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如何在550万人口缓冲带中极限微操,打造小国天花板

2024-01-19历史

芬兰,一个位于欧洲北部,仅有550万人口的小国,却在百年间成功维持独立主权,并发展成为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在欧盟成员国中,芬兰的人均GDP名列前茅,与周边国家积极展开合作。这个看似弱小的国家,不仅能够独立生存多年,更取得了惊人的发展。

其背后的奇迹是如何创造的呢?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芬兰一直受到瑞典的控制,直到1809年,瑞典在与俄罗斯的战争中败北,芬兰重新臣服于俄罗斯,成为了一个大公国。

然而,俄罗斯和瑞典对芬兰的统治方式截然不同。在瑞典的统治下,芬兰是一个被遗忘的、经济落后的省份,没有自己的组织团体。

但是,经过多年的统治和管理,芬兰的上层精英、贵族和大部分民众已经深受瑞典化影响。为了应对俄罗斯,瑞典不断增加对芬兰的压力,使其对抗俄军,频繁的战争使芬兰疲惫不堪。

在此期间,芬兰的上层贵族开始在反对瑞典国王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自我。

在俄罗斯的统治下,芬兰得到了广泛的自治权。亚历山大一世在征服芬兰时就承诺会保持芬兰的现状,还建立了芬兰自己的议会——地方自治代表会。

芬兰的宗教、主要法律、公国臣民的基本权利和特权在宪法允许的范围内得以保留,芬兰还有自己的管理体制和司法制度,政府人员只服从于沙皇代表的总督,而不是俄罗斯的中央部门。

任何涉及芬兰内部的法律必须经过议会的批准,连总督在参政院都没有决定权。另外,在1878年,芬兰还建立了自己的军队,成为独立的军事力量。

芬兰的自治制度不仅培育了现代的民族意识,还在沙俄的保护下取得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为独立打下了基础。然而,随着形势的变化,俄罗斯开始推行一体化政策,试图限制芬兰公国的自治权利,导致芬兰民族和俄罗斯政府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国内频繁出现群众、民族、工人和社会民主运动。

直到1917年,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承认了芬兰的完全独立。虽然摆脱了宗主国的束缚,获得了自由,但同时也陷入了迷茫,必须开始思考整个国家的前进方向。

在强敌环伺的环境下,一个微弱的国家生存下来并非易事。芬兰获得独立后,开始想方设法保护自己。经历了数百年的统治,芬兰没有可以参考的经验,他们只能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探索前行,随时调整策略。

独立后的芬兰一直视苏联为主要威胁,而他们认为,只有德国才能对抗苏联。因此,在二战之前,芬兰坚决地选择了亲德、反苏、反共的外交路线。

1932年,苏联对芬兰出兵,冬季战争爆发。

芬兰在面对苏联的强大压力时,曾试图寻求帮助,但未能得到瑞典、挪威、英法等国的援助。无奈之下,芬兰只能选择割地求和。

这场战争加深了芬兰对苏联的仇恨。后来,芬兰在德国的挑动下再次陷入战争,尽管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仍以失败告终,不得不割让12%的领土,国内产生了40万流民。

然而,芬兰的顽强抵抗也展示了其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力量。

经过多次战争,芬兰深知国家存亡和独立只能自主掌握。只有当苏联对芬兰放心并给予信任时,芬兰才能安心。因此,二战后期,德国节节败退,芬兰主动向苏联求和,驱逐国内德军。

二战后,芬兰采取「对苏友好」的中立政策,强调不介入大国利益冲突,如遭入侵先自行防卫,仅在力量不足时,由苏联应芬兰要求提供援助。

芬兰文化、经济和社会制度不变,仍与西方国家合作。1955年,苏联为改善西方关系,归还了占领的波卡拉基地,苏芬关系改善。

1961年和1962年,芬兰总统先后访问英、美、法,与各国建立良好关系。这些西方国家领导人理解并承认芬兰的中立政策,苏联和西方的认同为芬兰营造了一个安全稳定的外交环境,使芬兰保持国家独立并拥有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芬兰化: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智慧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学者针对芬兰在夹缝中生存的办法,提出了一个词语「芬兰化」。

这个词语在当时引起了很多人的争论,有人认为芬兰的政策是懦夫之举,但芬兰人却明白,中立并非他们的最终目的,他们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本国的利益。

他们选择了一条实用的道路,这种道路并不是为了追求荣誉或名誉,而是为了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 从芬兰的发展来看,芬兰的中立政策确实为芬兰带来了显著的发展。

芬兰和苏联的关系改善,为芬兰赢得了战略机遇期。芬兰一直重视本国军事力量的发展,并在和苏联改善关系后,得到了苏联的支持,从而增加了军事潜力。

芬兰还加强了后备力量的训练和武装活动,预备役人数占全国总人数的15%,这相当于一支拥有5000万人的预备军。

美国和西方国家也因为苏芬关系的改善,不敢轻易左右和控制芬兰,因此芬兰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苏联在军事和领土方面的保障。

芬兰化不仅是一种生存策略,更是一种智慧和勇气的体现,它让芬兰在夹缝中生存下来,并且发展得越来越好。

在安全的外部环境中,芬兰迅速抓住机遇,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发展。战后20年内,芬兰的工业生产增长了5倍,经济重心由农业转向了森林工业和金属工业,并且化工、食品、纺织等工业领域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芬兰没有大搞军备竞赛,使得国家有更多资金投入到经济领域,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中。

正是这样,成立已有1865年的伐木、造纸公司才能抓住机遇,成长为手机制造商,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全球手机销量的领先地位,诺基亚手机也因此名声大噪。

芬兰自1955年加入北欧会议,1956年加入联合国,1973年签署欧共体自由贸易协定,1995年正式加入欧盟以来,始终与西欧国家保持密切合作关系。

此外,芬兰也与北约集团保持着长期联系,尽管没有集体防御承诺,但享有与北约成员国相同的待遇。实用主义是芬兰的宗旨,如果中立无法保障本国利益,他们将重新调整外交政策。

俄乌冲突促使芬兰改变方向,2019年愿意加入北约的人口仅20%,但今年1月上升至28%,2月上升至53%,到五月份,已有76%的芬兰人愿意加入北约,以获取北约的庇护。

芬兰的新外交政策转向北约,虽然带来了潜在的盟友关系,但也有可能导致与俄罗斯的关系恶化,失去中立国地位,增加冲突风险。

芬兰未来的走向,还需要观察国际形势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