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志愿军部队为何「混编出战」?「山头现象」埋下隐患

2024-08-08历史

1951 年 3 月,志愿军第三兵团奔赴朝鲜战场。虽然战士们斗志昂扬,坚信能打胜仗,但这个兵团在组建时面临诸多问题,这也预示着他们的征程不会一帆风顺。

这个 3 兵团和 1949 年全军整编时的 3 兵团不是一回事。老 3 兵团成立于 1949 年 2 月,包括 10 军、11 军、12 军,也就是原来中野的 2 纵、3 纵、6 纵。兵团部的干部从这 3 个纵队和皖西军区抽调,司令员是陈锡联,政委是谢富治,副司令员有王近山和杜义德。到了 1950 年 4 月,3 兵团的番号就取消了,部队分别归川南军区(10 军)、川东军区(11 军、12 军)和几个军分区管辖,进行剿匪战斗。

志愿军的第 3 兵团由 12 军、15 军和 60 军组成。这三个军都来自西南地区,分别属于原二野 3 兵团、4 兵团和一野 18 兵团,是一个新的兵团。他们在接到入朝作战的命令后,才进行了临时集中整训。

志愿军三兵团的指挥机关是由四兵团兵团部为主,加上一些三兵团的干部组成的。不过,兵团司令员陈赓因病没到任,由副司令员王近山代理工作,而且兵团其他主要干部如杜义德、王蕴瑞等都是原三兵团的。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兵团部的干部大多是原四兵团的,陈赓用起来很顺手,但王近山他们用起来就没那么熟悉和顺手了,还需要一段时间磨合。

不仅兵团部是临时拼凑的,就连下属三个军的 9 个师,也是在打乱原有编制的基础上重新组建的。

12 军下面有 31、34、35 师,34 师和 35 师是 12 军原来就有的,31 师是从 11 军调过来的,军长是原来 11 军的军长曾绍山,政委是 12 军的政委李震。15 军下面有 29 师、44 师、45 师,44 师和 45 师是 15 军的老部队,29 师是从 10 军调来的。

六十军的情况最为复杂。该军下辖的三个师中,179 师和 180 师是原六十军的老部队,而 181 师则来自六十一军。原本,张祖谅应该担任六十军军长,但他因病未能赴朝,于是六十一军军长韦杰调任六十军军长。179 师和 180 师中合并了较多蒋军起义部队,其中 180 师的起义人员占一半以上,而且两个主力团的团长被调走,师长上任时间不长,这些都为日后埋下了隐患。

出发前,不管是王近山还是韦杰,对 60 军都有点心里没底,他们还专门去问了原 18 兵团政治部的耀邦主任,得到的消息是 179 师军政素质很厉害,可以信任,但 180 师没怎么打过仗,领导班子不是很强,有点担心。

战前出现这种反常混编,是因为当时国内各部队有些乐观,把入朝作战想得太简单了。受媒体影响,有的官兵觉得美军是纸老虎,出国作战就是去打胜仗立战功的,都抢着去。首长们很为难,不能都让去,得有部队留下,就把各师混编组成志愿军部队,让各个军都有机会入朝立功。

三兵团当时的战时抽组编制有些杂乱,这导致很多首长对自己手下的部队不够熟悉。而且战前准备时间太短,部队仓促上阵,没有磨合期,所以造成三兵团,特别是 60 军 180 师在第五次战役中遭受了严重的损失。战前王近山说,三兵团保证能抓几千个俘虏,没把美军放在眼里,这当然是为了鼓舞士气,但也可能让部队产生了轻敌的情绪。

之前也有过类似的教训。比如金门之战,参战的 3 个团来自不同单位,相互不太熟悉,影响了配合。上岛后,他们各自为战,缺乏统一指挥,教训非常惨痛。上级这样安排的原因之一,是考虑到在大陆没有大仗可打,想让各个部队都上去「捞一把」。志愿军 3 兵团组建时,也有这样的心理。

其他兵团的混编情况虽然没有 3 兵团那么明显,但临战前拆分新部队并划给老部队的做法却很常见。比如三野 9 兵团,就把 30 军的 88 师调进了 26 军,89 师调进了 20 军,还把 32 军的 94 师调进了 27 军。这 3 个师在长津湖战役中的表现差异很大,其中 89 师表现最好。当然,问题并不在部队自身。

94 师在入朝前,被命令放下所有武器,到沈阳接收苏联武器。结果到了之后苏联反悔,武器没拿到,几乎是空手过了鸭绿江。之后拿着临时发的武器仓促上了战场,这肯定影响了执行阻击任务,因严寒导致的伤亡有 3500 多人。

88 师也有问题。9 兵团司令员宋时轮把 26 军当预备队,26 军又把 88 师当预备队,结果战局比想象的要艰难得多,20 军和 27 军血战数日伤亡很大,也没达到预期目标,宋时轮让远在百里之外的 26 军上,26 军又让距离最远的 88 师长途奔袭去阻击美军。88 师 15 个小时后才出发,路上还遇到美机轰炸,师首长和各团一度失去联系,任务没完成,部队损失也不小。

88 师的任务,那可真是太难了,几乎不可能完成,就算换了别人,也不一定能比 88 师做得更好。88 师这个「外来户」,却勇敢地承担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打仗的时候山头问题一直都有,在咱们军队里也存在,这种临阵前把不同编制的队伍打乱了重新编在一起,会让这个问题更严重。要是违反了打仗的规律,那肯定会受到惩罚,这是一定的。

有人觉得志愿军部队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兵,战斗力肯定没问题。但其实不是这样,解放后,我军很多干部战士都转业复员了,入朝作战的部队补充了很多新兵,其中起义部队的占比很大。比如 27 军,除了招收一些江浙地区的知识青年,还把在四川起义的原蒋军 122 师、301 师官兵补充了进来,有 5655 人,再加上 94 师的加入,让这个军在入朝之前人数增加到了 5 万人。

我军很多部队都得搞生产,比如 42 军和 66 军,当时都快成农垦部队了,这对部队的战备训练影响不小。而且新兵太多,临战准备也不充分,各军的战斗力差距很大,这在之前的历次战役中都能看出来。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