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周恩来胞弟主动提出,可将女儿过继给兄长,周总理思考后予以拒绝

2024-02-07历史

1949年年末的一个星期六,周恩来12岁的侄女周秉德,从自己就读的北师大女附中放假归来,回到了中南海西花厅。

不久之前,周秉德从天津来到北京,同自己的伯父伯母住在了一起。很快,这个小女孩就适应了这里的生活。

周恩来和周秉德

这一天,从学校回来的周秉德刚进院门,就意外地听到有人在叫「姐姐」。还没等她反应过来,两个比自己年龄更小的孩子,已经出现在秉德面前。

周秉德定睛一看,原来是自己的亲弟弟秉钧和亲妹妹秉宜!身为姐姐的她连忙问道:「你们什么时候来的?……妈呢?」

正在周秉德疑惑之时,她的母亲王士琴随即现身。接着,周秉德得知,自己这两个弟弟妹妹,也要和自己一样,长居西花厅了。

不仅如此,在后来,这几个兄弟姐妹的父亲、周恩来亲弟弟周恩寿,还主动提出:可以将女儿周秉宜,过继给无儿无女的兄长周恩来。

然而,在经过一番慎重的思考后,周总理最终拒绝了这一提议。那么,周恩来是怎么想的,周秉宜和自己这位伯父之间,又发生了哪些故事呢?

来到西花厅 和伯父伯母一起生活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居住在天津的周恩寿,一直关注着兄长周恩来的消息。这些年里,兄弟二人失去了联系,周恩寿只能从报纸上,看到关于哥哥的一些报道。现在天津和北平终于解放,他十分期待着与周恩来重逢。

终于,进入3月份后,随着中共中央进入北平,周恩来打探到了弟弟的下落,给周恩寿写了一封信。

周恩寿接到信后,内心非常激动。不久,他前往北平,见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兄长,并向对方提出自己想要重回革命队伍。

在周恩来的建议下,周恩寿决定先留在北平上革命大学。而自己的妻子王士琴,则留在天津照顾几个子女。

周恩寿

与此同时,周恩寿夫妇的大女儿周秉德,马上要小学毕业了。一次和兄长交谈时,周恩寿提到秉德想来北平读中学,但自己平时居住在革命大学宿舍,不方便进行照顾……

善解人意的周恩来立即提出,可以让小秉德来自己这里,让他和妻子邓颖超照料。就这样,1949年6月,周秉德来到北平,住进了中南海。

在考入北师大女附中后,周秉德平时住校,周末的时候回中南海看望伯父伯母。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当年年底。

这一天,从学校放假归来的周秉德,意外看到自己七岁的弟弟周秉钧,和五岁的妹妹周秉宜,出现在自己眼前。很快,他们的母亲王士琴,也满脸笑容地过来了。

周秉德连忙问妈妈:「妈妈!您也来了,太好了!是不是家从天津搬过来了?新家在哪儿?我什么时候也搬过去住?……」

此时的周恩寿,已经从大学里毕业,在北京分配了工作。于是,小秉德满心觉得,自己在北京要有新家了。

然而,王士琴这样向大女儿解释道:「秉德,你伯伯和你七妈(邓颖超)已经说了,你还住在这里,大驹(秉钧)和小咪(秉宜)也留下。」

周秉德一听,立刻感到非常不解:「为什么?爸爸不是有工作了吗?我们的家不是搬到北京来了吗?」

此时,秉钧和秉宜已经在花园里玩起了捉迷藏,笑得十分开心;可作为姐姐的秉德,却怎么也笑不出来……

王士琴揽着大女儿在沙发上坐下,给秉德细细讲起了缘由。原来,王士琴虽然早已结婚,但一直很想出来工作。只是由于生了好几个孩子,才不得不留在家里照顾他们。

而当周恩来得知弟妹的心愿后,便主动提出,可以将他们的几个孩子接到自己这里。这样,王士琴就可以安心出去工作了。

周恩寿一家

就这样,王士琴进入北京第四女子中学,成为了一名俄语老师。而周秉钧和周秉宜,则同姐姐周秉德一起,住进了西花厅。

周恩寿提出过继 周恩来予以拒绝

弟弟妹妹来到西花厅后,同周秉德一起住在东厢房里,三张床并排放着,中间留一点空隙。在房子的北面,就是伯父周恩来的卧室。由于怕打扰他休息,三个孩子平时在房子里的时候,都不敢大声说话和打闹嬉戏。

