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济南战役,我军顶级将帅无一人猜对国民党援军动向

2024-07-24历史

1948年9月16日,中秋节的前夜,朗月悬空,秋风送爽。午夜时分,一连串的炮鸣声打破了济南城的宁静。著名的济南战役就此拉开帷幕。

济南战役是我军首开攻打大城市的先例,具有转折性意义的战役。毛泽东预计在20天到两个月夺取济南城。为此,他不仅在开战前多次调研和做出重要部署,更是直言,「此战若败,先斩许世友再打王建安」。

然而,我军在许世友和粟裕的指挥下,仅用8天便结束战斗。这极大地鼓舞了我军士气,更是让蒋介石因此而被美国赶下台。

济南,两军必争之地

经过两年的解放战争,解放军的规模翻倍,装备升级,士气高昂,离最后的胜利只差一步之遥。反观国民党军队,多次的败仗让他们垂头丧气,溃不成兵。

局势发展至此,战争双方都明白,双方已经进入到大决战的时刻。两军开火关系到的不仅是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最后的成王败寇。当时,符合这个战略意义的有三座城市。一是华东野战军作战范围内的山东济南,二是东北野战军作战范围内的吉林长春,还有的就是华北军区辐射的作战范围山西太原。

对毛泽东而言,这些城市无疑是必争之地。他正深思熟虑,究竟攻取哪座城池,才能更有效地掌控战局的脉搏。而蒋介石则寄望于坚守这些至关重要的战略要点,它们如同牵动全身的神经,是他最后的关键筹码。

刚刚过去的两个月里,华东战场取得了潍县,周张等地的胜利,成功对济南形成合围之势。共产党人成功接管济南周边三百公里的范围。

济南作为津浦与胶济两大铁路的交汇枢纽,不仅是连接华东与华北的关键战略点,而且是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及第二绥靖区的座落之地。一旦济南有失,不但徐州难保,南京的安全也会岌岌可危。在那时,蒋介石部署重兵把守济南,由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领导的济南驻军,总计约11万兵力。

此外,徐州的三个兵团共17万军队也处于待命状态,随时准备北上增援,以巩固济南的防线。济南城区由内城、外城以及商埠区组成。王耀武将内城视为防御核心,外城与商埠定为基线阵地,依托城郊的坚固工事作为外围支撑点,誓死坚守。随着1948年7月18日兖州战役的胜利落幕,济南的国民党军队已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就这里了!」,毛泽东在地图上给济南用红笔画了个圈。

从7月到9月,毛泽东为攻打济南计划,给华东野战军发了23次电报。仅仅7月16号这一天,就给华东野战首长发了4封电报,可见其重视程度。

毛泽东根据华东野战军领导人提出的作战方案,确定了「攻济打援」的作战方针。

不打无准备的仗

随着山东地区秋季的凉意渐浓,1948年济南战役的筹备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保障华野南线打援集团的战斗力,后勤部门紧急调配了10万件棉衣、5万床棉被及20万双保暖棉鞋。此外,各种防寒必需品,如棉袜、手套等,也由华东军区统筹分发。

麻袋作为战时必需品,其需求量极大。为此,华野攻城与打援集团共需麻袋20万个,这一庞大的数目由地方政府全力购买和收集。同时,部队在构筑工事时所需的锹、镢、木料等,则由各纵队协同地方政府,向群众筹借。部队在使用的木材、门板上标注物主姓名及村庄信息,确保战后能够物归原主。若物品不幸损坏,也将与物主协商合理的赔偿方式。

物资安排妥当,接下来就应该考虑人员问题。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如此重要的战役,应该交到谁的手里才能让人放心?

华东野战军指挥部给毛泽东推荐了济南战役总指挥的人选。考虑到兹事体大,毛泽东决定让远在胶东养病的许世友临危受命,担当总指挥一职。

面对毛泽东的信任,许世友欣喜万分。他顾不上伤病,日夜兼程赶到泰安。花费一天两夜的时间,亲自拟定一份作战计划。并把计划书发电报给毛泽东看。毛泽东拿到电报,激动万分,说:「许大将军终于出山了!」。

为了确保作战计划的顺利实施,王建安被选为许世友的联合指挥伙伴。然而,历史上两人曾有过一段长达十几年的分歧,这份心结尚未解开。王建安担心与许世友的合作可能会引发不必要的情绪波动,进而对整体战局造成不利影响。

毛主席对二人的过往恩怨心中了然,但他并未在此事上过分纠结,反而鼓励他们摒弃前嫌,携手并进。在毛主席眼中,王建安与许世友均为懂得把握大局的优秀将领,他们断不会因个人恩怨而轻视战争、忽视国家利益。在面对重大战略任务时,毛主席坚信他们会以国家利益为重,共同为胜利而努力。

