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诛十族,872条性命的惨案,真凶就是方孝孺

2024-01-30历史

亲背

景明成祖朱棣在攻占南京,取得大明王朝的统治权后,面临的第一道难题便是需要一道即位诏书来替自己正名。 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朱棣在此时此刻最需要一道让他「名正」的诏书来昭告天下,宣布他的即位是名正言顺的,让天下人都接受他这个皇帝。

即位诏书虽是朱棣登上皇位一层窗户纸——遮盖朱棣弑君夺位,可一旦捅破,那必然会把朱棣的脸面,大明王朝的脸面,丢在地上狠狠摩擦。 所以,这封诏书是至关重要的,必须要有一位名满天下的人物来写,有这样的一位人物给朱棣背书,才能堵上天下人的悠悠之口,让朱棣名正言顺地登上皇位。

过程

朱棣问及应由谁来起草诏书时,群臣一致推荐了当时的大儒方孝孺。朱棣也想起了谋士姚广孝曾说过:「江南之地有个叫方孝孺,此人博学多才,在江南士人之中威望极高。燕王殿下在事成之后,他必定不肯投降效忠,但千万不要杀了他,他可帮助殿下收服天下读书人的心」。

于是朱棣遍决定把诏书交给方孝孺来起草。此时的方孝孺,正如姚广孝所说的,因不肯投降而被关押在监牢里。朱棣便把他提出,且亲自安排诏书一事。

令朱棣没想到的是,方孝孺披麻戴孝,一见到朱棣便放声大哭。众人当然很清楚这都是为了建文帝哭。朱棣表现出礼贤下士,便安抚道:先生还请节哀,我这也是在效仿周公辅佐成王治理天下呀!

方孝孺问:那现在成王在哪里?

朱棣回道:他把自己给烧死了。方孝孺问:为何不立他儿子,却要立自己?

朱棣回道:国赖长君。

方孝孺问:那为何不立他弟弟?朱棣怒而答道:此乃是朕的家务事。

虽已有怒气,朱棣依然保持冷静,走到方孝孺身边,柔声说:这昭告天下的文书非先生起草不可,请先生不要把自己弄得太苦。同时,示意递上笔墨纸砚。方孝孺却把笔墨扔了,纸砚推到一边,一边哭,还一边骂上。这可就达到了朱棣忍耐的极限了。好言相劝不听,朱棣便直接出言生死威胁,道:你难道一点都不怕死?

方孝孺答:死就死,诏书是不可能起草的。

朱棣又问:难道就不怕株连九族?方孝孺决然回道:九族!便是十族又能奈我何!

试图挑战皇权的人都没有好下场,何况挑战的还是老朱家的皇帝。朱棣便成全了方孝孺,诛了他十族,血亲九族再加上学生一族,共计有873人被杀,这是不折不扣的屠杀。

朱棣比他爹太祖朱元璋还更要残忍,让方孝孺亲眼看着十族每一个人被处死,历经折磨,最后才把方孝孺处死。真乃是蛇蝎心肠。

真凶

朱棣固然是这「诛十族」的凶手,但方孝孺又何尝不是,或者说方孝孺才是真正的凶手。 此桩惨案发生,完全是因为方孝孺的一句「便是十族又能奈我何」,彻底激怒了一个需要立威的新皇帝。朱棣倒也不是一个泯灭人性的人,竭力抵抗朱棣的兵部尚书铁铉,就只有自己被处死。放在方孝孺这里也是一样的,只需他一人赴死就好,然而他的一句葬送了872条性命。

方孝孺为全自己的气节,却不惜拉上十族的性命,他有何权力替这十族之人做决定?他一人铁骨铮铮,名留青史,背后却有872条默默无闻的人命凄惨地替他垫背,这又是何道理?如此罔顾人命,弃亲朋挚友的生死于不顾,只为成为他理想中的道德先生,他本质上与朱棣这等杀手是同样的人。诛十族惨案背后固然有时代的烙印,朱棣要逆我者亡,方孝孺要为理念尽忠。

但摆在朱棣和方孝孺面前的选项是好几种的,而方孝孺偏偏在自己做出最糟糕决定的同时,还硬逼着朱棣接受他的决定。这就完全是个人抉择,与时代无关。

不知在朱棣当皇帝的20多年中,是否曾对这桩惨案有过一丝后悔?不知方孝孺在面对亲族一个个死在自己面前时,是否后悔过曾说出「便是十族又能奈我何」这句话?

结语

朱棣这种因一言便屠杀八百来人的行为固然可恨,但更可恨的是方孝孺此种道德至上的虚伪做作。站在道德的顶点,绑架他人,不计他人生死,只顾自我气节,成就高尚的道德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