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山阴路124弄42号潜伏着一个暗杀小组,他们的目标是楼对面的一家三口。
丈夫在伏案写作,妻子在料理家务,儿子在蹦跳玩耍——这里是鲁迅的寓所,居住着鲁迅一家,而负责监视的是国民党特务头子沈醉。
沈醉是出了名的心狠手辣,但唯独放过了鲁迅,只因发现先生一个「习惯」,究竟发生了什么?
一:鲁迅与蒋介石的恩恩怨怨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先生以笔为枪,痛批帝国主义,哀惜民生凋敝,怒骂国民党同室操戈,残害进步人士,用文章唤醒民智。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鲁迅虽然痛批国民党独裁,但从未指名道姓骂过蒋介石。可蒋介石却派出特务组织日夜监视鲁迅,必要时格杀勿论。
最后这桩监视任务,落在了沈醉手里。沈醉是谁?沈醉18岁干特务,头脑灵光,心狠手辣,是国民党中大名鼎鼎的军统高官,地位仅次于戴笠,毛人凤。
曾几何时,鲁迅和蒋介石是同一阵营的盟友,最后却闹到兵戎相见,一切还要从鲁迅跟国民党的决裂说起。
鲁迅没有加入过国民党,但在蒋介石尚未背叛革命前,在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中,鲁迅曾坚定地和国民党人站在一条战线上。
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加入了反清革命团体「光复会」,又在革命好友的介绍下,认识了孙中山先生。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创立了中国国民党。鲁迅并没有加入,而是受国民党元老,北大校长蔡元培之邀,任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部员。
此时的中华大地政权混乱,民不聊生,各大军阀你争我抢,谁都想做皇帝,骨子里还是崇尚封建帝制,推行唯我独尊那一套,不把人当人看。这恰恰是鲁迅最为痛恨的。
而这个时期的国民党在孙中山的领导下,打的就是这帮军阀。因此,鲁迅和国民党人互为盟友,有着相同的革命目标,称得上志同道合。
又因为鲁迅在文化思想界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是民间的文化偶像,精神标杆,当时的国民党人也很重视鲁迅。
在乱世中,一位文人和一个党派,就这样保持着微妙的友谊。鲁迅有诸多好友,都是国民党人,其中就有蒋介石的心腹朱家骅。
鲁迅这个人向来不喜欢出席一些官僚政客的邀约,但当朱家骅发出邀请,鲁迅是新任赴约的。
鲁迅和朱家骅曾一起吃过年夜饭,关系算是比较融洽,除此之外,鲁迅还应邀前往孔祥熙家里小坐。
这些对于不喜欢拉帮结派的鲁迅来说,是非常难得的。至少可以说明,鲁迅并不排斥蒋介石,否则按照鲁迅的脾气,他万万不会和蒋介石身边的人来往。
但是,一切于1927年4月12日戛然而止,这一天,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
这让为国为民的鲁迅难以接受,从此,鲁迅与国民党反动派划清界限,甚至高举反对大旗,毫不客气地批判国民党独裁。
当时,多少人视鲁迅为精神偶像,鲁迅的笔写得越狠,蒋介石政权就越失民心。
可鲁迅主打一个坚持真理不怕事,1930年,由鲁迅牵头领导,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左翼作家搞的是革命文学,宣扬马克思主义和救国兴邦理念。
鲁迅不仅个人反对国民党反动派,还拉了一个作家群,让众多笔杆子一起反对,这彻底触怒了蒋介石。
此后,众多革命作家接连被捕,鲁迅的好友,同时也是中国人权先驱的杨杏佛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鲁迅的生命安全遭遇严重威胁。
不过蒋介石倒是没有拿鲁迅开刀,而是派沈醉对鲁迅进行严密监视,换句话说,鲁迅的生命捏在了国民党反动派手里。
鲁迅之所以能逃过一劫,与沈醉的偏爱有很大关系,为什么这么说呢?
二:亦正亦邪的军统特务头子
军统这个地方,豢养着一帮蒋介石的鹰犬,提起军统特务,鲜少有正面评价,偏偏出了一股清流——沈醉。
凡是干特务的,无一不是血债累累,这点不容辩驳,只能说沈醉在为人方面,还是有些风骨在的。
沈醉未满三十就跻身国民党高层,但几乎没有沾染抽烟,酗酒,打牌,赌博,玩女人,贪污受贿等恶习,这在当时的国民党官场是十分罕见的。
究其原因,与沈醉的成长经历脱不开关系,尤其要归功于沈醉母亲的家教严明。沈母是个读书人,自幼教育沈醉要知大义明事理。
沈醉也曾是个爱国青年,中学时期投身革命运动,因参加学生游行被校方以闹事的名义开除,后来投奔姐夫,姐夫就是戴笠手下的特务,于是沈醉也成了戴笠手下的特务。
沈醉武艺高强,头脑灵光,出手干脆利落,又肯刻苦钻研,简直就是天生的特务苗子,深受戴笠赏识。
就在沈醉一路扶摇直上的关头,蒋介石下达了一个监视重任,目标正是鲁迅。戴笠思索再三,让沈醉去监视鲁迅。
沈醉驾轻就熟,带了个特务小组,在上海法租界鲁迅寓所对面租了套楼房,日夜监视鲁迅一家的活动情况。
通过长期观察,沈醉发现鲁迅的生活非常简单,不是写作,就是逛书店。
白天,鲁迅常去的书店叫内山书店,出门总是戴顶深色呢帽,把帽檐压得很低。
夜晚则是鲁迅的创作时间,鲁迅笔耕不辍直到深夜,累了就躺到藤椅上抽烟。
鲁迅的妻子许广平穿梭屋里屋外忙活家务,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当时只有6岁,就在一旁蹦跳玩耍。
沈醉还发现,每当鲁迅伏案写作时,腰板总是挺得笔直,这个习惯深深触动沈醉的内心。
鲁迅先生多次呐喊「中国人要挺直自己的脊梁」,鲁迅本人就是民族脊梁的化身,对于鲁迅这样的文人,沈醉是心怀敬意的。
沈醉年少不懂事,为了谋出路讨生活,这才加入了军统,当了特务,这是沈醉晚年亲口忏悔的。
监视鲁迅时,沈醉只有23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鲁迅挺直腰板的身影再次激起了沈醉心中的爱国热情,沈醉同样痛恨积贫积弱的旧社会,也想干一番救国兴邦理的大事业。
当抗战爆发后,沈醉深入抗日前线,每天徘徊生死边缘,只为抗日杀敌。
一次在安徽行动时,沈醉带人到日占区检查海军布雷情况,因为是小组行动,想着速去速回,其余人等就没带武器,没想到碰上了全副武装的日军。
幸好沈醉带了把枪,他保护队友撤离后,自己还能干掉几个日军,再全身而退,事后还后悔没抓几个活的回来整整。
可见,沈醉这个人不是没有民族大义的人。
因此,受主观意识主导,沈醉压根就不想杀鲁迅,非但不想杀,沈醉更主张鲁迅无害,主张撤走特务小组。
就这样,沈醉如实上报监视结果,说鲁迅并未参与革命活动,也没有反蒋嫌疑,就是个闲散文人。
此话一出,戴笠信了,蒋介石也信了,鲁迅逃过一劫,然而事实真有这么简单吗?
