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对汉朝的历史,了解的稍微多一些,我们就会发现:汉朝皇位的传承,很少出现皇子夺嫡的情况。
尤其是像后来清朝那种‘九子夺嫡’,几个皇子为了争夺皇位,打成一锅粥的情况,在汉朝更是从来都没出现过。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难道说,汉朝人在皇位传承方面,有什么特殊的心得?可以避免皇子争抢皇位的事情?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真实的历史上,汉朝其实也有皇子争储的事情。
但这个事情本身,展现出来的形式,往往不是皇子夺嫡。而是几个强大的利益集团,为了自己的利益,相互争斗。而谁能做太子,往往就是他们的核心利益。
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大致有两个。
一是因为汉朝的皇帝,超过一半以上,都是二十岁之前即位的。甚至还有几个,是婴幼儿时期就上位了。二是因为汉朝的外戚势力,实在是太强。很多时候,还没等到皇子开始争储,这些外戚就已经开撕了。
其实在汉朝的历史上,我们至少能找到四个比较有名的夺嫡案例。
第一个著名案例,就是汉惠帝刘盈,和赵王刘如意的夺嫡故事。
当年西汉刚刚开国的时候,刘邦为了稳定军心,更好的和项羽对峙。他不得不在第一时间,立自己的嫡长子刘盈,做了太子。
但是等到汉朝统一天下之后,刘邦却更喜欢自己的三儿子,刘如意。所以后来,刘邦曾经数次提出,要立刘如意做太子。
正常情况下,到了这个时候,刘盈和刘如意之间,肯定要发生夺嫡斗争。两兄弟为了皇位,势必要进行一场恶斗。
但实际上,当时刘盈和刘如意之间的关系,还真的非常不错。对于刘如意这个弟弟,刘盈后来还百般维护。
反倒是两人身后的那些大人,为了帮他们争夺太子之位,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刘盈这边,他的母亲吕雉,开始帮他找了各种帮手,壮大刘盈这一派的实力。而刘如意的母亲戚夫人,则是尽全力讨刘邦的欢心,同时也在替刘如意拉拢帮手。
而最终,这场夺嫡斗争,则是以刘盈的胜利结束。刘盈即位之后,吕后直接把那位戚夫人,做成了人彘,残忍至极。
一场夺嫡斗争,最后残忍到了这个程度。和后世很多夺嫡大战相比,其实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同时,后世在看待这件事的时候,极少有人会把目光,放在刘盈和刘如意身上。大家往往也会下意识的忽略,这是一场夺嫡斗争。
在更多的人看来,这其实是吕后和戚夫人的事情,和那两个皇子没啥关系。
因为那两个皇子,在事情发生的时候,年龄实在是太小了。作为太子的刘盈,接班的时候也才十六岁。而老三刘如意,之前更是还不到十岁!他们对于权力和地位,根本没有任何概念。
第二场著名的夺嫡之战,则是发生在汉景帝在位时期。
汉景帝在位的时候,先是立自己的长子刘荣做太子。刘荣不但是长子,而且他的母亲栗姬,还是汉景帝最宠爱的妃子。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刘荣都有做太子的资格。
但是后来,汉武帝出生之后,汉武帝的母亲王娡,却开始帮自己的儿子,争夺太子之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王娡做了一系列的事情。比如说,拉拢馆陶公主做政治盟友,和馆陶公主结成亲家。再比如说,指使下面的官员,支持里栗姬做皇后,触动汉景帝的逆鳞……
在这个过程当中,双方你来我往,交手过程其实特别精彩。而且很多政治斗争的手段,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而最终,这场斗争的结果,便是太子刘荣被废,刘彻成功被立为太子。
所以,从很大程度上来说,王娡和栗姬之间的这场斗争,也是一场夺嫡之战。双方斗争的焦点,就是谁的儿子能做太子。
但有意思的是,后世提到这段故事,极少有人会认为,这是刘荣和刘彻之间的夺嫡斗争。大家都会下意识觉得,这是王娡和栗姬之间的事情。
为啥大家会有这种感觉呢?
