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罗炳辉名列36位军事家之中,长征后为何沉寂年余?跟草地分兵有关

2024-05-10历史

1989年,中央军委经过认真评选,公布了首批33位军事家名单,后来的1994年又新增了3人,共计36位当代军事家。在这36人中,凡是参与了1955年授衔的,最低都是大将军衔,含金量非常高。

在这其中,罗炳辉比较特殊,他原先是旧军队出身,1929年才起义加入红军,参加革命的时间比其他35人都要晚。

罗炳辉刚起义时仅是团长,但短短三年多后,他就成为了军团长,迅速崛起的原因很简单,他军事能力极强,能率领部队打胜仗。

但这样一位能征善战的将领,却在三大主力会师后沉寂了一段时间,直到1938年才重返一线军旅担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副司令员,这个原因,主要在于他草地分别时做错了选择。

罗炳辉到底有多能打,从长征时的一次掩护任务中就可以看出来。

三渡赤水河后,毛主席下令红军主力南下,继续南渡乌江,从贵州西南角向云南方向而去,这是「四渡赤水」极为精彩的一部分,也是非常冒险的举动。

当时红军被重重包围,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要有一支部队伪装成主力,做出北渡长江之势,吸引国军的注意力。中央思前想后,决定将重任交给红9军团。

1935年3月27日,毛主席给红9军团发出电报:我野战军决南移寻求机动,而以九军团暂留现在活动地域钳制周吴纵队,以配合我主力作战。同一天内,朱德也连发两封电报给红9军团,可见事态之紧急。

但这就意味着,红九军团往后一段时间要脱离大部队,基本是自谋生路了。

红9军团军团长罗炳辉、政委何长工接到命令后没有怨言,大张旗鼓在乌江以北区域活动,就地修筑了许多工事,且故意让部队在街道上刷标语「突破乌江防线,与红四方面军会合!」

种种迹象,让蒋介石产生了误判,以为红军主力真的要北渡,所以命令各部全力进攻。

为了能达到诱敌的目的,罗炳辉让麾下撤退时不能太迅速,必须给国军一个能追得上的期望。也正因为如此,国军咬得非常紧。

因为红九军团的出色表现,红军主力于3月29日至4月1日顺利南渡乌江,一举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按照原定计划,红九军团完成任务后就迅速赶到乌江边上的沙土,然后渡江随主力前进。

但是红九军团摆脱时敌人多花费了些时间,道路泥泞也是他们行军的阻碍,等他们4月2日下午赶到指定地点时,已经超过了预定时间6个多小时。而本该负责接应的陈赓见红九军团迟迟不来,就把浮桥拆除了。

所以,当时摆在红九军团面前的是空空一片,没有接应的人,也没有一座浮桥。罗炳辉本想让部队自己搭桥,但侦查员来报,吴奇伟、周浑元两个纵队已相距不远,没有时间了。

无奈之下,罗炳辉只好下令撤离江岸,迅速向东北方向转移。十余公里后,又转道西北方向,待机而动。

他们成了一支彻彻底底的孤军,一路上非常危险。不过罗炳辉临危不乱,到达打鼓新场后选择有利地形伏击追兵,成功击溃尾随的黔军7个团,俘敌1800余人,缴获步枪1000余支。此战让红九军团有了喘息的机会。

红九军团很快通过电台与中央取得了联系,朱老总让他们向毕节、大定进军,但是「走两三天择一地形复杂之处盘旋一天,以便迷惑敌人,利我前进」,也就是说,红九军团仍是要单独行动做疑兵。

罗炳辉按照要求,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历时半个多月渡过北盘江,进入了云南东部。这个举动让蒋介石迷糊了,他已搞不清红军的真实目的,只是连番调动部队,企图将红军围歼于滇东地区。

