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粟裕围困胡琏主力,准备总攻之际,主席发来急电:快撤,这是陷阱

2024-05-10历史

解放战争时期,老蒋军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具有兵力优势和武器装备优势。但老蒋不得民心,又任人唯亲,导致军队在战场上节节败退。由于蒋军将领之间貌合神离,作战时总是考虑一己私利,虽然战绩不佳,但一触即溃的做法却始终为老蒋保存着「实力」。

终于,号称蒋军「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编第七十四师,在孟良崮一战中消耗殆尽,老蒋这才如梦方醒,意识到山东地区即将不保。范汉杰正是在此时临危受命,受老蒋重托,成为陈毅、粟裕在中原战场上的对手。

胡琏主动率部入「死地」

范汉杰是一个精通战法之人,对我军擅长的穿插迂回战术颇为了解。他到任以后,将此前陈诚布置得「齐头并进」的战术取消,开始实施交替进军的「滚筒战术」。在范汉杰的指挥下,9个整编师的兵力如同被盘活一般,滚滚前进。

「滚筒战术」虽然不是什么特别高明的战术,却对穿插迂回战术有很大的克制作用,一时间令粟裕的迂回穿插战术几乎失去作用。粟裕率军不断后撤,距离海边的距离越来越近,「背水一战」的绝境,显然不是粟裕希望看到的局面。

此前,在孟良崮战役胜利之后,粟裕对当时局势的判断是,如果华野能够再歼灭敌军一个主力师,或者两个战斗力不如主力师的整编师,就足以逆转山东战场的力量对比,进而实现战略反攻。

但此时范汉杰的步步紧逼,却改变了粟裕此前的想法,他打算将计就计,借着范汉杰使用「滚筒战术」之际,布置一盘更大的棋。

粟裕的想法是,命陈唐率领3个纵队西进,配合刘邓大军对敌作战;叶陶率领2个纵队北上,寻机歼灭西援之敌。如此行军之后,敌军势必要做出应对行动,粟裕则等待敌人分兵以后,亲率4个纵队首先消灭位于沂源县城南麻一线的敌第十一师。进而切断部分敌军的退路,与陈唐部、叶陶部对敌第九师、第二十五师和第六十四师进行歼灭。

可见,在范汉杰不断压缩我军空间的情况下,粟裕此前打算歼灭敌军一个主力师或者两个整编师的想法已经发生转变,他利用范汉杰的不断推进,制定了一个更大的计划,打算一举鲸吞掉敌军的整个兵团。

粟裕将自己的计划讲给陈毅,获得陈毅的赞同,两人准备将计划呈报之时,一直关注战况的毛主席却抢先一步发来电报,命陈毅和粟裕分兵鲁中、鲁南地区,从而实现阻击敌军和策应刘邓大军渡河的目的。

粟裕见到主席发来的命令,竟然与自己的计划不谋而合,当即大喜,立刻与陈毅联名回了电报,称坚决执行命令。按照粟裕的预计,鲁中地区是江苏与安徽之间通行的门户,若鲁中地区被我军控制,敌军将会失去退路,必然会分兵前往救援。

粟裕的估计并非没有根据,一来,从军事理论而言,敌军是有必要对鲁中地区的控制权进行争夺的;二来,蒋军一向是未进先思退,将后撤路线视为「生命线」,若不能提前截断敌军逃跑路线,恐怕很难歼灭敌军的有生力量。所以,每次我军向敌人纵深穿插时,敌人都会十分谨慎,尤其对撤退路线的控制权十分重视。

但这一次范汉杰却一改往日的行事风格,在注意到我军向鲁中地区进发以后,竟然没有引起他的重视,甚至可以说「视而不见」。范汉杰没有立刻派兵增援鲁中地区,反而命令胡琏率领他的主力部队第十一师迅速向南麻进军。

如此一来,山东战场上出现了奇怪的一幕,敌我双方各自行军,胡琏坚决不增援鲁中地区,只是一味地向南麻开进,迅速占领了南麻一带。而且,胡琏率主力进占南麻以后,竟然摆出一副不打算离开的架势。

