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闽西三巨头未参加长征,却都被公认是大将级人物,为何地位这么高

2024-01-03历史

闽西三巨头未参与长征,为何仍被公认为大将?

在党的历史上,长征是一项无可比拟的壮举,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奇迹。它见证了红一方面军八万余主力从中央苏区出发,转战多个省份,经历了两年的时间,最终与另外两大主力顺利会师的艰辛历程。

每一位经历过长征的战士都是伟大的,他们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伤亡。然而,留在苏区继续战斗的红军的境遇更为艰难,他们缺乏任何支援,还要面对敌人的重兵压境,包括主席之弟毛泽覃在内的众多干部都英勇牺牲,这实在令人痛心。

虽然如此,还是有一些杰出人物挺过了这段艰难时期,如陈毅元帅和「闽西三巨头」张鼎丞、邓子恢和谭震林。

他们在主力长征后都转移到了闽西,领导了游击战争,并在党内拥有很高的地位,被军队公认为大将级别的人物。然而,他们没有参与授衔。

那么,为什么没有参与过长征的闽西三巨头后来的地位会如此之高呢?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个问题。

井冈山会师后,朱毛红四军正式成立,成为中央红军的源头。但在最初时期,他们的实力十分弱小,面临严峻的军事压力。

国民党对此区域进行了多省「会剿」,局势非常危急。为了缓解压力、增加兵源,中央决定在周围建立多个新的苏区,其中闽西就是重点区域之一。

闽西距离江西不远,大革命时期就有党员在此传播革命,群众基础良好。1929年趁着蒋桂战争爆发的空档,中央派出了大量干部前往福建。

在他们的努力下,1930年3月,闽西苏维埃政府正式宣告成立。在闽西根据地的发展历程中,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的作用至关重要。

邓子恢和张鼎丞都是福建人,算是本土干部。邓子恢曾担任过闽西苏维埃政府主席和闽西根据地红十二军政委;张鼎丞接任为闽西苏维埃政府主席,并担任过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主席;谭震林虽然是湖南人,但他接任了红十二军,并担任过福建军区司令员和政委。

他们共同领导了闽西根据地的建设工作。

闽西苏区在党的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分担了中央苏区的压力,还培养出了许多杰出的将领,如刘亚楼、杨成武和刘忠等。

在长征出发时,8万主力部队中,近3万是福建籍人员。这些卓越的贡献使得张鼎丞、邓子恢和谭震林等人的地位得以提升。

此外,他们在以后的职务上也表现出色。当主力部队离开中央苏区后,留守部队不得不转战游击战。由于他们在福建的工作经验丰富,他们带着一部分人重新进入了福建,并历经千辛万苦稳住了局面,这个过程真可谓置之死地而后生。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南方各省的游击队逐渐改编为新四军。当时,闽西红军恢复到了1500人,并与其他一些游击队合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

张鼎丞担任第二支队司令员,谭震林担任副司令员,而邓子恢则担任了新四军政治部副主任兼民运部长。

他们的资历都可以称得上大将级别。以粟裕为例,他曾接替谭震林担任过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当时张鼎丞和邓子恢都是他的上级。

抗战结束后,华中分局、华中军区和华中野战军相继成立,邓子恢成为华中分局书记和华中军区政委,谭震林成为华中分局书记和华中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张鼎丞则担任华中分局常委和华中军区司令员。

而粟裕则是华中分局常委、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和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因此,在华中分局、华中军区和华中野战军这三个机构中,张鼎丞、邓子恢和谭震林至少有一个是粟裕的上级,他们的职务都非常高。

淮海战役中,粟裕名声大噪,但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的贡献同样不可小觑。谭震林是淮海总前委的一员,在碾庄战役中,他曾统一分配指挥围歼黄百韬兵团的战斗;张鼎丞和邓子恢则在后方担任要职,张鼎丞是华东局常委兼组织部长,邓子恢是中原局第三书记兼中原军区副政委,他们负责了淮海战役的后勤和支前工作。

任何时代的战争,都是在后勤上进行的。陈毅陈老总也曾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虽然幕后的工作往往不被人们注意,但其贡献绝不会比前线的战士小。

他们三人原本有着成为将军的潜力,但由于后来转向地方工作,错过了参与授衔的机会。尽管军衔是表彰荣誉的方式之一,但他们的贡献在党内、军内被广泛认可,因此同样受到了敬重。

他们中的张鼎丞曾担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邓子恢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和全国政协副主席,谭震林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都是副国级的高级干部。

即使在十名大将中,也有几位最高职务未达到副国级,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军衔对他们的影响并不大。

革命者当年冒着生命危险投身革命,他们的初心并非追求个人荣誉或权力,而是怀揣着对祖国繁荣昌盛和百姓幸福安康的深深期盼。

最终,他们成功了,为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无疑是对他们最大的慰藉和满足。#优质作者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