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50年,周总理批示查处江西一名瓷器商:他该还债了

2023-12-31历史

1932年3月的一个早上,两个行色匆匆的男子走进一间前清官员的旧宅。其中一人站在院内四处张望,另一人径直朝院子最里面一间房走去。

他走到门口时看到厨房里有一个男子在刷牙,低喊了一声:「陈敬斋!」正在刷牙的男子转头望过来,发现是陌生人,一脸惊愕。他还来不及思考这是何人,走进来的男子拔出手枪便是「啪!」的一枪。

正在刷牙的男子应声倒地,这时屋里一名披头散发的女人冲出来与开枪的男子缠打在一起。这座旧宅隔壁是当地保安团团长的家,枪声和女人叫喊声惊动了团长家的保安,几个人拿着枪朝这边跑来。

在外望风的男子急忙走进来,朝他的同伴喊了一声:「走!」两人一脚踹开院子后门,分头逃走,很快就跑到城外的集合点。望风的男子兴奋地问:「成功了?」

他的同伴回答说:「我一枪打在他头上,他倒地一动不动,应该是成功了。」

「怎么没补一枪?」望风的男子又问。

同伴回答:「那个女人一直拉着我,没来得及补枪你就进来了。」

从整个过程和两人的对话可以看出,这是一次精心策划的行动。双方到底有什么过节,非要以命来偿还?

两个刺客是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派来的,而被枪击的男子叫陈敬斋,是出卖该会创始人邓演达,导致其被捕牺牲的叛徒。这次行动是为了制裁叛徒,伸张正义。

遗憾的是叛徒陈敬斋并没有死,大约半年之后,有人在广州见过他。原来当天,他只是头部受了轻伤,由于此前已有心理准备,倒地后便装死。这时,他的姘头正好冲出来拖住了枪手,加上隔壁保安正追过来,枪手撤离,叛徒才捡回一条命。

这以后,叛徒陈敬斋变得更加小心谨慎,行踪飘忽不定,邓演达的同志们再也没有找到复仇机会。直到建国后,周总理亲自对该案作出批示。

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到底是怎样一个机构,能够在建国后惊动周总理?陈敬斋作为该会的成员为何会出卖创始人,他的最终结局又是如何?

邓演达是广东惠阳人,自保定军校毕业以后就追随孙中山革命,担任粤军第1师参谋兼步兵独立营营长。

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革命,围攻广州总统府,孙中山被迫出走上海。邓演达也立即赴上海请命,随后他联系第一师各部联合滇、桂部队东下讨陈。邓演达充当先锋,重新占领广州。此后,又在讨伐沈鸿英等军阀的战斗中立下战功,深受孙中山信任。

重新占领广州以后,孙中山看透军阀本质,深感依靠他们无法完成革命。他决定在中共帮助下改组国民党,并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同时决定创办军校,建立革命军队。

筹备黄埔军校时,邓演达是筹备委员会7名成员之一,此后又担任黄埔军校训练部副主任兼学生总队长。校长蒋介石为了控制军校,让自己的亲信王柏龄担任教育长,排挤邓演达。

由于工作难以开展,邓演达被迫出访欧洲考察。直至孙中山去世后,他才回国出席国民党二大,被选为候补中执委,并就任黄埔军校教育长。

任职期间,他一方面对学生要求极为严格,对违反纪律的学生绝不姑息;另一方面,又与学生朝夕相处、以平等亲切的态度对待学生,深受拥戴。

老蒋作为校长不经常在校,党代表廖仲恺于1925年被刺身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后来被迫离开。对黄埔学生的号召力,只有邓演达能与老蒋平分秋色。

北伐时,邓演达出任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他大量任用中共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人士,同时开展对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研究,积极支持农民运动,忠实地执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成为著名的国民党左派领导了。

随着邓演达职务和威望的提升,他也成为老蒋在党内的一大竞争对手,尤其是两人政见相左,他被老蒋视为眼中钉。

正当北伐势如破竹就要取得全国胜利之际,老蒋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邓演达也被污蔑成「煽动暴乱」,遭到通缉。

鉴于形势逆转,难以挽回,邓演达发出【告别中国国民党的同志们】一信,谴责老蒋、汪精卫等反革命行径。并辞职转道苏联,赴欧亚各国考察,寻求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1930年5月,邓演达秘密回到上海,组建了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成员大多为国民党左派人士,被外界称为「第三党」。其斗争目标是:

