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73年,杜聿明和宋希濂参观毛泽东旧居,宋希濂:这间屋子我不进

2024-05-10历史

前言

说起毛泽东旧居,很多人应该都会有疑问,究竟是哪一处旧居呢?毛泽东一生一直为革命奔波,根本没有固定的居所,他在老家湖南韶山、井冈山、陕西延安、北京中南海都住过较长时间。

毛泽东最有代表性的旧居还是在陕西延安,从1938年到1947年之间,毛泽东不是住在延安杨家岭,就是住在延安枣园。毛泽东在陕北生活了10多年时间,对陕北这片土地感情很深。

不过杜聿明和宋希濂参观的并非是延安旧居,而是毛泽东老家的韶山旧居,现在已经改名叫毛泽东旧居陈列馆。1973年5月8日,韶山毛泽东旧居陈列馆比往日热闹很多,迎来了一大批游客。

这批游客看着有些不同寻常,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但一个个都脊背挺直,非常精神。他们都是些什么身份呢?竟然是昔日一些国民党的将领,最出名的就是杜聿明和宋希濂二人。

这批昔日的国民党将领为什么会突然来到这里呢?解放战争中,部分国民党将领冥顽不灵,被关进监狱进行改造和教育。1959年,政府和党决定特赦一批战犯,杜聿明、宋希濂等人在监狱中改造良好,所以成为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批被特赦的战犯。

两人从监狱出来之后,都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照顾和优待,成为新中国的一员,开始了新的工作和生活。1973年,杜聿明已经69岁,宋希濂也有66岁了,进入老年生活。

这些身份特殊的人物来到陈列馆参观,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难免产生了一些联想和疑问:

昔日风光无限的国民党将领,怀着怎样的心情游览此地呢?又是否会对毛泽东真心敬佩和尊敬呢?
陈列馆中,有一处房间,展览解放战争中的一些图片和器物。作为解放战争的亲身经历者,这些人又会如何面对自己的错误和失败呢?

杜聿明和宋希濂的辉煌过往,都曾是蒋介石的嫡系

杜聿明和宋希濂年龄相近,家世、经历都有相似之处。杜聿明家祖上是封建地主,父亲是清末举人;宋希濂出生于富农家庭,父亲也是文化人。

两人从小受家庭环境的熏陶,早早进入私塾读书学习,因为文化素养都较高。更有缘分的是,两人都考上了黄埔军校,是黄埔的一期学员。

黄埔一期的成材率非常高,当时一共有645人毕业,基本个个都是赫赫有名的人。除了国民党的胡宗南、杜聿明、郑洞国、宋希濂等名将,还有共产党的名将徐向前、陈赓、周士第等等。

众所周知,蒋介石是非常倚重从黄埔军校毕业的军官的,杜聿明和宋希濂逐渐成为蒋介石的嫡系。解放战争中,杜聿明任第五集团军总司令、徐州「剿总」副总司令等职务;宋希濂任新疆省警备司令、华中「剿共」副总司令、第14兵团司令官等职务。

总之,两人之前在国民党政府中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而且这两人不是胡宗南那种纸上谈兵的将领,这两人有真才实学,抗日战争中也打过不少漂亮仗,也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不少贡献。

比如杜聿明,1942年3月,在缅甸的同古城,杜聿明指挥了远征军发起了同古战役。当时日本军队投入了不少飞机、坦克、武器,杜聿明只能命令22师组成梯形阵地应战,极大阻碍了日本军队的推进。

杜聿明还参见了长城抗战、淞沪抗战等知名战役,他带过的部队很有特点,打仗讲究战术,每一步的推进或者撤退目的都很明确,而且军队的执行力很强。

再来说宋希濂,他指挥的最出名的战役,是1938年9月发生的富金山保卫战(河南省境内)。这场战争相当惨烈,日军出动了24架飞机轰炸,宋希濂指挥军队坚守阵地10天。

后来日军不断派军增援,宋希濂完成阻击日军的任务后,带着队伍成功向西撤退。如今在富金山当地,还有著名的「万人坑」。

此战之后,宋希濂打仗勇猛,敢打敢冲的作战特色被记住。

可惜蒋介石自身军事素养不高,在他的指挥下,国民党军队在解放战争中节节败退,蒋介石自己退走台湾。不少国民党军官被俘。

1949年1月,被围困在安徽省萧县张家寨镇的杜聿明被解放军战士活捉。1949年12月,宋希濂在大渡河河畔被解放军围堵,他掏出手枪企图自杀,但是他的警卫排排长阻止了他,之后就被解放军俘虏了。

后来两个人还有一些其他国民党将领几经辗转,都被关进了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进行教育和改造。实际上,刚被关进战犯管理所那段日子,杜聿明和宋希濂都非常痛苦,面对自己的失败,还有国民党政府的失败,难以释怀。

不过在战犯管理所中,大部分战犯都受到了优待,尤其杜聿明患有胃溃疡、肺结核、脊椎炎,还专门安排了医务人员为他精心治疗。不过对他们触动最大的,还是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的消息传来。

思想逐渐转变的一部分人,开始积极在监狱中接受改造,1959年,一大批改造良好的战犯被特赦,其中就包括杜聿明和宋希濂。

1973年的韶山之行,宋希濂不愿进一间屋子,最后却盛赞:毛泽东是战神!

