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杨虎城之孙杨瀚赴美,张学良反应冷淡,杨瀚感慨:他确实是老了

2024-01-05历史

1982年的一天,张学良的侄女张闾蘅到了北京,时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的杨拯民热情的接待了他。

而杨拯民是杨虎城的儿子。

两人之间的见面,也可以称得上是另外一场世纪大会面。

图|张学良晚年

也就是在几十年前,即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城联合实行兵谏,扣押了蒋介石,此一举动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剧烈的震动,后来更是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下的行程,对中国历史的走向起到了深远的变化。

做完这件事以后,张学良与杨虎城也基本上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张学良本人搭上了送蒋介石回南京的飞机,结果被扣押,一直到1990年才被释放,而杨虎城命运更加悲惨,他被蒋介石安排出国考察,回国后遭到关押,就在重庆解放前夕,杨虎城一家以及其秘书宋绮云一家惨遭敌特杀害。

时间一晃而过,几十年过去,当年的几个旧人均已作古,张学良本人也已经是垂垂老矣。

张学良托侄女来北京,主要是想见一见当年的两个老部下,一个是吕正操,一个是万毅,张闾蘅到北京以后,也是通过杨拯民的关系联系到两人,后来吕正操还赴美探望过张学良。

1990年,张学良恢复自由之身,并于1991年赴美定居,杨拯民听说消息后,也曾想要赴美探望,张学良也想邀请杨拯民来美国,不过很不凑巧,杨拯民当时因查出患有腹膜癌,急需动手术,无奈只能作罢。

图|杨拯民

1998年,杨拯民计划再次赴美,可因为身体情况,最终未能前往,同年10月23日凌晨,杨拯民逝世于北京,享年76岁。

临终之前,杨拯民嘱托儿子杨瀚,一定要替他去看望张学良。

带着探索历史真相之谜的心绪,杨瀚踏上了赴美的道路。

我是替我父亲去看张学良的,也算是完成父亲的遗愿。

时隔多年后,杨瀚回忆起赴美探望张学良时的经历,说了这样一句话。

张学良与杨虎城,在1935年之前交情并不深。

1935年10月,张学良兼任 西北剿总副司令并代行总司令职权,率领东北军开赴陕西,当时杨虎城任十七路军总指挥兼西北绥靖公署主任,作为一个妥妥的地方实力派,自然不愿意让东北军进入他的地盘。

也因为彼此之间有龃龉,双方关系并不融洽,加上蒋匪特务暗中散布流言,十七路军与东北军之间也摩擦不断,因为东北军人数众多,装备精良,十七路军担心东北军会突然发难。

有意思的是,当时张、杨两人都各自与中共秘密联系,签署停战抗日协议,但双方都不与彼此沟通。

不过,两军和好的契机也由此到来,作为爱国军人,张学良、杨虎城都有抗日的意愿,且都同中共之间建立了联系,长此以往,张学良、杨虎城都有了两军和好的意愿。

1936年2月,杨虎城在西安绥靖公署设立了交际处,专门从事与东北军上层的联络,而张学良也派人联系杨虎城,并明确告知他:

「东北军是奉蒋委员长之命开赴陕西,专司剿共之职,绝没有任何争权夺利之心。」

有两件事情,对张、杨之间的关系起到了推动作用。

一、【活路】事件

从1936年6月开始,东北军中开始印刷联共、抗日、批评蒋介石的小册子【活路】,引起了国民党当局注意,特务们四处活动,开始查禁这本小册子,杨虎城听说此事后,下令给十七路军开始反侦察,并和张学良共同制定对抗蒋介石的策略。

同时,两广事件爆发后,杨虎城与一些地方实力派共同拟定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六项政治主张,当时杨虎城找张学良商量,双方还约定共同出兵掩护,但因为蒋介石很快镇压了两广事变,这件事情最终没能成。

二、「艳晚」事件

1936年8月下旬,在东北军工作的中共党员宋黎被蒋介石特务抓捕,关键时刻,是十七路军的巡逻队出面,将宋黎扣押下来,并强行送到了张学良处,而张学良对此事采取强硬姿态,命人查抄了国民党陕西省党部,准备同蒋介石决裂。

尽管张学良与杨虎城当时交流并不深,但至少从这两件事上看,双方达成了政治上的合作关系。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那时的张、杨二人还没到完全信任的程度。

张学良与杨虎城虽然有共同抗日的愿望,但在对蒋介石的态度上有分歧,张学良主张劝说蒋介石,杨虎城则认为劝说的效果不大,对劝说一事并不热心。

张学良努力劝说了几次后,发现效果并不大,心里越来越急躁,从内心的想法上,他也越来越偏向于杨虎城,只是内心始终有所犹豫。需要指出的是,在西安事变之前,张学良还曾多次劝说蒋介石,从10月22日到12月12日,特别是从12月开始一直到西安事变爆发那天,张学良数次谒见蒋介石,但每次都被骂。