要彻底地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的势力,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使中国民族完全解放,要使平民群众取得政权,要实现社会主义。

邓演达积极联络中共试图建立联合反蒋阵线。他不仅在媒体上对老蒋口诛笔伐,揭露其对帝国主义的妥协和反革命行为。而且利用在黄埔学生中间的影响力,策动武装反蒋。

第三党势力日渐扩大,吸收了许多黄埔学生参加,余洒度、徐会之、杜聿明、宋希濂、周志柔等人都曾参加过该党活动。余洒度在该会担任黄埔革命同学会召集人,在各省市秘密成立黄埔革命同学会,招募黄埔同学,集结反蒋力量。

此外,邓演达还在陈铭枢的第十九路军、陈诚的第十八军、杨虎城的第十七路军中发展力量,这三人都对他的主张表示赞同。

黄埔学生是老蒋最为倚重的力量,大量被邓演达挖走,使老蒋觉得芒刺在背。他派王柏龄到上海与淞沪警备司令熊式辉密谋,侦查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活动,并悬赏30万元重金缉捕邓演达。

形势已经非常危险,许多同志都担心邓演达的安危,纷纷劝说他到日本或者香港暂避。邓演达却说:「指挥革命这件大事,不在国内怎么行?我们进行革命不能总叫别人牺牲,而只顾自己安危!」

1931年8月17日,是该党举办的一个干部培训班结业的日子,这个班只有10多个学院,地址在愚园路愚园坊20号。按照事先计划,这一天邓演达将出席讲话。此事极为机密,按照事先约定,所有人中途不准离开。

当天下午3点多,邓演达正在给学院讲话,突然大批租界巡捕冲进来,将邓演达及在场的10多名学员统统逮捕。当天晚上,又对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数处秘密机构进行搜查,抓捕了20多名负责人,该会中央机构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在狱中与同志们交谈,邓演达提到了两件事:一是尽快把被捕的消息传出去;二是想办法安慰被捕的同志。提到被捕的事情,他很肯定地说:「是陈敬斋告密了。」因为他进愚园后,只听了不到半个小时,就说肚子痛,要出去买药。他离开后不到40分钟,租界巡捕就到了。

事实上确实是陈敬斋告了密。此人是江西都昌人,家里经营瓷窑,积蓄颇丰。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在学生时代生活就非常腐化,人称「窑公子」,乃一语双关之意。父亲去世以后,他很快就花光了家中财产,走投无路,只能投机参加革命。

1928年在上海加入邓演达组建的组织,担任上海地方组织负责人。他认为加入第三党既无政治风险,又有升官发财的机会。可是事实并非他所想的那样,在白色恐怕下,第三党的活动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陈敬斋极不适应严格的纪律约束,他过惯了公子哥的生活,总向组织反映生活穷困,要资金补贴,邓演达数次批给他生活费。他却并未用心工作,常常搬弄是非,搞得同志之间矛盾重重。

他显然不适合继续留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邓演达决定将他撤职调到福建。可他却数次拒绝,不论怎么劝说都不听。就在干部培训班结业前几天,他却突然表示愿意去福建,只是要求临走前再听一次邓演达的教诲,因此获知了邓演达活动的时间和地点。

陈敬斋为何突然之间态度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

在得知要被调去福建工作的消息后,他内心非常苦闷,因为那意味着他不被邓演达信任,继续工作下去也是前途渺茫。而此时,生活在娘家的家眷又常常来信催要生活费,可他身无分文。

陈敬斋怎么也想不明白,怎么会混到今天这个地步?自己都养不活了,革命还有什么意义?内外交困之下,他便想到了老蒋通缉邓演达的事情,想到了自己校长蒋介石。

他拿起笔给老蒋写了一封信,称愿意提供邓演达活动的信息,条件是资助其出洋留学。并表示可以用登报寻人的方式定下接头地点。那几天陈敬斋心急如焚,天天翻看报纸,害怕老蒋信不过他。

数天之后,上海【时事新报】上果然出现了约定的寻人启事,其中写道:「一切均可照办,望即来西藏路一品香旅社7号一晤。」陈敬斋如约与老蒋派来的人接头,并提出要5万元出国留学。那人答应得很爽快:「只要事情办成,钱和留学都没问题。」

