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青帮最后的大佬张仁奎:杜月笙是他的徒孙,靠保护慈禧发迹

2024-05-10历史

民国时期,上海滩的青帮可谓风头无两,各色人等云集其中,三教九流共聚一堂。他们凭借着严明的帮规,在上海滩上无所不能,无所不为,俨然成为一方霸主,无人敢于小觑。

【超级大佬的地位】

谈及青帮,必然绕不开那些风云人物。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这三位大佬的名字,想必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当年,这几位大亨在上海滩可是叱咤风云的存在。他们的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是真正意义上的风云人物。

他们无一不恭敬地低头,只因面前这位非同小可的人物——青帮大佬中的翘楚张仁奎。他,就是他们心中的权威,他们必须对他毕恭毕敬。

他究竟有何等威望,竟令黄金荣、杜月笙等风云人物俯首称臣?毕竟他们也都是一时之俊,名震一方。

在辈分问题上,青帮的规矩是晚辈必须对长辈表示尊重。黄金荣是张仁奎的徒弟,而杜月笙则是黄金荣的徒孙,张啸林是张仁奎的侄孙。这种师徒、侄孙关系在青帮中极为重要,每个人都要恪守这一传统规矩。

青帮初创之际,祖师爷便确立了独特的辈分制度,这辈分由十二个字组成,寓意深远。青帮弟子须恪守此辈分,世代相传,作为帮派秩序和辈分象征。

然而,祖师爷或许未曾预见,他所创立的青帮,原以为传承数代便会消散,却未曾料到,这十二字辈分竟未得用尽。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青帮的活力旺盛,其发展步伐稳健,真的将这十二个字一一用尽。直到张仁奎这一代,竟然已经无字可用,可见其历史的深厚和连续。

后来张仁奎又加入了「大」字辈,青帮因此不再局限于传统形式,逐渐分支繁多。张仁奎因此被誉为青帮最后的大佬,其影响力深远而持久。

若要真正理解「大佬」二字的分量,仅凭青帮的辈分恐怕难以诠释。那么,不妨一探其门下弟子之众,或许能更深刻地感受到这位大佬的影响力与地位。

政界方面,诸如吴铁城、郑介民、钱大钧、胡兰成等人均有所耳闻。至于其他帮派,王亚樵、高士奎等人更是他的得力门生,无需多言。

透过这些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张仁奎始终稳坐其中央,成为这张网的核心。那些所谓的「大佬」们,在他的影响力面前,无不畏缩三分,对他心存敬畏。

【发迹于保护慈禧】

张仁奎能够闯出一片天地,实属不易。他凭借坚定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份坚韧和毅力,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敬佩。

清末乱世,民不聊生,盗贼猖獗。张仁奎出身贫寒,家处偏远之地,生活艰辛。为保家卫国,当地男子均需习武强身。张仁奎亦不例外,刻苦修炼,力求守护家园安宁。

自幼时起,他就被父亲送往镇上拳师之处,踏入了武术的殿堂,开始了他的基础武术学习之旅。

真是令人惊叹,他的悟性极佳,身手矫健不凡。后来,县里举办盛大的武艺比拼,张仁奎身着轻便,英勇参战,竟一举夺得比武桂冠,荣耀成为武状元,真可谓一时无两。

八国联军肆虐之际,义和团风潮涌动,各团纷纷崛起。张仁奎,武艺高强,挺身而出,毅然投身义和团之行列,与同仁并肩作战,共御外侮。他英勇无畏,誓死捍卫家国尊严,成为了义和团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慈禧彼时对义和团青睐有加,因而该团体早期发展迅猛。张仁奎因在与洋人的冲突中表现英勇,不久便获晋升,最终成为了慈禧的贴身护卫。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慈禧与光绪仓皇出逃,张仁奎则一路紧随其后,身不离甲,形影不离地守护着慈禧,因此深得慈禧赏识。他忠诚勇敢,全程保驾护航,使得一行人平安无事,终成清末赫赫有名的保镖。