12月9日,北平举行了大规模的学生示威游行,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引起了全国的响应,然而学生的爱国行为,遭到了反动军警的镇压,死伤数人,就在当天晚上,张学良再次劝说蒋介石,又被责骂了一顿。

在内心极度绝望的情况下,张学良终于下定决心拘押蒋介石。

不过遗憾的是,西安事变后,因张学良坚持送蒋介石回南京,结果遭到了扣押。

尽管张学良本人坚持称:

「只要全国一致抗日救亡,我个人生死安危,无足计较。」

可实际上,张学良的离开造成了东北军的分裂,致使东北军、十七路军、红军苦心撑持的「三位一体」的局面告破,事后中央军开进陕西,杨虎城做出了巨大的让步,放弃了十七路军的指挥权,奉命出洋考察。

杨虎城那时已经意识到蒋介石绝不可靠,因此叮嘱部下:

「被蒋压迫太甚,就断然倒向共产党。」

东北军、十七路军除了部分部队起义,参加解放军外,多数都被蒋介石分化瓦解。

从历史上来看,张、杨两人的交情其实只有一年,自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扣押,杨虎城出洋考察,两人基本上没再见过面。

一直到1982年,两家的后人才见面。

时隔多年,杨家的后人也一直想听一听,张学良对西安事变的看法。

1999年6月,杨瀚带着女儿杨好好飞赴夏威夷,在教堂门口见到了已经99岁的张学良。

本来按照杨瀚的想法,张学良见到他的面以后,心情一定会很激动,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张学良的反应很平淡,只是握了握手,说了一句:

「你好,你好。」

双方就此打住。

杨瀚很是诧异,时隔多年后他在文章中这样写道:

「这样的反应让远道而来的我有点始料不及,为何这个与祖父一起敢「把天戳个窟窿」的世纪老人见到我时,如此平静?」

2000年,杨瀚再度飞赴夏威夷与张学良见面,然而让杨瀚吃惊的是,张学良自始至终没有谈话的意思,杨瀚也没有主动问。

两次见面,张学良的反应始终很冷淡,这让杨瀚始料未及,他开始分析其中的缘故。

在过去很长时间中,人们一提到西安事变,首先想到的是张学良,毕竟他的实力最强,地位也最高,其次才是杨虎城。

杨瀚经过十年研究,写了【杨虎城大传】一书,在研究杨虎城将军一生以及西安事变一事上,他毫无疑问是个专家,综合了各方面记载后,杨瀚发现了一个事实,即西安事变本质上是由祖父主张发动的。

1956年12月,张学良奉蒋介石命令,撰写了【西安事变反省录】中,曾说过一句话:

「平心而论,西安之变,杨虎城乃受良之牵累,彼不过陪衬而已。」

张学良一开始认为,西安事变是由自己主导的,杨虎城是受他牵连,不过在这份记录中,张学良也坦言,发动西安事变,受杨虎城的影响比较大。

这种情况一直到了90年代初,张学良恢复自由以后,情况有了变化。

张学良晚年时,曾接受过张丙之姐妹的采访,谈到了西安事变以及杨虎城,张学良坦言:

「西安事变就是杨虎城,可以说他才是主角,不过名义上是我。」

明明从地位以及实力上来看,张学良无疑更高一些,他为什么会这样说,后来也做了解释:

「东北军虽然人多一些,但没有地盘,(地盘)都在杨虎城那。杨虎城比我叫得动,他是本地人呐,中国人地域情节很重。」

尽管在西安事变之前,张学良、杨虎城都没有同中共方面进行联系,但在事情发生后,举国汹汹的前提下,张学良与杨虎城都不约而同的寻求中共方面的帮助,更为关键的是,张学良认为,在同中共的关系上,杨虎城要比他亲密的多。

「杨虎城手底下一定比我手底下厉害,不但是文人,还有新城的一个师,差不多都是共产党。他自己实实在在,他的太太是共产党,我判断他的太太是带着任务来的……杨虎城要紧的是王炳南,他名义上是杨的秘书,杨虎城很听他话。」

「周恩来这人好厉害,他们都被控制住了,连我的部下,杨虎城的人都听他的……」

从史料记载来看,杨虎城与中共之间的联系,确实要比张学良更早。

1925年5月,驻扎陕北的杨虎城就同榆林中学的中共党员杜斌丞结识,并通过杜斌丞认识了中共党员魏野畴,杨虎城聘任魏野畴到他举办的三民军官学校和所属部队任职。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部队中大肆清党,但杨虎城拒绝在所部中实行清党,当时他对南京派来的反共大同盟的系统的韩镇声说:

「你我都是南汉宸的朋友,而你和他的关系比我还早,尽管政治道义不同,但首先要照顾朋友间的道义。」

应该说,杨虎城从内心思想上来说,是同情中共,赞同中共主张的。

可对蒋介石,杨虎城一开始就是不信任。

杨虎城是陕军出身,同蒋介石、阎锡山、冯玉祥的关系都很淡漠,到1927年初,才受冯玉祥之邀,就任国民军联军第10路军司令,不久后又改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10军军长。