三:政客的算盘和文人的智慧
诚然,沈醉的偏爱为鲁迅争取了一线生机,因为蒋介石生性多疑,所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换句话说,蒋介石刚愎自用,一般不听建议,但如果是亲信的话,蒋介石倒是愿意听一听。戴笠就是最好的证明。
戴笠对蒋介石马首是瞻,所以蒋介石非常信赖戴笠。而沈醉又是戴笠的亲信,是军统的三把手,所以沈醉是自己人,如果沈醉在一开始就主张杀鲁迅,煽煽风点点火,按照蒋介石睚眦必报的性格,估计鲁迅凶多吉少。
除了沈醉的袒护,蒋介石不杀鲁迅,对外给出的说法是,因为鲁迅名气大,影响力波及社会各个阶层,如果拘捕或是暗杀,势必会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国民党政权会更加遭人唾弃。
所以蒋介石才没有动手,但对鲁迅的监视从未间断。
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当年的杨杏佛也是名噪一时的革命先驱,蒋介石还不是说杀就杀。
蒋介石可狡猾着呢,他留着鲁迅,是想寻机拉拢鲁迅,让鲁迅的笔为国民党政权所用,这是政客的算盘。
鲁迅见招拆招,也有文人的智慧,那就是他的笔,从不指名道姓骂蒋介石。所以纵观鲁迅各个时期的作品,还真的从来没有出现过蒋介石的名字。
鲁迅非常懂分寸,成立「左联」时,全上海都是鲁迅的通缉令,鲁迅人在上海,通缉令却是国民党浙江党部下达的。
说明蒋介石压根就没想抓鲁迅,这只是一种警告,警告鲁迅别太过分。
如果一旦指名道姓了,性质就变了,那就是公开敌对,就彻底越过了蒋介石的容忍限度,那么当局不得不采取实际行动,即使不死,别说上海,国内都没有鲁迅的立足之地。
连安身立命都不能够,谈何救国,谈何唤醒民智,所以,以鲁迅的为人处事智慧,他是万万不会让自己陷入被动的。
鲁迅这边恪守着分寸,蒋介石那边也没放弃任何拉拢的机会,时不时释放着虚伪的善意。
还是有人拿「左联」做文章,想趁机迫害鲁迅,跑到蒋介石面前谗言,撺掇蒋介石收拾鲁迅,蒋介石却顺手卖了个人情。
蒋介石派人给鲁迅传话,说只要鲁迅愿意和解,先到日本小住一段时间,暂避风头,等回国后,不仅可以解除通缉令,国民党教育部的职位依然为他保留,鲁迅照样可以拿国民党开出的高薪。
结果被鲁迅断然拒绝。
后来,鲁迅病重,蒋介石又动起了心思,派人给鲁迅送了一大笔钱,说要送鲁迅去日本治病,还在报纸上大张旗鼓宣扬,生怕别人不知道。
可想而知,一身铮铮傲骨的鲁迅再次拒绝了蒋介石的示好,直到鲁迅先生病重逝世,始终没有与国民党反动派和解。
由此可见,在鲁迅生命最后的十年中,国民党对鲁迅实行两手策略,一边发布通缉,进行人身威胁;一边心存幻想,抓住一切可乘之机进行拉拢收买。
所以,鲁迅逃过暗杀,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庇佑的结果,沈醉敬重鲁迅,有心偏护;蒋介石妄想拉拢鲁迅,留着不杀;鲁迅懂分寸有智慧,没有激起蒋介石的杀心。
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鲁迅逝世一年后,抗战全面爆发,中华民族深陷战火,不知鲁迅先生有知,该有多心痛!
但是,中华民族是不会被击垮的,我们最终赢得了胜利,一如鲁迅先生所言——「我们的民族脊梁,有着一种不可磨灭的精神和信念!」
这盛世如您所愿,胜利永远属于我们!
参考资料:
【鲁迅与国民党】 王敬文 湖北大学学报
【鲁迅与蒋介石的恩怨】 张祖涛 文史天地
【沈醉的特务经历与改造生活】 西域 炎黄春秋
【沈醉曾奉命暗杀鲁迅】 周海婴 党史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