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豫东之战,战况惨烈丝毫不逊于淮海!粟裕连续带兵十日,困得打盹

2024-04-13历史

前言:

国共内战时期,我军以贯穿白虹之势,将国民党军队打的溃不成军,其中涌现了也许多著名的战役,像是淮海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等,战场上战况激烈但将士们依然奋勇冲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战果。

而这其中却有一场鲜为人知的战役,它的惨烈程度丝毫不逊于淮海战役,甚至要高得多,而就是这场战役,也使粟裕将军一战成名,它就是——豫东战役。

战场形势已经发生变化

到1948年中期,国共两党的全面内战已持续两年,在军事力量上,相较于内战刚开始时,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军兵力由一开始的430万减至365万,而中共军则由120万增至280万,国军与共产党之人数之比,由2年前的3.6:1,直接减到了1.3:1。

因为国民党军队要分散驻防,所以没有足够的机动性,除了在西北方面,国民党军队的人数还占着显著的优势之外,两边其它各方面的军队人数都差不多,而且在东北方面,中共军队的军队人数也大大超过了国民党军队。

尽管国军的武装力量仍高于我党军队,但是我党军队在两年的抗战中,已从国军那里获得了相当数量的武装,中国军队与中国军队之间的武装差距正在逐渐缩小。1947年6月26日,在豫东战役开始后,粟裕命令部队从开封主动撤退,改往通许,他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想要将邱清泉引到邱清泉西中,然后和欧寿年的军队分离开来,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围剿。

邱清泉仗着自己有声名显赫的第五军团作后盾,加上开封已经成了一座空城,一心要在「收复开封」、「追歼粟裕」两件大事上立功,于是率部急进。非黄埔派系的区寿年,则犹豫不决,在睢杞一带游移不定。

两支原本紧密靠拢的队伍,一夜之间,就分开了40公里。粟裕之所以放弃开封,就是为了等这一刻,他立即下令叶飞率领三位将军,陶勇,王必成,王秉璋,在战斗中摸清敌人底细。

在粟裕的命令下,三位将军一边战斗一边侦察敌人的动向,然后猛攻于寿年部队,扰乱敌人阵型,将敌人一分为二,一支是被围攻于龙王店的75师,另一支72师则被困于铁佛寺附近。

意料之外的「客人」

然而,粟裕万万没有料到,就在胜利在望之际,一位不速之客,竟然如此之快地出现了。按照他们的计划,这位「不速之客」应当被中原野战军拦截,不可能在这时候抵达太康地区的。可是在蒋介石的发话下,像狐狸一样狡猾的胡琏似乎也闻出了这场战斗中的「异样」。

他明白,到了这个时候,粟裕的军队已经达到了最大的限度,战斗的疲倦已经到了极点。胡琏没有顾得上刘邓的拦截,就亲自带着自己的军队,直奔豫东而去。

如此看来,中野以派一支部队去侦察胡琏的部队,企图用「打吴拉胡」的办法,似乎没有起到作用。胡琏比他们想象中的还要早的朝着豫东的方向杀去。

毛主席的死命令

7月6日,毛泽东电告中野并向中野下了「二必取一」的命令,即一定要阻止和支援胡琏的部队。从这个电报可以看出,军委对于中野组织支援的结果,并不十分满意。

幸亏粟裕在敌人多方面步步紧逼的时候,机智地打了一个漂亮的收官战,一跃而出,终于使豫东之战获得了最后的胜利。毛泽东在他的赞扬电报里很少提到「大获全胜」这个词语。

黄、邱两人看到形势急转直下,分别从东西两面靠近区寿年的部队。假如我们不能在敌军到达以前,把区寿年的主要力量歼灭,那就有从主动权变为被动权,两面受敌,再一次被包围的危险了。要是让黄百韬追上了,邱清泉一回头,粟裕的部队就有被歼灭的危险。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粟裕身为军中将领,心思急转,很快就想到了对策。他认为这个时候华野军队仍有机会消灭区寿年的主力,所以决定铤而走险。

三支队伍,分散开来,各自组成一支队伍,向东而去,拦截黄百韬。余下的人马则集中力量向欧寿年的主干发起猛攻,务必要在援兵赶到前把龙王店给打下来。

粟裕的援兵成功在黄百韬未至以前,歼灭了欧寿年的主力部队。后来,粟裕等几位当时参加过战斗的将领,回想那段时期的战斗,都感到战斗的激烈程度,丝毫不逊色于淮海之战。粟裕说,他当时已经十多天没有睡觉了。

只有实在不行了,他才会在桌上趴着,打几个小时的盹,一有新的消息,他就立刻站了起来,对战斗进行分析,并制订作战方案。所幸,这次激烈的战斗最终以我们军队的大获全胜而告终。这次战斗还反映了粟裕的机智,和果敢的指挥。

一举歼灭剩余兵力

由于豫东之战,国军的大部分力量都被抽调到了这里,外围防御薄弱,许世友趁此机会,攻打了克衮州,而刘伯承则趁机占领了襄樊。豫东之战之前的孟良崮之战,华野在粟裕的带领下,歼灭了蒋军第74师,这让他们士气大振,信心大增。

但是,从两人的战术上来看,他们还是会怀疑对方是不是在耍什么花招。因此,对于国民党来说,只当这是一场噩梦。不过,在粟裕将军的回忆录里,却详细记录了豫东之战的得失。

粟裕将军认为,豫东之战,一开始是一场很好的战斗,歼灭了欧寿年的军队,重创了邱清泉的军队,但黄百韬的出现,却让豫东之战,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破绽。

按照粟裕的说法,黄百韬的突然出现,是他始料未及的,蒋介石让黄百韬前往山东,因此粟裕一开始并没有把黄百韬的部队放在心上。谁也没料到,豫东之战打得如火如荼,黄百韬竟然率军第25师团,连同一支快速纵队和交警总队,杀到了这里。

当时粟裕认为,由于黄百韬部队的积极增援,我军撤退的危险更大,所以决定在其长途奔袭之前,先一步发动攻势,给黄百韬一个迎头痛击,造成歼灭的假象。这一举动,不仅为我们的撤退和休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而且也吓唬到了敌人的援军。

让他们不敢在我们撤退的时候继续追击我们。即使是在我们和敌人拉开距离的时候,黄百韬的部队也是一动不动,邱清泉的部队也是不敢贸然前进。而我军则是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一跃而起,到达了指定的区域休整。

之后的淮海、辽东、平津战役等,国军则愈来愈小心谨慎,战术愈来愈保守,攻势愈来愈单薄,主要表现为不断地向铁路节点撤退,已无一丝「一往无前」的魄力。这与粟裕在战场上运筹帷幄的军事智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小结:

刘伯承曾经说过:「豫东之战,我不敢下决心打,但粟裕却不怕。」豫东战役结束后,中国正处于雨季,全国各地的道路大多为泥土,一到雨天就会变得泥泞不堪。

由于天时所限,国民党曾将其军队暂时撤回,直到秋天才重新部署。不过,到了这个时候,国民党的军心已经被打散了,迎接蒋介石的场面,也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