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的刘荣和刘彻,年龄都实在是太小了。刘彻取得胜利,被立为太子的时候,才仅仅只有七岁。所以,对于那段复杂的权力斗争,刘彻根本没什么印象,自己也啥都没做。
第三个著名案例,则是汉武帝在位后期的‘巫蛊之祸’。
在汉武帝在位后期的时候,他的长子刘据,已经做了很多年的太子。而且,刘据的母亲卫子夫,深得汉武帝的宠爱,同时还是皇后。再加上刘据的舅舅是卫青,表哥是霍去病。有这两位大佬站在身后,刘据的太子之位,很长一段时间里,根本无法动摇。
然而到了汉武帝晚年的时候,情况却出现了变化。当时卫青和霍去病,都已经去世了。卫子夫年老色衰,汉武帝也开始不再像以往那么宠爱她,反倒是开始逐渐宠爱李夫人。
正是这种变化,让很多人认为,有了可乘之机。
所以后来,很多反对太子的人,以及李夫人家的亲戚,就开始暗地里对刘据进攻。在他们的进攻之下,很快,刘据的大表哥被查出贪污军费。借着这件事,他们又把刘据的大姨夫,当时的丞相公孙贺,一起拉下了水。
再之后,他们又借着查案的名义,在京城内掀起了一阵腥风血雨。很多太子阵营的大臣,都被牵连了进去。而最终,因为太子镇压的力量,越来越弱。等到一年之后,他们就直接跑到太子的东宫,塞了一个巫蛊小人,谎称太子诅咒汉武帝。
因为这件事,刘据后来不得不起兵自保。但在他起兵之后,他造反的帽子,就彻底被扣上了。最终,刘据兵败自杀,卫子夫也在宫中自尽。
这就是历史上的巫蛊之祸。
提到巫蛊之祸,后世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反对派在针对卫家,针对太子刘据。但同时,极少有人注意到的是,反对派当中,作为主谋的刘屈氂和李广利,他们的核心诉求,是干掉太子,拥立李夫人的儿子做新太子。
所以,巫蛊之祸,本质上也是一场夺嫡之战。
不过,在这场夺嫡斗争当中,从始至终,那个李夫人的儿子,都没做过什么实际行动。因为在巫蛊之祸发生的时候,他年龄太小了,估计连十岁都不到。
而第四次著名的夺嫡之战,则是发生在东汉末年,也就是那场十常侍之乱。
简单来说,汉灵帝在位末期,有两个儿子。一个是长子刘辩,他是皇后何氏所生,身后站着强大的外戚何家。另一个是小儿子刘协,也就是后来的汉献帝。他的母亲早逝,但在汉灵帝的安排下,刘协的背后,站着汉灵帝母亲的家族,以及其他宦官。
对于到底要立谁做太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汉灵帝都没有做决定。但在内心深处,汉灵帝更倾向于小儿子刘协。不过,刘协始终不是嫡长子,再加上何家势大,这就让汉灵帝很难做决断。
而后来,等到汉灵帝临终之前,汉灵帝终于下定决心,想要立刘协做太子。但此时的他,已经病入膏肓,很难靠一道圣旨,就完成立储的事情。
于是在临终之前,汉灵帝只能叫来自己的心腹宦官,让他在自己死后,拥立自己的小儿子刘协做皇帝。
再之后的事情,大家就都比较熟悉了。
在汉灵帝死后,围绕着到底要立谁做皇帝,宦官和外戚集团,展开了一场残酷的互杀。而这场互杀,最后则是导致整个东汉,彻底崩溃了。
而在后来的历史上,大家往往会觉得,这是三国时代的开端,同时也是外戚和宦官集团的斗争。但大家会下意识忽略,引发这场斗争的核心,依然是夺嫡斗争。斗争的关键,依然是刘协和刘辩,两人谁来做太子。
以上这四场夺嫡之战,每一次都直接从根本上,改变了汉朝历史的走向。但同时,后世在看这几段历史的时候,却又往往会下意识觉得,这些并不是夺嫡斗争。
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其实就在于这些皇子,年龄都太小了。所以每次夺嫡战争爆发的时候,真正起主导作用的,都是他们背后的外戚和宦官。至于皇子本人,反倒是很容易会被大家忽略。
相比之下,后来清朝的九子夺嫡,情况就不一样了。
因为到了清朝的时候,夺嫡的皇子,年龄都比较大。所以,在夺嫡斗争当中,这些皇子才是主角。大家的注意力,也更容易放在他们本人身上。
所以,汉朝历史上的夺嫡斗争,其实也并不算少。只不过,因为夺嫡斗争发生的时候,皇子年龄比较小。再加上汉朝的外戚,实在是太猛。所以导致大家本能会把注意力,放在那些外戚的身上。
但究其根本,那些斗争的真正核心,其实还是在于夺嫡这两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