胡琏将兵力以南麻城为中心,在四周重要地点分兵把守,又积极在南麻一带广修防御工事,似乎要将南麻城打造成一处易守难攻的「堡垒」。

与此同时,敌第六十四师、第二十五师、第九师,以及邱清泉的第五军,与胡琏的第十一师距离越来越远,胡琏率领主力进占南麻时,第十一师与其他敌人部队之间已经拉开了很大的距离,竟然达到了短时间内无法施救的程度。

战场之上,各个部队之间脱节,乃是兵家大忌。范汉杰为何会犯下如此低级错误?难道是范汉杰与胡琏发生了矛盾吗?一时间,敌军的谜之操作令粟裕和陈毅也有点搞不清楚。

陈毅看着地图上标记的敌军位置,发现敌军目前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突进在前的胡琏部队,一部分是龟缩在后方的四支部队。陈毅看到这里,突然说道:「脖子往外,四脚后缩,像只乌龟嘛!」

陈毅的形容非常形象,但敌军为何会摆出这样的阵型,粟裕还是想不清楚。粟裕最终决定将计就计,以南麻为牢笼,放胡琏主力部队进入,再以我军主力将其包围。利用敌人部队距离较远,短时间内无法救援的时间差,将这支位列蒋军「五大主力之一」的第十一师全歼。

粟裕为何一时间想不明白范汉杰和胡琏的操作?主要原因就在于南麻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南麻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除了东面是丘陵以外,其余三面全都靠山。在高地环抱之下,形成了一个天然盆地。

南麻北面高地有一处隘口,与博山方向相通,在南麻南面,还有一条沂河流过。如此特殊的地形,赋予了南麻两种截然不同的优劣势。南麻地形的优势在于易守难攻,劣势在于与外界的联系容易被切断,一旦被大军围困,南麻守军将很难突围,只能落得个被全歼的结局。

南麻这种特殊的地貌,从军事角度来看,几乎就是一处「死地」,若非被逼无奈,恐怕谁都不会主动进入到这样的地方固守。但胡琏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不仅主动率主力向南麻进军,还表现得有些迫不及待。

这种情况下,也就只有一种解释的可能,胡琏率主力部队抢占南麻,是范汉杰从全盘考虑的结果。但从范汉杰的行军布阵来看,后续部队又与胡琏主力严重脱节,似乎有弃胡琏于不顾地打算。

粟裕欲全歼胡琏主力

粟裕是杰出的军事家,面对这种看不清敌人意图的情况,始终保持着沉着冷静,并根据战场上的局势做出了准确判断。无论敌人的企图是什么,只要他们露出破绽,粟裕就会抓住机会,将困顿于南麻的胡琏主力全歼。

粟裕的打算是,集中优势兵力,用四个纵队的兵力将胡琏主力围困在南麻,趁胡琏防御工事未成之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南麻发起猛攻,在敌人援军未至之前,将南麻守敌全歼。

7月17日,二纵、六纵、七纵、九纵兵分四路向南麻急行军,准备在当天夜里就完成对南麻敌军的包围,并发起第一波进攻。

令粟裕没想到的是,行军途中突然天降大雨,导致行军速度受到影响,部分武器受潮。虽然最终按时完成了对敌人的合围之势,但原定的进攻时间却一拖再拖,甚至有的部队进攻时间从夜里延宕至18日凌晨,胡琏部因此意外的获得了喘息之机。

毛主席曾评价过胡琏,「狡如狐、猛如虎」。毛主席曾嘱咐粟裕,与胡琏交战时,一定要多加提防。可见,在毛主席看来,胡琏绝不是一无是处的庸才。而粟裕对胡琏的评价也不低,称胡琏是「悍将谋才」。

胡琏诡计多端,又作战勇猛,是老蒋手下的得力战将之一。这么多年以来,胡琏一直在蒋军中扮演「救火队员」的角色,每次在老蒋遇到难题时,就会想到胡琏,再由胡琏去给老蒋善后。

华野的老人对胡琏的第十一师并不陌生,对这支部队的实力也都颇为认可,是公认的仅次于敌第七十四师的主力师。南麻交战之时,敌第七十四师已经在孟良崮被消灭,胡琏的第十一师已经成为事实上的蒋军精锐部队。