从1959被特赦后,杜聿明和宋希濂就开始融入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中。时间越久,两人越认识到国民党政府的腐朽,而蒋介石的野心也必将失败。

1973年,杜聿明和宋希濂被组织着到韶山参观毛泽东故居,两人是抱着期待的心情来的。工作人员热情的带着他们参观,一共设有11个陈列室,大家看得很认真,对于过去的事情,都有一些怀念和感慨。

但走到解放战争图片陈列室前的时候,宋希濂拉住杜聿明说:「这间屋子我不进去了吧!」杜聿明尤其奇怪,便问:「为什么不进去了?」

宋希濂犹犹豫豫地说:「败军之将,看了也只有尴尬和难堪。」作为昔日国民党军队的将领,有这样的想法是人之常情,但杜聿明早就想开了,却没想到宋希濂还将这些事看得那么重,拉不下面子。

杜聿明笑了笑,拉着宋希濂到一边劝说:「陈毅元帅在世时,和我们说过一句话‘山东先头一仗,我还被你们打败了呢!’共产党的将领从不忌讳讨论败仗。况且,败了有时候并非完全是坏事,我们两个的败仗,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好事,加快了全国解放的进程嘛!」

宋希濂见杜聿明都不纠结以前的事情了,况且说的话也有道理,于是也不再逃避,两个人相携一起进了展室。解放战争图片展室面积并不算大,但两人待了整整一个小时。

展室中的图片对于大部分游览者来说,只是中国漫长历史中的一帧画面,但对于杜聿明和宋希濂来说,这些都是曾经真实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很有多值得回忆和品味之处。

两人走出展室,互相感叹:「毛泽东是战神!」这句话从两个昔日国民党将领的口中说出,是很高的评价。杜聿明和宋希濂究竟为什么看完展室后,会有这样的感慨和评价呢?

杜聿明甚至还笑着和一边的工作人员说:「请记得把这句话留给后人,尤其是研究战争历史的人。」

展室中有几张西柏坡的照片,解放战争的后期,西柏坡正是解放军全军的司令部,很多决定战场胜负的决策,就是从这里发出,传向全国的。

西柏坡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境内,是太行山东麓的一个小山村。山里的条件不好,小小的指挥部很简陋,只有四间平房,房间里零零散散的桌椅板凳,桌子上一部电话机,还散乱着一些文件和电报。

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墙上的两幅地图,图上用红蓝铅笔标注了很多内容。很难想象,毛泽东就是这样的环境中,指挥全国的战局,发出一封一封至关重要的电报。

杜聿明和宋希濂忍不住要拿毛泽东和蒋介石对比。一个共产党的领袖,一个国民党的领袖,方方面面却天差地别。就单单从军事才能方面分析,蒋介石妥妥的科班出身,在保定陆军学堂和东京振武学堂学习过,而且蒋介石学过炮兵。

当年,孙中山先生赏识蒋介石,推举蒋介石担任黄埔军校的校长,正是看重蒋介石的学习经历。可是似乎蒋介石军事上的决策,似乎总犯一些奇怪的错误。

杜聿明和宋希濂以前总想不明白,蒋介石怎么总会作出一些令人费解的决策。如今参观了毛泽东韶山故居,两人有所顿悟,大概是因为蒋介石大部分的决策,都是为了自身利益,而毛泽东的决策,则是为了胜利、为了大局。

实际上,毛泽东从来没有学过打仗,他上的是师范学院,原本的职业是教员,年轻的时候一直以为,自己未来会教书育人。而且毛泽东本人也不爱摸枪,就连手枪都不爱随身携带。

毛泽东从来没有上过军校,更没有系统的学习过什么军事理论,他为什么能做出许多正确的决策呢?而更令人好奇的是,毛泽东手下的将领,很多都上过军事学院,毛泽东是如何让这些人服气,并接受指令和领导的呢?

