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古人也有「身份证」?它到底长啥样,说出来你可能都不信

2023-12-19历史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娱签儿

编辑 | 娱签儿

生活在信息化社会,身份证储存了我们的身份信息,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便利。

古人也有「身份证」,不过他们的「 身份证 」记录的信息非常简单,具备的功能,也远不及现代身份证齐全。

这个「身份证」被称为印玺,它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繁多的种类,它是古代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

那么,印玺的用料有何讲究?它在古代又有什么重要的 用途 呢?

何为印玺

印玺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

20 世纪 30 年代出土于安阳殷墟的「安阳三玺」,因上面所刻的文字不能辨认,被称为「奇文印」。

它们有着与妇好墓出土的铜镜上的装饰相似的印纽, 虽然目前关于它们是不是印玺还存有争议,但从其形制和内容来说无疑对之后印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印和玺的分开应始于秦代。在秦代之前,人们以金玉为印,龙虎作纽,秦代及以后,天子用玉制作印并称为玺,天子以外的其他人不能使用玺。

【说文解字】中说:「玺,王者之印也。」可见,印玺何为印玺,本是同源,玺是在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皇权背景下从印玺中分离出来的。

为了满足统治者凸显至高无上皇权的需要,与印相比,玺的材料、尺寸,甚至花纹和字体都相对固定。

其材料大多是玉,尺寸受到【周礼】影响,根据文献记载大多为「方四寸」,花纹图案则固定为 螭虎纽

在数量上,皇帝也不止拥有一枚玺,而是多枚,且分别用于不同场合,【后汉书】记载,玺可分为皇帝玺与天子玺,前者用于处理国内事务,后者则用于外交事务。

印可以分为官印和私印,其材料多样,青铜、金、银、铅、铁、玉、玛瑙、琥珀、煤精、水晶、绿松石、木、象牙、陶、瓷等,皆是制印的可选之材。

秦代之前,人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材料制印, 秦代及以后,根据社会等级对印的选材进行了规定

例如皇后、诸侯王用金印,太子、丞相、大将军、御史大夫等用鎏金铜印。

这种规定在制作私印时并没有严格执行,尤其是私印的尺寸大小与形状也不固定,随意性较强。

印纽有多种形式,例如覆斗纽、鼻纽、龟纽、驼纽、虎豹纽等等

印文有阳文和阴文,字体则根据时代发展而变化,战国文字、篆字、隶书和楷书等字体都在不同时代的印文中出现过。

印在不同时代的别名也有所差异,例如汉代称「章」「印信」,唐代以后称「记」「朱记」,明清则有「关防」等名称。

印玺可以说是在古代是非常的讲究,用料和刻印的材质都代表了一定的身份,那么除了印玺的外观,它的作用又有哪些呢?

印玺之用

印和玺最突出也是最主要的用途是一致的,即「 示信 」。

这个用途从印玺出现到近现代的变化并不大,见印玺如见人,展示身份信息的同时取信于被展示的人。

玺因其特殊的地位作用相对单一,主要是为统治者而服务,宣告统治者的身份、地位及统治的正统性与合法性,只是不同的玺用于不同的场合。

印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丰富多样的作用, 官印主要用作表明官职和爵位,方便政府各部门之间传递文书和禀报军情

考古遗址中大量出土的封泥即是用官印在泥团上盖印,封泥是在政府间传递信息时的凭证和「保险」,如果封泥被损坏,则可以证明信息被偷窥或破坏。

封泥的做法在书写材料发展演变后,转化为在文书的关键位置加盖印章,比如今天我们使用的「骑缝章」等,作用依然是防止重要信息的泄露和鉴别真伪。

当然,封泥的使用并非官印独有,古人使用私印传递个人重要信件时也会做封泥。

私印的用途除了宣告个人身份地位,还是个人参与商品流通、缴纳赋税的身份信息,也是对自己制作或监督制作的物品「 物勒工名 」的工具。

同时也是镌刻个人字号、雅称、寄托志向,以及在书画完工时题名的工具。

更有人因一部分私印印纽的瑞兽花纹图案,或镌刻文字的吉祥寓意而随身佩戴,把它当作辟邪祈福的配饰,这种佩戴的做法并非突然出现,也是有一定历史的。

据记载,秦汉时期对各级官吏官印形制进行规定的同时,也对佩戴官印的绶带进行了规定,可见随身佩戴官印的现象早已出现。

不过那时佩戴的目的只是方便随时使用,而非辟邪祈福,秦汉之后,官印的体积越来越大,不再便于佩戴,辟邪祈福的寓意只有私印才有。

随着时代的变化,可以说是印玺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对于印玺的方寸,古人又该如何进行衡量呢?