胡琏的军事才能虽然无法与粟裕比肩,但胡琏善守,尤其是山地战和守堡,都是胡琏的「拿手好戏」。这一点,胡琏已经在宜昌石碑与日军交战时,率领他的第十一师坚守5日而阵地不失中得以证实。最重要的是,彼时的胡琏的第十一师,同样是一支孤军。

胡琏进入南麻以后,立刻发挥自己的优势,第一步就是收缩防线,将3个旅的主力部队猬集于仅有5公里的范围内。

第二步,在周边各个制高点构筑碉堡。在许多人的印象之中,碉堡必须要足够大,足够坚固,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但胡琏对此有不同的理解,他更注重碉堡的隐蔽性,只要坚固隐蔽,不需要特别大。

胡琏迅速在制高点建造这种「小而坚」的碉堡后,在每个碉堡处又布置一个排的兵力驻守,并为他们在碉堡中提前储备了充足的粮草和武器弹药。

从上帝视角来看,胡琏设置的这些碉堡,就如同是南麻延伸出来的许多触角一般,谁如果想要攻破南麻,就势必要先清除这些「触角」才行。同时,这些「触角碉堡」也具备岗哨作用,想要绕过「触角碉堡」直扑南麻城,显然是不明智之举,这样很容易被驻扎在各个「触礁碉堡」的敌兵反包围。

第三步,胡琏在山头村庄中打造了最后一道防线。整整两千多个「子母堡」,被胡琏构建在村庄之中,形成了一个全方位没有死角,可以互相弥补不足的子母堡群。为了真正达到子母堡之间形成相互配合的目的,在每个子母堡之间,还挖了宽大的交通壕。

一个子母堡被毁,里面的敌人可以撤离其他子母堡继续战斗。一个子母堡被围攻,周围子母堡内的敌人会迅速向这个子母堡进行支援。为了防止交通壕被毁,胡琏命人在交通壕上方铺上木板,在木板上又覆盖沙土和石头,坚固程度足以大口径山炮的轰击。

除此以外,在交通壕外还设有铁丝网防护,最少都在3层铁丝网以上。如果谁想穿过铁丝网对交通壕进行破坏,或者进入交通壕从内部发起进攻,恐怕尚未能靠近交通壕,就已经被密密麻麻的子母堡内的敌人射杀了。

反步兵子母堡群,火力交织,相通相连,近乎是一个难以打破的「乌龟壳」。再加上各处制高点上构筑的「触礁碉堡」,胡琏的第十一师在南麻打造了一个「铁桶」般的防御阵型。最重要的是,胡琏的行动速度非常快,在我军发起进攻之前,就几乎已经完成了所有防御工事的构筑。

显然,胡琏的动作之快,出乎了粟裕与陈毅的意料之外,他们前几天侦查到的消息,还是胡琏这边的工事尚未完成。直到1947年7月17日晚,我军正式对南麻之敌发起进攻后,粟裕和陈毅这才意识到,「情报与实际敌情不符」。

粟裕立刻叫来作战科副科长余冶:「立即到前线,选择合适位置建立观察所,我马上就到。」余冶迅速在830高地上的一个山洞,临时建立起观察所,给粟裕提供了一个居高临下的落脚地,粟裕才又根据最新敌情进行调整进攻部署。

18日凌晨开始,我军已经发起全面进攻,被围困在南麻的胡琏主力部队,虽然凭借防御工事负隅顽抗,但也只能如困兽之斗一般,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经过18日一天的激战,我军3个纵队已经拔掉了南麻外围绝大部分的警戒阵地。

显然,我军攻势如此之猛,是胡琏此前没有预料到的,他见到大事不妙,急得团团转,甚至率领全司令部的人员跪地焚香,求老天爷保佑了。没想到,事情还真的巧了,就在胡琏部即将兵败之际,竟然突然下起了一场罕见大暴雨,一下就是七天七夜。

这场大雨突然而至,令我军的进攻难度倍增。一来山地下雨后土地松软湿滑,不利于我军对敌人进攻;二来大雨连绵七个日夜,令我军的武器弹药受潮,尤其是那些赖以攻破敌军碉堡的炸药包,损失最是严重,一下子就让我军的攻势锐减。

胡琏因为一场大雨扭转了战场局势,从原本的一边倒,变成了双方互有进退的僵持战。即便如此,粟裕依然有把握将南麻的胡琏主力部队一口吃掉,只不过需要的时间要比原计划长了许多。

