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唐朝有个厉害的皇子,连毛主席都高度称赞,却因血统问题无缘帝位

2024-04-28历史

常言道,英雄出少年,杰出之士的后代亦非凡俗。诸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皆为封建时代两千年间的卓越帝王典范。

李世民堪称大唐辉煌的开创者,在他的英明领导下,大唐由被动转为主动,积极展开攻势,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基础。

李世民的后代,我们都有所耳闻,其中废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高宗李治等人均为知名人物。

尽管有位皇子鲜为人知,却因其贤能而在史册上留下美名,更获毛主席的高度评价。然而,血统的束缚使他无缘皇位。

【吴王李恪】

李世民曾对李恪赞不绝口,称赞其英勇果敢,与自己颇为相似,此言一出,满座皆惊,吴王恪的威名更是如日中天。

李世民,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文治武功皇帝。他英勇善战,助力唐朝初期平定四方,如瓦岗李密、洛阳王世充等强敌,均败于其手,共同构筑了唐朝的盛世基石。

李世民在逆境中英勇奋发,无论南北征战,均能战胜强敌,最终成就辉煌胜利。

李世民不仅在文韬方面与名臣不相上下,更在用人治国上独树一帜。在位期间,魏徵、长孙无忌等名臣辈出,共同辅佐他,使朝堂繁荣昌盛。

此外,李世民本人也堪称治国翘楚,即便在困境之中,他依旧能够缔造出稳固的社会基础和政治环境,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奠定基石。

李世民盛赞李恪酷似自己,这无疑彰显了李恪卓越的才能,他与众不同的才华备受赞誉。

虽然李恪在历史上并未像李承乾、李治等人那样耀眼,但在唐王朝的政治舞台上,他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只是相对而言较为低调。

李恪的出身相较于李承乾、李泰、李治等人而言,显然不够显赫,这背后的原因令人深思。

李世民,帝位虽高,身边佳丽如云,然皇后之位,仅授予长孙氏。她,温柔贤淑,为李世民生下三子四女,母仪天下。

李世民的三位嫡子——李承乾、李泰、李治,地位显赫,尊贵无比,在众多皇子中无人可比。

唐朝晚期的皇位继承战主要在三位皇子间上演,其余皇子则如同旁观者,静观其变。

这些皇子虽出类拔萃,心怀皇权之梦,然其尊贵身份却成为争夺皇位的无形枷锁,使他们无法涉足其中。

李恪的能力与李承乾相比毫不逊色,却因身世之困,无法涉足皇位之争,成为了一个被命运束缚的悲情人物。

李恪,隋炀帝外孙,这一特殊身份让众人对他心生戒备,朝堂之上鲜有支持者。然而,李世民却对他青睐有加,皆因李恪才华横溢,能力非凡。

【李世民心中太子人选】

在李世民的心目中,李承乾作为嫡长子,无疑是皇位继承人的首选。只要李承乾能够遵循李世民的期望前行,皇位继承权无疑将稳稳地落在他的肩上。

李承乾自幼便受李世民倾囊相授,史书载其仁爱聪颖,深得太宗钟爱,无疑展示了李世民对李承乾培养的用心与厚望。

李世民极力栽培李承乾,特地召集孔颖达、魏徵等当代精英教育他。特别是唐初儒学泰斗陆德明与孔颖达,均在其列,足见李世民对李承乾的器重。

李世民曾对李承乾寄予厚望,视其为理想的皇位继承者。但李承乾的脚疾却逐渐使李世民心生疑虑,二人的关系因此渐行渐远,李世民甚至开始考虑另选太子。

魏王李泰备受李世民器重,被命编撰【括地志】。朝臣们都能感受到这份殊荣,身为太子的李承乾更是深感压力。

在这一时期,李承乾的性格逐渐变得乖戾,不再尊重自己的师傅,甚至时常对李世民出言不逊,公然顶撞。

李承乾最终决定谋反,但在李世民这位英明领袖的严密监视下,此举如同在烈火中拾取栗子,危险至极。不出所料,李承乾的计划尚未实施,便已被揭露。

虽然历史上众多帝王对造反者往往严惩不贷,李承乾却奇迹般地逃脱了生死劫。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面对自己辛勤栽培的继承人走向叛逆,李世民内心充满了不舍。因此,他决定将其降为庶人,而非施加更严厉的惩罚。

在李承乾被废黜之后,皇位继承者的选择问题浮出水面,成为朝廷内外关注的焦点。

李世民在选定太子时,李承乾之后,李泰与李治成为最有可能的候选人。身为嫡子,二人均备受瞩目,为皇帝理想的继承者。

为何李世民最终选择了李治作为太子?其实,他深知李泰性格残暴,平时虽能掩饰,但一旦登上帝位,李治和李承乾作为皇位的有力竞争者,必将遭受不幸。

李治性情温和、仁慈宽厚,对兄弟亦是宽容大度。他登上皇位后,行为举止并未逾越常规,显得稳重而得体。

事实上,李世民亦曾对李恪抱有过考虑。然而,历史的走向并未因此改变,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终究做出了其他选择。

【出身的卑微,错过了皇权】

李恪的才华卓越,远胜李泰与李治,且他行事谨慎,如同其名,鲜少失误,展现出了非凡的稳重与智慧。

在皇室内争夺太子之位的混乱中,李恪如独行者般保持清醒,置身事外。李承乾失位后,李世民在权衡李泰与李治之余,对李恪亦寄予厚望。

李世民曾私下对长孙无忌坦言,欲立李恪为太子,他欣赏李恪的英勇果决,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

然而,长孙无忌却坚决反对李世民的提议,他给出的理由直白而明确:李恪并非嫡子,血统不纯,不适合作为太子。相反,他认为应该册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李治身为长孙无忌的外甥,舅舅助力外甥原在情理之中。即便长孙无忌矢口否认,李世民亦洞悉其意。

李世民深知,长孙无忌的立场不仅代表他个人,更是朝堂上众多臣子的心声。

在朝堂上,李治的支持者如众星捧月,而李恪的拥趸却寥寥无几。即便李世民对李恪青睐有加,权衡利弊后,仍决定册立李治为太子。

李世民谆谆教诲李恪,身为皇子之首,当遵法守纪。自李承乾失位,李泰被禁,李恪之责任愈显重大。

李恪深知自己血统卑微,对皇位虽怀揣憧憬,却终究遥不可及,此生注定无法触及那至高无上的权位。

【总结】

自古帝王家,亲情如薄纸。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对亲兄亦不留情,终登皇位,尽显权力之冷酷。

因此,当他的儿子们为了皇位而争斗得不可开交时,李世民心生怜悯。他开始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以期结束这场血腥的皇位争夺战。

经过深思熟虑,李世民选定仁慈宽厚的李治作为继承人。历史证明了他的选择无比正确,李治作为一位仁爱皇帝,对兄弟和臣子均展现出宽容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