在民国年间各路军阀大战,杨虎城始终是独树一帜。

1929年,担任蒋介石讨逆军第五路军总指挥的唐生智通电讨蒋,在讨蒋的名单上擅自加上了杨虎城的名义,但杨虎城既没有表示确认,也没有表示否认,只是派人去和蒋介石解释,但对唐生智擅自将自己名字加在名单上一事,杨虎城却非常不满:

「唐孟潇太看不起人了!我革命的时候,你还是北洋军阀的小喽啰。对蒋介石造反没有什么不可以,但至少你应当事前和我商量商量,你这样搞太看不起人了!我跟蒋是杂牌,跟你唐孟潇也是杂牌,你们双方都是军阀,没有什么优劣之分。」

1930年中原大战后,蒋介石击败了冯玉祥、阎锡山联军,特意拉拢了杨虎城,出任陕西省政府主席。

应该说,蒋介石与杨虎城之间并无很深厚的交情,双方之间的合作也都是出于政治目的考虑,杨虎城对形势认识也很清楚,只要不是在危及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以服从合作为主。

不过,到了九一八事变以后,因蒋介石主张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引起了杨虎城不满,他曾数次请缨抗日,皆不被允准,相比于张学良,杨虎城对蒋介石认识更加透彻。

杨虎城在陕西期间,积极推动同中国共产党合作,还与在川北的红四方面军达成互不侵犯默契。在杨虎城看来:

「和蒋斗争,首先必须在政治上有自己的做法。蒋在政治上弱点很多,我们必须抓住这一点,方可站住脚。如果需要取得外力的合作,只有中国共产党。对其他的地方军事反蒋力量不能有过高的期望。」

这一思想一直维持到张学良到了陕西以后。

从张学良角度来看,他同蒋介石之间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因此在扣押蒋介石一事上,始终难以下定决心,而杨虎城在这件事上,无疑起到推动作用。

从西安事变本质上来讲,张学良并没有后悔做过这件事,他晚年对自己的评价是:

「我们张家父子,若不是为了爱国,会有这种下场吗?」

无论是后来接受采访,或者是口述历史,张学良始终对发动西安事变一事引以为荣。

1991年,张学良在美国接受采访,曾被记者问:

「假如时光能倒流,您还会做这件事吗?」

张学良毫不犹豫的回答:

「我还一样那么做。我是军人, 需要负责任, 我做的事, 我负责, 没什么后悔的。假使事是如此, 我还是那么做, 别说软禁50年, 枪毙了, 我都不在乎。」

只不过,张学良对杨虎城被害,一直有着愧疚的情绪。

杨虎城为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可以说是做出了巨大牺牲,被迫放弃了十七路军指挥权,后来回国后又被蒋介石关押,相比于张学良受到优待,杨虎城的境况就要糟糕很多,以至于最终遇害身亡。

显然,蒋介石之所以下定决心杀杨虎城,多少也有些报当年在西安被扣押那件事的意思,毛人凤后来同沈醉谈到这件事时,也坦言称:

「老头子(蒋介石)对于这件事干得如此干净利落,很感满意。」

图|杨瀚

不过,考虑到这件事影响颇大,蒋介石也不敢担这个罪名,最初败退台湾以后,蒋介石对外宣称是杨虎城在路上被土匪害了,后来大陆方面找到了杨虎城一家与秘书一家人的遗骸后,又改了对外的说法,称是手下人瞒着下手的。

可杨瀚对这种说法是嗤之以鼻,杨虎城在被蒋介石关押以后,对他的生活情况是格外关注,甚至是感冒发烧了,发烧到了几度,都会有详细的汇报,很难想象,一个受蒋介石如此关注的人,他的手下会瞒着他本人擅自下这个手。

更为关键的是,杨瀚考证祖父被害的那天,即1949年9月6日,重庆的局势还很稳定,解放军也尚未进入四川,而蒋介石宣称的混乱情况以及大撤退根本就不存在。

2005年5月,杨瀚给时任台湾国民党主席的连战写信,要求为祖父平反:

「一个忠党爱国的老党员,国家的二级上将,没有罪名,没有审判,就这样被秘密处决,殃及子女部属,岂有天理?岂能为党纪国法所容?……您应为杨虎城同志平反昭雪。」

可信函发出去以后,很长时间都没有回应。

马英九当选为台湾国民党主席后,得知了杨瀚写信一事,并予以回应称:

一、杨虎城到欧洲访问,为什么突然回国?馆藏档案中有没有明确记载?二、1949年,蒋介石是否曾下令杀害杨虎城?

马英九提出的这两个问题,是依据台湾方面历史档案馆中收藏的档案发出的疑问。

尽管杨瀚又一次写信希望能为祖父平反,但在后来漫长岁月中,并未再得到回应。

至于张学良晚年见到他以后不愿意提杨虎城以及西安事变一事,杨瀚也有自己的认识:

「当时,我面前的张学良,确实是老了。我感觉他觉得祖父的事情有点不堪回首,所以不愿意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