紧急电报

粟裕这边的战况,一直都以战报的形式发给毛主席,因此毛主席对粟裕这边的情况十分了解。在粟裕的进攻受阻,陷入僵持战后,毛主席与朱老总在地图前研究着粟裕这边的战局。毛主席突然意识到,邱清泉的第五军「消失」在视野中不知多久了。

毛主席素来高瞻远瞩,具有极高的军事能力,仅仅是一个细微之处的变化,都横察觉到敌人的意图。毛主席从这个发现中意识到,粟裕此时可能已经陷入危险之中,胡琏可能不是一只「铁乌龟」,而是一个吊着粟裕无法脱身的诱饵。

于是,毛主席立刻给粟裕发去急电,「快撤,这是陷阱」。彼时,粟裕经过一番苦战,已经逐渐呈现出获胜的趋势,正准备一鼓作气将胡琏主力全部歼灭在南麻。粟裕突然接到毛主席让他撤退的急电,并没有被眼前的胜利所迷惑,而是派出侦察兵四散侦察敌情。

短短两个小时以后,粟裕就侦察到了一个令他脊背发凉的消息,原来,邱清泉的第5军正悄然向南麻急行军,距离南麻已经不足120公里。若不是因为这场突然而至的大雨,恐怕邱清泉的第5军早已抵达南麻,若真是如此,后果将不堪设想。

得知这个消息以后,粟裕对毛主席的预判十分钦佩,立刻开始着手准备撤军。正所谓进军容易退军难,胡琏此时被动挨打固然龟缩不前,若是粟裕突然撤军,胡琏恐怕不会轻易松口,甚至有可能趁势出击,届时退军若不能有序进行,反而要遭胡琏反击。

为了稳住胡琏,粟裕退军时并未停止进攻,而是逐步有序的撤军,期间一直派兵对胡琏进行佯攻。胡琏丝毫没有察觉到粟裕已经撤军,直到粟裕主力部队已经撤至安全区域,负责佯攻的队伍才停止进攻,快速的撤退了。

直到此时,胡琏才惊讶的发现,原来粟裕已经全部撤走了。这个发现令胡琏感到万分沮丧,因为他此次率领第十一师与其他部队脱节,深入南麻险地构筑「堡垒」,确实是另有所图,正如毛主席的猜测一样,胡琏部是那个用来勾住粟裕主力的饵,邱清泉的第五军则是「捕鱼的网」。

原来,范汉杰在粟裕派兵向鲁中地区进发时,就已经开始着手布置「宝塔」战术。这个战术的核心就是以第十一师为饵,诱使粟裕主力在南麻地陷入苦战,其余部队则趁机实施反包围,最终以内外夹击的方式取得胜利。

范汉杰的谋划确实不错,但没有那场突然而至的大雨,恐怕粟裕在敌军包围圈形成之前就可以歼灭掉胡琏的第十一师。这场大雨帮助范汉杰实现了初步的构想,险些真的实现了他的计划。幸好有毛主席细致入微的观察,看破了敌人的奸计,粟裕这才得以全身而退。

南麻之战,粟裕虽然没能攻破胡琏摆下的「子母堡群」,但胡琏也没能牵扯住粟裕,最多也就算是打成平手。但胡琏却不这样认为,他在此战后竟然公开表示,「粟裕等人并非杰出之才。」

老蒋为了鼓舞士气,竟然真的将他当成了「功臣」,不仅奖励给第十一师法币5亿元,还给胡琏吹成了「常胜将军」。老蒋在那段时间,逢人便说:「有胡琏在,我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时任第二十五师师长的黄百韬,听说了此事以后,气得将自己的军装上衣都摔在了地上,愤愤不平地说了一句:「要不是连下七天大雨,他恐怕就要和张灵甫作伴儿去了。」

毛主席的高瞻远瞩和粟裕将军的用兵如神,又岂是老蒋和胡琏可以相比?老蒋和胡琏,仅仅因为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就喜不自胜、狂妄自大,真是可悲。老蒋和胡琏这样罔顾事实,盲目庆祝的举动,着实有些让人难以接受,也难怪黄百韬会气得率军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