三个孩子里,就属周秉宜年龄最小。来北京后,她便进入了幼儿园。

1950年的一个周末,邓颖超让周秉宜给伯父周恩来,表演她自己刚在幼儿园里学会的舞蹈。周秉宜一听,立即兴冲冲地完成了表演,并满怀希望地等待伯父夸奖自己。

可出乎这个小女孩意料的是,一向和颜悦色的伯父,这次不仅没有表扬她,甚至连笑都没有笑。这位新中国总理看完后,只是若有所思地说了一句:「这个舞蹈没有什么意义嘛」……

满心期待的小秉宜,稚嫩的内心受到了不小的打击。等下个星期再回去的时候,面对大人再让自己跳舞的要求,她说什么都不跳了,还委屈地哭了起来……

在场众人一看这情况,都以为是小秉宜单纯不想跳舞。只有周恩来,敏锐地发觉了其中的缘由。

几天后,周总理特意将这位侄女,带去了北京饭店。这是这位新中国领导人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带自己的亲友去那里。

到达北京饭店后,周恩来前往那里的理发室理发和刮胡子;而周秉宜,则在那里洗了一次头。后来,她回忆到,伯父应该是在用这种方式,对自己进行安抚。

周秉宜

而关于周恩来当初说的那句「没有什么意义」,周秉宜在后来也找到了答案。原来,当时在幼儿园教他们跳舞的,是一个来自陕北农村的妇女。那所谓的舞蹈,其实就是脚往前往后挪上几步,两个人再拉着手交换一下位置而已。之所以如此简单,是因为在解放前,很多妇女都是缠足的「小脚女人」,只能跳这种没什么技术含量的动作。

而周总理那句话,其实并不是冲侄女来的。他当时应该在想,旧中国的舞蹈艺术一直发展不起来,新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舞蹈。

周恩来不仅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后来,在他的亲自指导下,1953年新中国终于有了自己代表性的新舞蹈,并在当年的世界青年联欢节上得了奖。

不久后,一个想法出现在周恩寿的脑海中:自己已经有了好几个孩子,而哥哥周恩来至今没有子女,不如将自己的一个孩子过继给兄长,陪伴在他们夫妇身边。

那么,自己这几个子女里,到底选谁呢?经过一番考虑,周秉宜成为了最合适的人选。一来,小秉宜长得很像她的奶奶——即周恩来的母亲;二来,小秉宜性格乖巧,比较好带。

于是,周恩寿向哥哥嫂嫂表明了自己的想法。邓颖超听了之后,觉得周秉宜确实是个好孩子,对此颇为心动。

然而,心思缜密的周恩来,对这件事则有着更深的考虑。1951年秋天,他将周恩寿叫了过去,对弟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周总理认真地说:「如果我要了这个孩子,这个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很特殊,而别的孩子也会觉得我这个做伯伯的不公平。现在这样不是挺好嘛,你的孩子我们都会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看待。」

就这样,周秉宜继续和其他孩子一样,被周恩来一视同仁地对待着。虽然没有被过继给伯父伯母,但在周恩来夫妇的眼中,她和其他侄儿侄女一样,就像自己的孩子。

严格要求 不搞特殊化

在很多人眼中,周秉宜几人在中南海的生活,一定是多姿多彩羡煞旁人的。可事实上,由于周恩来的严格要求,他们并没有享受到什么特殊待遇。

周恩来

在当时,每到周末的时候,中南海的礼堂会放映一场内部电影。然而,周总理坚持自己的侄儿侄女们,要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保持一致,便从不允许他们去观看。