之后,他凭借出色的武艺被海门缉私营的管带徐宝山看中并收为弟子。徐宝山身为青帮首领,张仁奎因此得以在帮中享有崇高的辈分。他勇猛善战,逐渐成为了徐宝山的得力助手。

随后,徐宝山接受清政府招抚,张仁奎则成为其麾下得力干将,坐镇镇江。鉴于革命浪潮风起云涌,张仁奎决定暗中加盟同盟会,为革命贡献自己的力量。

【投身革命结合孙中山】

张仁奎,头脑清晰,洞察革命风云。眼见清朝如风中残烛,覆灭已定。因此,他愈发坚定与同盟会携手并肩,共谋大业。

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各地纷纷响应,身为同盟会成员的张仁奎义无反顾地支持徐宝山的反清行动,与众多志士仁人共同谱写了一段革命传奇。

南京城不久便遭受了进攻。清军名将张勋率领辫子军驻守此地,他们的战斗力颇为强大。

然而,张仁奎武艺超群,每遇战事,总是身先士卒,引领众人冲锋陷阵。他手中的大刀舞动得风生水起,令辫子军望风而逃,丢盔弃甲,狼狈不堪。

他英勇无比,亲手击败了张勋麾下最为凶猛的韩虎,令辫子军上下惊恐万分,无人再敢与他交锋。随着这一壮举的完成,南京也顺利光复,他的英勇事迹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传奇。

南京解放之际,革命军的首要之举,便是恭候孙中山先生亲临南京,履任临时大总统之职。然而,彼时四方战火纷飞,保障孙中山先生赴南京途中的安全,自然成为了一项重要议题。

此刻,张仁奎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决定亲自去迎接孙中山先生。他对孙中山的敬仰之情由来已久,再者,他也曾多次穿越南京的这段路程,对周围的环境了如指掌。

革命军最终接纳了孙中山,并成功将其护送至南京。这一行动展示了革命军的团结与决心。

孙中山荣任临时大总统后,因其在革命中的卓越贡献,徐宝山的部队得以晋升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同时,张仁奎也因其杰出表现,被提拔为77师混成旅旅长,展现了他们在革命道路上的辉煌成就。

徐宝山最终选择了袁世凯作为靠山,却不料被其玩弄而命丧黄泉。而张仁奎,始终在这支队伍中稳坐第二把交椅。徐宝山的离世,不久之后,他便成为了这支队伍的主宰。

在军阀混战的乱世,冯国璋,这位直系领袖,悄然施展策略,将张仁奎拉拢至自己麾下。他赋予张仁奎通海镇守使的重任,意图巩固自己的势力范围。

凭借手中的兵力,他成为青帮的权威,同时拥有革命党的身份,江淮一带遍布其门徒。因此,他迅速崛起为当地的领袖,军政商界均视其为重要人物,争相拜访。随着势力的壮大,他的门徒数量也不断增加。

【巧妙周旋蒋介石】

曹锟荣登总统宝座后,野心勃勃欲以武力一统中国,张仁奎再度被卷入军阀的漩涡。虽然过去几年,他在江淮地区休养生息,势力得以壮大,但此次他依然想要趁势扩张,将上海纳入囊中。

不出所料,卢永祥在浙江的势力在张仁奎面前不堪一击,短短一个月内便土崩瓦解。张仁奎毫无阻碍地占领了上海,展示了他的强大实力。

这一次可真不得了,上海滩的黄金荣、杜月笙等人都得知青帮大佬莅临,纷纷前来拜访,他的府邸每天访客如云,门庭若市,人们想进去一睹风采都困难。

在关键时刻,他与蒋介石建立了联系。当时,蒋介石在上海的投机事业遭受挫折,为了谋生,他投靠了黄金荣,并通过黄金荣的介绍结识了张仁奎。蒋介石看中了张仁奎的地位,决定拜他为师,并成为了他的弟子。

需要指出的是,历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包含了许多因素和变量。在描述历史人物和事件时,我们应该尊重历史事实,避免使用过于情绪化或主观性的语言。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理性和客观的态度,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

蒋介石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掌握了国民党的绝对权力,并对自己的过去经历感到不安。他担心别人会知道他曾加入青帮的事情并对此进行议论。因此,他开始采取各种手段来掩盖这一历史事实,以防止其对自己的形象和声誉造成负面影响。

