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上提议多设几位副主席,都有哪些人?

2024-04-10历史

中共八大,刘少奇同志提出要多设几位副主席,其实早在9月13日,在中共七届七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毛泽东专就设中共中央副主席和总书记的问题作了讲话。

他提到刘少奇关于多设几个中央副主席的建议。

毛泽东说:我在这里还要谈一下关于设副主席和总书记的问题;上一次也谈过,中央准备设四位副主席,就是少奇同志,恩来同志,朱德同志,陈云同志;另外还准备设一个书记处;书记处的名单还没有定,但总书记准备推举邓小平同志。

以上是毛主席的原话。

结果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中共八大的党中央领导班子是怎么样的?

1956年9月就进行了中央委员会委员和候补委员的投票选举,结果如下:

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

副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

总书记:邓小平

中央政治局委员: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林彪、林伯渠、董必武、彭真、罗荣桓、陈毅、李富春、彭德怀、刘伯承、贺龙、李先念

候补委员:乌兰夫、张闻天、陆定一、陈伯达、康生、薄一波

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

中央书记处书记:邓小平、彭真、王稼祥、谭震林、谭政、黄克诚、李雪峰

候补书记:刘澜涛、杨尚昆、胡乔木

至此,新的领导机构全部产生。

这一强大阵容,反映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正处在鼎盛时期。

刘少奇

「公仆」是什么?

【新华词典】解释:「为公众服务的人。」

刘少奇就是一位身居高位的人民公仆。

因为,他的一生是最典型、最彻底地为广大老百姓谋福利的一生。

从炭子冲走出的那一刻,刘少奇压根就没有想过自己是为光宗耀祖而奋斗,他立志要为保卫炎黄子孙而努力。

当人民把他推上党和国家领导人位置之时,刘少奇心中念念不忘的仍然是人民群众。

他在一次谈话中讲过:「在我们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一些掌权的同志逐渐忘了历史教训,他们追求享受,慢慢地由人民的勤务员变成骑在人民头上的老爷,很伤人民的感情。」

刘少奇不愿伤害人民群众的感情,哪怕是一点点。

他把人民群众看成自己的亲人、衣食父母,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

是儿子,就要为父母、为亲人办实事、办好事。

因此,为人民服务就成了他终生的追求。

他心里没有给权力、地位、金钱留下一丁点位置,而装满的只有「人民」二字。

人民的衣、食、住、行怎样?人民的精神状态如何?自己能为人民办些什么事?这些都是他始终思考的主题,永恒的主题。

人民公仆刘少奇已经离开人民几十个年头了。

但热爱他的中国老百姓并没有忘记他,伴随着时光的流逝,在人民心中升起的是越来越浓的怀念。这其中的原因倒很简单,不是因为他官大位显,而是他为人民服务劳苦功高。

我们无法将他为人民的幸福而操劳奔走的所有事迹一一叙述出来,事实上,也不可能这样做,他为人民办的事太多、太多。

但是,拾起一段段的往事,就是人民对他的一分分思念,也是中国老百姓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

周恩来

周恩来曾说过,交朋友是为了孤立敌人。

为了革命,应该准备牺牲生命。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这些话语,所揭示的无非是一个人与他人交往中的「情谊」二字。

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体贴人,是周恩来一生的自觉意识。

正因为这样,周恩来真正称得上是朋友遍天下。

国内国外、党内党外、城市乡村、男女老少中,都有周恩来的知心朋友和熟人。

一幅幅如诗如画的情谊图卷,也就在他们之间为世人展开了。

在周恩来这里,事业与道德都流芳百世,功勋与情操都光耀千秋。

立志是事业的大门。

周恩来在立大志及为实现大志的奋斗中,从青少年时代起,就自觉地把「立大志」与「不存大己」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后,他认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的教导,立大志,而不存大己。

所以他重事业,不重个人权位。

作为政治家,要实现自己的大志,当然不能回避权力、地位问题。

周恩来把权力看成实现大志的手段,看作为人民服务的责任,而不是人生追求的目标,更不是牟取私利的工具。

1931年12月底,他由上海到达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

当时在由周恩来、毛泽东、项英、任弼时、朱德等组成的苏区中央局中,周恩来担任书记,他在党内的地位比毛泽东高。

1932年7月,中央局提议由周恩来兼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周恩来没有接受。

中央局接受了周恩来的建议。

同年10月在宁都会议上,许多人批评毛泽东「过于保守」,提出把毛泽东召回后方,专门负责临时中央政府的工作,而由周恩来负战争领导的总责。

他坚持两种办法:或由周负指挥战争全责,毛留前方助理;或由毛指挥,周监督。

我们不从政治的层面去考察,仅从纯粹的个人品德的角度来看,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在给自己升职、给别人降职的时候,尚能想到发挥他人长处而予以挽留呢?

人生有知,这可是说时容易做时难啊!