邓演达被捕后,陈敬斋被送去南京。其实老蒋一贯不待见叛徒。接待陈敬斋的中统特务头子叶秀峰闭口不谈钱的事,而是说:「你是个好同志,以后可以留在我这里工作。」

陈敬斋连忙摇头推辞:「我还要去美国留学,回来后再为党国效劳吧。」

叶秀峰说:「现在护照不好办,你要出国留学困难恐怕很大。」

陈敬斋一脸苦笑地说:「这是你们之前答应了的呀。」

叶秀峰语气沉重地说:「既然你不愿意在我这工作,那我向上峰申请1万元,作为对你的奖励吧。」

陈敬斋哭笑不得,不敢再说下去,害怕连这1万元也没有,只能答应。可惜的是,连这一万元也被剥削,最后发到他手里的只有8000元。他拿着这笔钱,灰溜溜地回到了江西景德镇,重操家业,开了一个瓷窑。

话说邓演达被捕后不久被引渡给淞沪警备司令部,最后又被押解到南京。老蒋曾数次派人劝说,提出只要邓演达公开声明,取消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就可以任命他为「剿匪」副总司令。

这被邓演达义正词严地拒绝,他说:「政治斗争是为了国民,而不是为了我个人利益,我的主张决不会改变,我个人更不求苟活。」

此后老蒋又亲自去劝邓演达:「你我是多年的朋友,有什么讲不清的?你应该与我合作。」邓演达也回答得很干脆:「只要你执行总理的遗志,我们当然能合作。」两人争论一番,谁也说服不了谁,老蒋脸色铁青地离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为团结一致抗日,广州与南京达成和议,老蒋被迫下野。在下野之前,他又派人劝说邓演达,只要不再写批评老蒋的文章就可获释。邓演达却说:「那些文章不是我要写的,是中国人民要我写的,我不写可以,但要先经过中国人民同意。」

后来,戴季陶向老蒋进言:「今天最可怕的敌人,不是汪精卫、陈济棠,而是邓演达。」何应钦、何健等人也上书要求杀邓演达。

事实上,邓演达已经成了老蒋最大的威胁,汪精卫虽然有影响力,但没有兵权。陈济棠控制粤桂为主的南方联盟,但毕竟是地方部队,难以撼动中央。唯有邓演达既有社会影响力,又能瓦解老蒋的统治核心——黄埔系。

老蒋担心下野以后,权力被邓演达掌控,最终下定决心,于1931年11月29晚,派人将邓演达在南京麒麟门外沙子岗杀害。邓演达遇害时仅有36岁。

邓演达遇害后,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中派出两名枪手到江西制裁陈敬斋,可惜功败垂成。

此后,陈敬斋犹如惊弓之鸟,整天东躲西藏,难觅踪迹。全面抗战开始后,他才回到景德镇,化名陈福林,开起了瓷窑。彼时正是全民族统一抗战,没人注意一个叛徒,他因此得以多活了十几年。

1935年,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更名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主张反蒋联共抗日。1947年,又更名为中国农工民主党,积极支持解放战争。从此时起,该党在江西的组织就开始关注叛徒陈敬斋的动向。

1949年11月,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解放,农工党全国干部会议提出「逮捕叛徒陈敬斋归案法办」。据地方汇报,瓷窑生意平淡,陈敬斋既无钱又无社会地位。加上邓演达案已经过去快20年,其必然心存侥幸,出逃的可能性不大。

1950年初,农工党领导人先后两次向公安部长罗瑞卿汇报该案,罗瑞卿指示江西当地公安迅速调查处理。通过大量调查,终于将陈敬斋抓捕归案。但由于该案年代久远,证据和证人难以查找,情况非常复杂,对案件的处置,江西省公安厅与省农工民主党意见一时难以统一。

3月底,农工党和民革高层章伯钧、彭泽民、黄琪翔、朱蕴山等人,以当事人身份联名致函周总理,详细汇报了陈敬斋出卖邓演达的经过,并要求「依法处刑,以张人民法典。」总理看完汇报信后,拍着桌子说:「是该还债了,要好好和他算算账。」随后批示中央办公厅督促办理。

总理过问后,陈敬斋被押往北京由公安部直接审理,此时曾与邓演达一同被捕,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罗任一寄来一份证明材料,为调查清楚案件提供了重要依据。公安部又通过大量调查,弄清了一些关键细节。在大量证据面前,陈敬斋不得不交代出卖邓演达的事实。

1952年4月25日,解放军诶见军事管制委员会军法处经过审理,判处陈敬斋死刑,执行枪决。

纵观历史,叛徒大多不会有好下场。陈敬斋虽然多活了10多年,但最终得到了应有的下场。正如那句话——正义或许会迟到,但从来不会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