中央察觉到敌人的动向,又给红九军团下令往宣威、威宁地区进发,吸引敌人注意。4月29日,红九军团攻占宣威城,还在城内扩红400多人。

周围的国民党部队眼见红军都敢夺城了,认定这就是红军主力,便急忙向宣威围了过来。国军的调动,给了红军主力机会,中央机关等顺利渡过金沙江。

主力渡过金沙江后,就准备进攻会理城,红9军团一开始接到的任务是「破坏沿江船只,扼阻东岸追敌,掩护主力行动」。但由于会理久攻不克,国民党援军又在赶来,红9军团的任务就成了坚决阻敌于金沙江东岸。

红9军团在罗炳辉的指挥下歼灭滇军三个营,成功掩护主力北上。到5月21日时,红9军团才成功在礼州与主力会师。

历时将近两个月,红9军团每次都顺利地完成了中央下发的任务,并且一路上但凡有机会都会打击敌人、扩大红军,他们此刻的人数,竟比当初分别时还要多,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长征路上极为凶险,中央曾给三支部队下达过近乎「弃车保帅」式的掩护任务,分别是红7军团、红34师、红九军团,前两支部队,最终结局都很惨烈,几乎全军覆没,只有红九军团越打越强,这就是罗炳辉能力的最好体现。

但是呢,在草地分别时,罗炳辉却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为了番号上能达成统一,红一方面军下的军团都改编为了军,红1军团改为红1军,红3军团改为红3军,红5军团改为红5军,红9军团改为红32军。罗炳辉跟何长工依然是32军的军长、政委。

但是红一方面军此时无论人数、武器装备、粮食物资等方面都要弱于红四方面军,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就起了异心,妄图掌控中央。这种错误思想被抵制后,他竟准备另起炉灶。

本来两大方面军进行混编后,约定好分左、右两路共同北上,红四方面军主要在左路,红一方面军主要在右路。但是分开不久,张国焘就强硬要求南下,甚至有动武的倾向。毛主席和中央机关见事态危急,只能选择单独北上。

这样一来,在左路军中的原红一方面军的同志就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这样的处境下,朱老总、刘伯承等人选择了抗争,但罗炳辉跟何长工却选择了随波逐流,在卓木雕会议上支持张国焘。罗炳辉甚至把彭绍辉写给朱老总的信,交给了张国焘。

或许是先前孤军奋战有些怨气,或许是迫于张某淫威,或许是只看到眼前红四方面军强盛,认为跟随红四更有前景,罗炳辉做出了让人大跌眼镜的选择。

只是呢,历史证明了谁才是正确的,张国焘南下之路不顺利,红四方面军损失惨重,最终还是北上与中央会师于陕北。

那段错误对罗炳辉还是有影响的,抗战爆发后,全国达成了统一抗日战线,中央考虑到统战滇军的影响,便让罗炳辉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工作。

国民革命军第60军是由原滇军6个旅编成,其奔赴抗日前线途经武汉时,60军军长卢汉、副军长兼184师师长张冲、184师政治部主任张致中等故旧与罗炳辉进行了深谈。

罗炳辉将在武汉的叶剑英介绍与他们认识,后来还受张冲所邀在184师秘密成立了中共党支部。

60军183师1081团团长潘朔端在台儿庄战役中身负重伤后到武汉疗养,罗炳辉多次去医院探望,二人家乡离得很近,所以很快就熟络了。

罗炳辉向潘朔端阐明我党统一抗日的主张,在潘朔端种下了一颗革命的种子。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5月,已升任184师师长的潘朔端在海城起义,成了内战初期第一个起义将领。

这一切,都有罗炳辉的功劳,可以说他就是那个打开我党做60军统战工作大门的人。

罗炳辉毕竟还是很能打,如果不上前线太可惜,1938年中央将他调到新四军第一支队做陈毅的副手,往后他的表现也没有让组织失望,多次沉重地打击了日寇。

1946年4月,罗炳辉凭借着战功担任了山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兼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只是连年征战对他身体影响很大,他没能一直辅助陈毅稳定山东战局,后来是粟裕来承担了这个角色。

同年6月,在指挥新四军部队枣庄战役的胜利后,罗炳辉突发脑溢血病逝,年仅49岁。

虽然有过一段弯路,但他的能力确实强,可惜他没看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