张仁奎展现出了深刻的自知之明,他毅然决定退回蒋介石的邀请,并以极其尊敬的态度称对方为委员长。这一举动彰显了他的坚定立场和非凡智慧。

不仅如此,他还主动表示归顺国民政府,主动上缴了部队,并声称自己年事已高,无法再胜任领导之职,因此坚决辞去了军职。

这里有个颇为风趣的插曲。韩复榘,作为山东的绝对主宰,每当他发话,众人皆噤若寒蝉。然而,某天却出现了意外的一幕。

张仁奎此后定居上海,闲暇时教授弟子。虽然青帮中人才辈出,但他在政、军、商界的深厚人脉让他的地位无可替代,甚至更加稳固。

【吓得韩复榘一跳】

韩复榘,这位在山东说一不二的人物,他的权威足以让整个省份都为之颤抖。然而,有一天,一个出人意料的事件打破了这平静的局面。

韩复榘刚接任山东督军不久,心血来潮地决定召开全省军政会议。若在平时,无人敢有丝毫怠慢,但今日情况特殊,会议召开前,却有一人迟迟未到。

会议当天,状况突发,只有一位处长准时出席,其他人均缺席,局面一度尴尬。

韩复榘勃然大怒,究竟发生了什么?原来,张仁奎正在滕县老家操办儿子的婚事,这场盛大的喜事竟然吸引了山东所有军政要员的出席。

韩复榘的心头瞬间涌起一股寒意,尽管早已耳闻张仁奎的大名,知晓他的能耐非同一般,却未曾真正将其放在眼里。

令人出乎意料的是,他在山东的声望如此高涨,军政要员皆纷纷前往其府邸送礼祝贺。若这些人皆被张仁奎所拉拢,自己在山东的地位岂不是岌岌可危?

韩复榘深知其中利害,明智地选择了与张仁奎携手。他迅速行动,一方面发电报向张仁奎表达祝贺,另一方面安排专车亲自迎接张仁奎至济南。这一系列举措彰显了他的果断与智慧,预示着双方合作的顺利展开。

张仁奎原本与韩复榘素昧平生,但此次因某些缘由,他略感尴尬地踏入了济南。一入政府大厅,富丽堂皇的景象映入眼帘。刚落座,韩复榘便跪地叩拜,恳求:「师父,请赐我师徒之名!」张仁奎哭笑不得,但最终还是接纳了这位弟子。

在晚年,张啸林背叛了民族,沦为汉奸,引起了蒋介石的愤怒。蒋介石决定除掉这个叛徒,并将任务交给了戴笠。然而,由于青帮的强大势力,戴笠也不敢轻率行事。在人生的暮年,张啸林背叛了国家和民族,成为了一名汉奸。这一行为激怒了蒋介石,他决心铲除这个叛徒。于是,这项艰巨的任务被交给了戴笠。然而,面对青帮的威胁,戴笠也感到畏惧,因此不敢轻举妄动。

为了征求张仁奎的意见,他特地委托他人传递消息,并亲自拜访了张仁奎,谨慎而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愿。

尽管张仁奎在江湖上地位尊崇,但他内心深处仍怀有拳拳爱国之情。当得知帮会中竟有背叛国家的败类时,他怎能坐视不管,定要严惩不贷。

于是,他果断地对戴笠表示,此事便不劳烦您了,我们帮会有自己的规矩,门户之事自然由我们自己来清理。

后来,为了确保事情的顺利进行,张仁奎决定通过香港的杜月笙来处理此事。他派遣使者前往香港与杜月笙取得联系,并附带了一封亲笔信以表达他的意愿和信任。

杜月笙对张仁奎的来信颇为罕见,此事意义重大,他心中疑虑重重,再三询问是否确为张仁奎所愿。直至得到肯定的答复,他才下定决心采取行动,最终成功铲除了张啸林这个隐患。

在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中,上海沦为日军占领区。面对日军的铁蹄,蒋介石试图伸出援手,将张仁奎接出。然而,这位老人却以坚定的信念和苍凉的心态婉拒了。他深知自己的年纪无法再承受颠沛流离的生活,选择坚守在租界内,这里成为了他最后的避风港。

日本人曾屡次试图收买张仁奎,但他始终不为所动。直至1944年12月底,张仁奎与世长辞,他的传奇一生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他坚守初心,不为外物所动,展现了一位真正的英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