打到济南府,活捉王耀武

根据中央政委制定的作战方针,分为两个部分。约14万士兵组成了主攻部队,由许世友将军指挥,目标是拿下济南城。

根据济南敌情、地形,攻城部队又分为东、西两个集团,宋时轮指挥的西部集团由3纵、10纵、鲁中南纵队、两广纵队、冀鲁豫军区部队组成,负责主攻济南西部,以求优先夺取机场,切断敌人从徐州空运过来的援兵。

9纵司令员聂凤智带领由9纵、渤海纵队和渤海军区部队组成的东部集团,担任助攻任务。

为了确保攻势的顺利进行,粟裕将军带领18万兵力,部署在外线,截断敌方增援。

阻击援军的兵力占总兵力56%,比主攻济南的兵力还要多。由此可见,中央军委有一个很统一的意见,那就是阻击敌方的援军需要准备大量部队。

1948年9月16日午夜时分,西路主攻集团吹响了冲锋号,激烈的济南战役,正式打响了!

当然,驻扎济南的守备军总指挥王耀武也不是吃素的。战场上一直流传着「宁见阎王,不见老王」的说法。他亲自监督构筑济南的防御工事,让人往工事打了3枚炮弹,工事依然稳固,足见其质量可靠。

王耀武早就预料到我军会把西部机场座位主攻目标,所以早早命吴化文部队守住机场。经历了一天的激烈作战后,长清和齐河地区的国军已被西路集团军已经成功歼灭了,西郊危急。王耀武又把总预备队第十九旅和第五十七旅派到西边去。

可是,这两个旅还没赶到指定地点呢,聂凤智又开始疯狂进攻了,一时间,王耀武也犯了迷糊。

东部的茂岭山、砚池山地理位置险要,易守难攻,国民党军极为重视这两座山头的防守。王耀武事前不仅设置了大量明暗堡,还用混凝土和石块修筑了许多的防御工事。在他看来,以东部的部署和作战装备,至少能撑半个月。

但是,他没有看透聂凤智。

几天前,东方集团军九纵队各师接到了一道进攻的指令。师长们发现,原本上级安排的「助攻」指示被九纵司令员聂凤智改成了「主攻」。众人连忙询问是不是写错了。聂凤智淡定地回答:「没有错!助攻也不是佯攻,要真打而不是假打,只要我们能打进济南,对局势一定是更有利!」

面对聂凤智地疯狂进攻,王耀武只能再次把预备队调往东部支援。这样的来回折腾,不仅让部队疲惫不堪,更是十分打击大家的士气。

迟迟未到的国军援军

在部署济南城之初,王耀武就曾向蒋介石请求增兵。蒋介石也亲口答应,会将整个74师空运到济南。济南遭遇猛烈攻击之际,蒋介石连忙命令杜聿明率领邱清泉、黄百韬三大兵团,火速赶往济南战场救援。他打算以此为契机,在济南构筑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实施战略大反转,对我军实施有效围剿。

然而,直到我军占领济南,王耀武等将领被俘,援军也没有出现。

杜聿明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他看见我军猛烈的攻势,本想等火力减弱,再让邱清泉的兵团作为先锋,北上援济。自己正好坐收渔翁之利。

没想到的是,王耀武这么快就撑不住了,他只好连忙出发,赶往救援。却又因雨雪天气,导致行军缓慢,没能来得及救王耀武。

邱清泉也是打了多年的仗。他深知这次救援凶多吉少。共产党正在如日中天的势头上,他去了也不能改变历史的发展潮流。所以故意行军缓慢,直到济南战役结束,邱清泉部队才走到曹县一带。离济南还有十万八千里。这正是所谓的「友军有难,不动如山,友军被歼,转进如风」。

黄百韬跟懒散的邱清泉不一样。以往友军被困,他必定会尽全力相救。此次他身边都是满是心眼的队友,所以不敢贸然行动。

行军打仗,军心是关键。国民党每个部队都有自己的盘算,军心不齐,被击败也是早晚的事。

最终,华东野战军在济南战役中经历了八天血与火的考验,共计歼敌10.4万,策反吴化文部队,重创国民党军,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在这场胜利中,我军还擒获了敌方23名要员,如王耀武、牟中珩等,同时缴获了众多武器装备。

这场胜利不仅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启了攻占敌军大城市的先河,也预示着蒋介石政权以大城市为核心的防御布局开始瓦解。使得华东、华北两大解放区连点成面,为后续更大规模的决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