有人曾问过毛泽东这样的问题,毛泽东的回答也非常有趣,他说:「我最初是一个知识分子,当过教员,却从没学过打仗,我是怎么学会打仗的呢?国民党搞白色恐怖,杀害了很多共产党员,我们是被迫拿起枪,上山打游击,之后建立了井冈山根据地。」

所以毛泽东拿起枪杆子,其实随着事情发展被动的选择。毛泽东经常跟着军队行军,也经历过枪林弹雨,但他还真没有上过战场厮杀。毛泽东更多是一个指挥者,他负责提出方案和战术,具体的实行,就要看下面的将领和战士了。

有很多人猜测,毛泽东军事方面的见解,可能来自两本书:【孙子兵法】和【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毛泽东年轻时期非常喜欢的一本书,这本书他读过很多遍,最初是因为故事精彩,读多了,才逐渐体悟出书本中的智慧。

这么说是有根据的,毛泽东谈话中经常会引用【三国演义】的内容。就比如1948年,平津战役中,毛泽东对傅作义使用了「空城计」,就是和诸葛亮学的。

再比如1960年,毛泽东接见退休的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时,两人聊起军事战略,毛泽东说:「四渡赤水是我得意之笔。声东击西、虚实结合的办法,就是从中国古代军事战略中学习的。」

【孙子兵法】这本书,则是毛泽东意识到自己需要增加军事素养,专门买回来学习和研究的。1936年10月,毛泽东给西安的叶剑英写信,叮嘱他买一部【孙子兵法】,另外还有一些军事相关的书。

除了通过书籍学习兵法,毛泽东的军事素养,还是在一次次死里逃生中磨炼出来的。有好几次军事转移的过程中,子弹和炮弹擦着毛泽东身边过去,有几次还有身边的战士受伤,但偏偏毛泽东毫发无损。

毛泽东似乎是天生的大心脏,越是危急时刻,他越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每次警卫员催他转移,他都是不慌不忙,好几次和敌人前后脚错过。不得不感叹,毛泽东身上是有些气运的。

周恩来说:我们一不发人,二不发枪,三不发粮,天天发电报,就把敌人打败了

杜聿明和宋希濂在展室中见到了很多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的照片,杜聿明自己亲身经历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感触最深。

杜聿明想起了很多细枝末节的事情,他清清楚楚记得,有好多次,蒋介石越级指挥军队,结果把杜聿明之前的部署搞得一团糟。可是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杜聿明只好安抚下属:「我们只能服从命令!最后的成败,就交给上天吧!」

而自从被特赦之后,杜聿明、宋希濂和共产党不少高级将领接触过,发现毛泽东似乎从不越级指挥。而且毛泽东善于接纳高级将领的意见。

1947年,中央决定调陈赓向西渡过黄河,参加陕甘宁边区保卫战。陈赓直接和毛泽东提出了不同意见,陈赓说毛泽东这步棋下得不妙,此时应该让他对着队伍向南渡过黄河,向河南的西部挺进,配合河南战场。

毛泽东认真的听了陈赓的想法,并在后来的会议上讲了出来,其他中共领导也认同了这个方案。最终陈赓带着队伍向南,并成功建立了豫陕鄂根据地。

还有淮海战役的时候,粟裕多次和毛泽东讨论下一步的军事部署。粟裕认为现在解放军的实力大大增强,可以集中兵力进行一次决战。但是党中央当时的决定是分兵。

粟裕3次致电毛泽东,分析利弊,要求集中兵力。毛泽东召集了几次会议之后,给了粟裕回了两个字:同意。得到毛泽东的支持后,粟裕终于能放开手脚,干了一场漂亮仗,淮海战役更是成为历史上的经典战役。

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军队全线溃败,中央领导人心情都很好,周恩来更是总结道:「我们一不发人,二不发枪,三不发粮,天天发电报,就把敌人打败了。」

杜聿明和宋希濂回想蒋介石之前的用人特点,国民党政府内部,似乎很少有这样的信任,上下级的互相信任。毛泽东选才任贤,而蒋介石似乎更喜欢任人唯亲,国民党政府内部,黄埔一脉和浙江一脉(蒋介石是浙江人)是嫡系,最受倚重。

而且其它派系都是边缘人物,比如李宗仁、阎锡山等人,都是依靠金钱利益维系的。

解放战争后期,不少国民党军队决定向解放军投诚,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对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彻底失望。就比如从前国民党政府的曾泽生军长,1948年,他带着国军60军的大部分人马,一起投诚加入了解放军。

曾泽生并非蒋介石嫡系,每次分配军资和物资的时候,他们国军60军拿到的东西都是最差,因此还被嘲笑是「杂牌军」。曾泽生加入解放军之后,1950年去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成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中「铁军」,他和他的志愿军50军取得多次大胜,被全军视为榜样称赞。

不过是一次毛泽东旧居参观,却引起了杜聿明和宋希濂许多感想。他们和很多昔日国民党的将领和士兵,都逐渐改变了曾经的老想法,对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对新中国都有了新的认识。

这大概就是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的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