再想到在 遵义会议 后,周恩来自觉自愿地从军事指挥上的负责者让位于当毛泽东的助手,这种胸怀又有几人能比?

周恩来是一个忠实、高效、廉洁的人民公仆, 在担任政府总理20多年的时间里,在处理内政、外交和大小公务活动中,周恩来那强烈的公仆意识是无所不在。

可以说,周恩来是党内做工作最多也是最忙的人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领导内政、外交和军事的重担主要压在周恩来的身上。

后来又爆发了 朝鲜战争

他每天都要等到凌晨,朝鲜战报发来,审批处理之后才能就寝。

1951年冬,在长期的过度疲劳之后,他病倒了,先是不断感冒发烧,后来转为低热不退,但他一直坚持工作。

直到毛泽东主席批示他休息,他才去大连做了短时间的疗养。

这是他1957年之前唯一的一次休息。

精神压力减少了,身体也逐渐恢复健康,但他批阅文件却始终未停止。

同时他还找来大连市的领导韩光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参观大连化工厂,视察旅顺口海军基地,并去探望了久病的徐海东。

这次病虽然好了,但他从此却留下慢性咽喉炎的毛病。

他为国家的富强,日夜操劳,被外国人称为「全天候总理」。

朱德

从1886年出生到1976年逝世,朱德活了90岁。

朱德得享90大寿,与党中央对他的关心照顾,与他的家庭环境及医疗保健工作是分不开的。

更重要的是,他几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地从事体育运动,起到了延年益寿的作用。

在江西革命根据地的时候,朱德就在红军中大力倡导开展体育运动。

他时常对部队的各级干部们讲话:「没有一个健壮的身体,怎么能行军打仗?一支死气沉沉的部队,是不可能战胜困难、克敌制胜的。」

那时候,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战斗多么紧张,只要一有空,部队就要开展文娱体育活动。

他带头拉胡琴、领唱歌曲,和战士们一起在球场上奔跑跳跃,常常是满头大汗。

在艰苦的长征路上,部队吃不饱,穿不暖。

可是,朱德却领导部队开了一个规模巨大的运动会。

朱德同志在近70年的革命生涯中,为中国革命成功、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立下了丰功伟绩,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深受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爱戴和崇敬。

陈云

陈云同志在主持财经工作期间,一贯坚持和具体运用实事求是的原则,身体力行,正确指导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历史证明,他的观点和主张是正确和可行的。

当然,随着情况的变化,我们在经济建设中必须采取新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但是,陈云同志的这些基本观点,应该继续受到尊重。

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凡是严格遵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提出的观点和主张,因为它与客观规律的要求相符合,具有强大的持久的生命力。

我们纪念陈云同志,就要学习他刻苦学习的精神。

陈云同志一直倡导党员干部要学习哲学,认为学哲学是共产党员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少犯错误的关键。

在陈云同志身上,学习和创新是紧密相连的。

总论

中共八大的筹备工作,全部是在毛泽东的直接主持下进行的。

早在1955年5月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即决定,组成政治报告和修改党章报告及党的章程两个起草委员会,立即开始报告的起草工作。

王稼祥、刘少奇、陈云、陈伯达、胡乔木、陆定一、邓小平等7人组成政治报告起草委员会;安子文、刘澜涛、宋任穷、李雪峰、胡乔木、马明方、杨尚昆、邓小平、谭震林等9人组成修改党章和修改党章报告起草委员会。

同时决定,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和建议的报告,由周恩来组织国家计委人员起草。

八大文件起草,是在毛泽东领导下集体进行的,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多次讨论,经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人反复修改,是中共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

会议期间,有100多人作了大会发言或书面发言。

毛泽东向中央举贤,推荐比较有才干、会办事、公道的邓小平任总书记,赞扬副主席中的陈云比较公道、能干,比较稳当,看问题有眼光。

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会后,中国共产党继续探索,提出一些重要的新思想。

1957年1月,陈云在全国省市委书记会议上作了【关于财政经济工作问题】的讲话,提出了财政、信贷、物质三大平衡的思想,继续贯彻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方针。

法制是民主的保障。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密切结合,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中共八大后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作为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

积极探索如何扩大基层群众的政治参与,以更好地体现「国家的民主,人民群众中间的民主,人民民主制度」。

到20世纪60年代,我国除了有全国的和各级的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外,还有工会、青年团体、妇联等群众组织;在企业有职工大会和职工代表大会,在农村人民公社中有社员大会和社员代表大会,在科学、文化领域有各种协会和学会。

毛泽东把「两参一改三结合」,即工人参加管理,干部参加劳动,干部、工人、技术人员三结合,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管理制度称为「鞍钢宪法」,作为工人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办法加以肯定和推广,主张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要求在农村实行民主管理,干部必须定期向社员报告公共事务等,以防范滋长官僚主义。

「鞍钢宪法」体现了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办企业的基本精神,与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人本观念、全员参与等都有相通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