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如果没有西安事变,红军前途如何?徐帅回忆:已经计划第二次长征

2024-01-29历史

「就算没有西安事变,我们也早就准备好了第二次长征。」徐帅在回忆西安事变时,说出了这样一番话。

为什么要准备第二次长征呢?红军为什么不能安定在陕北呢?

三大红军主力在陕北会师后,两万五千里的长征结束了。虽然粉碎了国民党的阴谋,但军队本身损失惨重。

为了能更好的发展革命队伍,毛主席等人连续开了几天会,最后定下从陕北转移的方针。

之所以不能长期留在陕北,最重要的原因是陕北太贫瘠。根据记载,陕北地区最多能供养三万多人的军队。

当时三大主力会师后,红军的人数在8.5万人左右。大量人口涌入陕北,陕北贫瘠的土地根本无法供养这么多人。

而蒋介石也并没有因为红军长征而退让,红军到达陕北后,蒋介石就将张学良的东北军调到西北。

张学良来西北,是带着蒋介石剿灭红军的任务来的。但张学良对蒋介石的命令却不赞同,蒋介石的一封「不许抵抗」的电报,几十万东北军撤到了关内。

东三省被蒋介石拱手让给了日本人,张学良从此被扣上了「不抵抗将军」的帽子。

张学良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并不赞同,蒋介石对张学良也不是全盘信任。因此他把张学良调到西北,当时陕西的省长是杨虎城。

对于张学良这种靠父辈蒙荫的军二代,白手起家的杨虎城显然看不上。蒋介石之所以让张学良来西安,也是为了制衡杨虎城。

但蒋介石不知道的是,张杨二人已经对长久的内战厌倦。

张学良到西北之后,并没有听从蒋介石的话,立刻开始向红军发动战争。相反,张学良对我党非常感兴趣。

当时红军被东北军、西北军、马家军联合围困在陕北。国民党围困红军的力量达到几十万人,而陕北的红军主力只有八万多人。

在完全劣势的情况下,党中央决定开辟河西走廊根据地。以红一、四方面军组成的两万多人,浩浩荡荡地踏上了西征的路途。

当时红军面对的,是和长征时一样恶劣的环境。 战士们缺衣少食,也没有太多的武器补给。

西北民风彪悍,马家军更是行事残暴。西路军在河西走廊浴血奋战,祁连山下洒满了红军战士的血。

在马家军的围堵下,开辟河西走廊根据地的计划流产。面对巨大的威胁,中央不得不计划第二次长征。

就在红军即将走投无路之时,一封意想不到的电报拯救了绝境中的红军。

东北军的少帅张学良给中央发了一封电报,希望红军能留在陕北,等待一两个月。

这封电报来意如何,张学良究竟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关于张学良的提议,众人各抒己见。最后还是毛主席做了决定,先听张学良的。

早在张学良刚刚进西北的时候,他就已经和中央通过信了。张学良希望联合红军抗日,但他改变不了蒋介石的想法。

对于蒋介石下的围剿令,张学良在西北也就是做做样子。

张学良很清楚,蒋介石对他并不信任,同样的,蒋介石也不信任杨虎城。不然的话,蒋介石不可能让东北军在西北军的地盘上横插一脚。

杨虎城也很清楚蒋介石的态度,所以他也没有听蒋介石的命令,对红军赶尽杀绝。

张杨二人都不是蒋介石的嫡系,蒋介石自然对他们心有防备。可蒋介石看到毫无效果的围剿,到底还是坐不住了。

1936年10月22日,蒋介石亲临西安督战。这个决定对蒋介石来说,是错误且致命的。

蒋介石到达西安之后,红军的压力倍增。胡宗南和马家军都开始打击红军,再加上外部环境的恶劣,在陕北停留的每一天,都让红军遭受着巨大的威胁。

蒋介石不知道的是,他将目光放在了红军身上时,他自身也处在了巨大的危险中。

张学良和杨虎城都希望蒋介石能够放弃内战,一样的目标让他们联合在一起。多次劝谏蒋介石无果后,张杨二人决定发动兵谏,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扣押了蒋介石。张杨提出八项救国主张,通电全国。

中央得知此事后,第一时间派出周总理前去谈判。经过几天的谈判,蒋介石接受了部分救国主张,国共达成了初步合作。

西安事变之后,蒋介石囚禁了张学良,逼走了杨虎城,却没有再对红军赶尽杀绝。

七七事变后,日军开始全面侵华。蒋介石已经无法将希望寄托在外国势力上,只能熄灭不抵抗的心思,准备全面抗日。

淞沪会战后,蒋介石嫡系部队损失惨重。 虽然成功拖慢了日军的脚步,却给了国民政府重大的打击。

蒋介石无奈之下,只能改编红军武装为八路军、新四军,国共第二次正式开始。

但蒋介石始终对红军心存忌惮,一直在防着我党发展壮大。对于发给八路军的军饷和装备,蒋介石总是拖延。

不仅蒋介石忌惮我党,日军也忌惮我党。在这种情况下,八路军的队伍还是慢慢壮大了。

蒋介石看我党悄悄壮大,心中对我党的忌惮更多了。

1941年,国民党发动了皖南事变,新四军根据地被摧毁,叶挺被蒋介石囚禁。

尽管蒋介石对我党数次打压,可我党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成功将国民党赶出大陆。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战争,我党在毛主席的带领下建立新中国。

新的太阳正在升起,全新的东方古国将会焕发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