「方寸」的背后

印玺于古人,是社会活动中的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于今人,则是解码其主人身份信息,反映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和古人生活习惯的「密码」。

我们可以通过年代顺序,了解几枚印玺和古人背后的故事。

皇后之玺 ,该玺为 2.8 厘米见方(边长为 2.8 厘米的正方形),通高 2 厘米,质量 33 克。

玺身由和田羊脂白玉雕成,玺纽为螭虎形,螭虎腹下钻孔便于穿系绶带,阴刻篆书「皇后之玺」四字。

皇后之玺并非考古出土,而是在 1968 年被一名学生在陕西韩家湾的路边捡到,后被带到西安交给文物专家鉴定。

由于没有出土环境,无法确定皇后之玺的主人信息,但经鉴定它的确是汉代皇后玉玺的唯一实物资料,对于研究秦汉帝后印玺制度有重要参考价值。

曾有人推测其主人是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即著名的 吕后

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 ,51该印为多面体印,由 26 个大小不一的正方形和三角形组成,高 4.5 厘米,宽 4.35 厘米,通体由煤精(煤玉)制成。

无印纽,阴刻楷书「臣信上疏」「臣信上章」「臣信上表」「臣信启事」「大司马印」「大都督印」「刺该印为 2.1 厘米见方(边长为 2.1 厘米的正方形)。

通高 1.5 厘米。通体玉质,鸱鸮(猫头鹰)纽,造型奇特。印文「刘贺」二字为阴刻篆书,左右等分。

刘贺 」印出土于海昏侯墓棺椁内墓主人遗骸的腰部位置,与其他出土于海昏侯墓的印不同,「刘贺」印直接确定了墓主人的身份。

一生极具戏剧性色彩的西汉海昏侯刘贺,为之后的考古发掘、资料整理和科学研究提供了确切的身份信息。

雁门郡之印 ,该印为 5.5 厘米见方(边长 5.5 厘米的正方形),通高 4.3 厘米,质量 261.6 克。

印身为铜质,有鼻纽,阳刻「雁门郡之印」五字。雁门郡之印由私人收藏家自日本购回,据形制和印文判断是唐代中期雁门郡官印。

虽然无法通过雁门郡之印判断其曾经的主人是谁,但其记载的地名「雁门郡」为我们考证唐代历史地理提供了重要的 物证资料

据史料记载,雁门郡设郡可追溯至公元前 300 年,之后不断改、废、立,唐代雁门郡共存在 17 年,即 742 年至 758 年,结合地名反推可以得到雁门郡之印比较确切的制作和使用年代。

海昏侯「刘贺」印,雁门郡之印清「与竹同虚」印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史之印」「柱国之印」「独孤信白书」「信白笺」「信启事」「耶敕」「令」「密」等文字。

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同样是被捡到的,时间是1981 年,地点为陕西旬阳的路边。

虽然不是考古出土,但是通过其上所刻的官职可以判断拥有者为历史上著名的南北朝名将独孤信。

通过多面体镌刻的不同文字,则可以感受到这是一枚集官印与私印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印,不同场合使用起来十分方便。

清「与竹同虚」印,该印为不规则形状,形似竹子,刻有印文「与竹同虚」,边款「江宁黄瘦竹篆」,是清人黄文瀚私印。

黄文翰字师竹、瘦竹,号揖竹词人,善于刻印,有一些诗句传世。清「与竹同虚」印造型精巧独特,打破了传统印玺的形制、 印文内容以及用途限制,是明清时期盛行的私印文化的代表

当时的私印不再仅表示其主人的身份地位信息,而是能够寄托个人志趣与闲情雅致, 这与我们今天个人收藏的印章风格几乎相同。

印玺在古代具有重要的作用,并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印玺的材料反映了使用者的身份地位和财富状况。

它的字体和纹饰,往往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同时也可以反映当时的古人文化风貌和审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