不仅如此,当时每到暑假期间,中央首长们都会去北戴河开会。很多中央领导人,都会顺便把自己的家属子女带去,在那里避避暑。

对此,邓颖超曾对周秉宜等人说:「你伯伯说了,什么时候全中国的老百姓都能上北戴河避暑了,你们才可以去。」

于是,直到2001年的夏天,周秉宜才第一次去到北戴河。

日子一天天过去,周秉宜也到了上学的年龄。她和哥哥周秉钧一样,进入了八一学校读书。

八一学校的学生里,有很多是干部子女,平时经常有汽车接送。而周秉宜兄妹,则只能拿着两毛钱,自己倒公交车上学。有时候小孩子嘴馋,把钱用来买了冰棍,就只能走路上学了。

虽然这样,但周秉宜兄妹谨记伯父伯母的教导,并没有什么怨言。直到一次期末临放假前,学生们都需要拆洗被子,很多孩子的家里,都派车过来接他们。

周秉宜兄妹一看,总不能自己拿着被子乘公交吧?便向老师要来信纸和信封,给伯母邓颖超写了一封信:「七妈,我们放假了,请派车来接,因为有行李。」

虽然年龄不大,但这对兄妹的这封信,可谓言简意赅逻辑清晰毫无废话。写好寄出后,他们便开始期待有车来接自己。

到了下午,果然有人过来了。只不过不是汽车,而是骑着自行车的卫士叔叔。这位卫士找到小兄妹后,将他们的被子都驮起来,在校门口找了两辆三轮车,就这么拉回去了……

等周秉宜兄妹回到西花厅后,邓颖超有些自责地说,以后要惦记着去帮他们拿回行李。但同时,她又教导这对兄妹:「要车的口气还真不小!但车是伯伯工作用的,你们是老百姓。」

无独有偶,在周秉宜上小学五年级时,邓颖超又跟她说了这样一句话:「你伯伯是全国人民的总理,他是为全国人民服务的,不是为你们周家服务的。」

周恩来和侄子侄女

原来,当时周恩来祖籍绍兴老家的一个亲戚,专门来北京托总理出面,调停村里的平坟事宜。不仅如此,他是十分不见外地要周恩来给自己介绍一个工作。

为此,周恩来特意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在会议上,他向现场所有家族成员严肃指出:「我是人民的总理,不是周家的总理。」

有一年夏天,周恩来在西花厅接待苏联外宾。国务院招待科的工作人员,提前准备了一桶冰激凌,作招待外宾之用。

正巧,周秉宜和周秉钧当时也在那里。工作人员看到后,就给他俩一人盛了一小碗,两个孩子吃得十分开心。

然而,此事很快被邓颖超得知了。她将那位工作人员叫来,严厉地进行了批评。此后,类似的事再也没有发生过。而周秉宜兄妹,也再没有吃过那么好吃的冰激凌了。

不仅如此,周总理还作出规定,家里的小孩子一上小学,就不能再在西花厅吃饭了,必须去大食堂里吃。

周秉宜清楚地记得,自己上小学的那年九月,伯父的卫士长发给她一个搪瓷缸和一把勺子,还给了她两毛钱。就这样,小秉宜和哥哥一起前往国务院第三大食堂,自己打饭吃。从那之后,除了老家来亲戚以外,不管是刮风下雨,一直都是如此。

几十年过去了,周秉宜还一直记得,在一次家庭会议上,周恩来这样对他们说道:「你们不是我的子女。如果是,我会要求得更严格。」

填报志愿时 伯父给出意见

从小,周秉宜就喜欢美术。中学时,她进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学习。1965年夏天,即将从附中毕业的周秉宜,开始考虑起报考大学的事。

周恩来和周秉宜赏花

在当时,全国几所主要的美术学院,都停止了招生工作。有招生任务的,只剩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这一学院,主要培养实用美术设计人员。

然而,很多年来,工艺美院一直没有得到广大附中学子的垂青。在他们心里,总觉得搞美术设计不如搞美术创作。因此,当学生们后来听说,浙江美术学院有了招生指标后,纷纷在自己的报考表格上,填上了浙美的名字。

此时,周秉宜却有着不同的想法。她觉得,现在国家很需要大量为社会和群众生产服务的美术设计人员,便决定报考工艺美院。

不过看到同学们纷纷改弦易辙后,周秉宜还是不免心里打起了鼓。为了慎重起见,他决定征询一下伯父的意见。

这一天,在西花厅吃完饭后,周秉宜抓紧时间,向日理万机的周总理说明了此事,表示想听听他的想法。

周恩来随即问,工艺美院都有哪些专业?周秉宜回答:「有染织、陶瓷、建筑室内装饰,还有工业设计。自己想学染织。」

之后,周总理并没有直接表态,而是语重心长地对侄女说:「这些专业,都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有密切联系。现在我们国家的出口商品包装设计粗糙,在国际市场上我们的商品价格就是上不去。我们还需要在包装设计上下很大功夫才行。」

听了伯父这番话,周秉宜心里顿时有了底。她没有再多问什么,只是点点头「嗯」了一声。

后来,当附中几乎所有学生都选择了浙美时,周秉宜报考了工艺美院染织系。工作之后,她担任【国际贸易】杂志的美术编辑,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了这一岗位中。

退休后,周秉宜从事起了家史研究。而伯父当年对自己的那些谆谆教导,经常一幕幕浮现在她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