气,以利再战」并且要粟裕赶快去鲁西南指挥陈、唐、叶、陶的五个纵队。

而华东局更是表现出对粟裕的关切,对粟裕评价很高,还让他保重身体,鼓励他再取得新的胜利。

上级领导对他的信任和关心让粟裕非常感动,他冷静下来深入分析华东以至全国战局及其发展趋势,进一步探索战争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认清了整个局势的乐观以及当面情况仍然严重的实际之后,他的思想逐步转移到集中兵力打更大规模歼灭战上来,随后终于迎来了沙土集战役胜利的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