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辽朝与宋朝,哪个才是正统?三个朝代都没有争论清楚,依旧存疑

2024-01-13历史

前言

什么是正统?这一问题似乎容易回答,实则历来争论不断。在中华文明漫长的历程中,关于正统权力的来源和归属,不断有新的见解涌现,古往今来见仁见智,无法寻觅一个固定的答案。 自古以来,中原王朝就奉「天命」为正统合法性的重要依据。

历史上传下来的神传故事中,始终强调治世良君是得到上天嘉奖的。他们德配天地,仁摄四海,所以代表正统。 而那些颠覆王朝更替天命的强者,则往往被视为篡逆之徒。然而历史的车轮并不会因为这些责难而停滞——王朝更替本就是历史的常态。

今天的正统者,终将是明天的强盗;而那些被指为强盗的异族征服者,也同样会在时间的长河中转变为新的正统。 六朝为鉴,无数争论在历史中上演。我们看到,正统性从来就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它是变动的、相对的,充满了复杂性与灰色地带。

那么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什么才算是正统?来自草原的北方民族政权,难道就不配获得正统的认同?那些被历史冷落的王朝,又是如何通过文化同化的路径确立自身合法性的?种种疑问在历史中弥漫开来......

万变不离其宗,正统观念源远流长

中国历史悠久,正统观念也由来已久。从先秦到今日,对「正统」的认知一直在变幻。这其中蕴含着复杂的历史脉络和哲理追求。在先秦时期,正统信仰的雏形初步形成。当时的中原诸侯认为只有始祖后羿和后裔姬姓诸侯国才是正统,他们共同拥戴周天子作为天命代表。

主张天人感应的周礼体系确立后,中原各国更加强调起血统正统性。这种「德匹于天,命斯于人」的正统观念为后世奠定了基础。 到了秦汉时期,中原王权进一步加强。秦始皇通过武力征伐取得天下,但其正统地位并不稳固。所以秦二世时诸侯倒秦的口号就是「秦无德而失天命」。反观西汉,通过吕太后的软禁和恢复分封制暂时缓解了正统危机。

此后两汉鼎足而立达四百年之久,奠定了汉族正统王朝的地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外敌入侵频繁,中原地区长期动荡分裂。这个时期的正统观念比较混乱,各族政权你争我夺,互不相让。南北朝对立的格局一直持续到隋朝的武力统一。隋炀帝在位时期横征暴敛,终于导致这个短命王朝的覆灭。 唐朝建立后,李唐君主任用贤能,实行仁政。

盛唐时期的文化成就和对外开放政策巩固了唐朝正统地位,被后人誉为盛世。 然而好景不长,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势日衰。此后五代十国长达半个世纪的分裂局面让正统信仰陷入混乱。直到宋朝才最终结束乱世,中原王朝的正统地位得到重建。

在这漫长的历史变迁中,我们看到正统信仰始终延续,但其内涵和外延却时时在变化。尽管正统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但它对古代帝王的合法性意义重大。能否与天地同德,继承先王正统,这关乎一个王朝的生死存亡。

正统之争始于宋辽,结出金元明清果

自古以来,北方草原各族与中原地区频繁交往,互有征讨与通商。渐渐地,一些北方民族也开始向往中原的高度文明,产生了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他们虽然祖籍不同,血统迥异,但也希望融入中原社会,追求正统认可的地位。 其中影响深远的首推辽朝。辽朝是由契丹人建立的北方大一统政权。创始人耶律阿保机形象机智,极富政治手腕。

他意识到想要长期统治中原汉人必须承认正统地位,遂采取一系列汉化措施以获取正统性。 辽朝大力推行「招抚两种」,对汉人文臣武将都加以重用。同时设置科举取士,启用大量汉族士人,辽朝的汉化政策极为成功。此外,耶律阿保机还化名立嗣,改契丹姓氏为汉人名字,创立了「刘萧」皇族以求名正言顺。

最后,阿保机更换国号为「大辽」,以示对中原王朝的尊崇和正统的继承。这一系列举措无疑增强了辽朝的正统性。 在此基础上,宋辽之间实现了南北双寇的格局。两国使节频繁往来,经济文化互通有无。宋辽双方对彼此地位都予以确认,宋为「南朝」,辽为「北朝」并立。这种相互承认的开明做法极为少见。

尽管名义上宋朝代表中原正统,但辽朝取得的正统地位也为南朝宋所认可。这一历史时期可以说是南北极为和谐的局面。 然而这种历史格局随着金国的崛起而逐渐瓦解。建立者完颜阿骨打极具军事才能,他一举灭了辽朝。可就是这位优秀的统帅在建国之初也毫不讳言辽朝的正统地位,他坦言金朝是辽的私室子孙。

完颜阿骨打没有兴趣去争辩繁琐的正统问题,所以金朝初期对正统性的关注度并不高。 然而随着金朝的渐渐强大和同化中原汉文化的程度加深,情况发生了逆转。金章宗完颜亮是一个汉化极深的君主,他已可以流利使用汉语文言文书写文章。以他为代表的金国汉族士人开始关注起正统性问题,并对此产生分歧。

金国内部一派主张金承续辽统,辽为正朔;另一派则认为宋朝方为中原正统传承者。章宗在权衡之下做出判断,他认定「辽据一偏,宋有中原,正统应在宋」。这标志着金朝正式否定辽朝正统性,转而倾向于对南宋正统地位的部分认可,以争取自身的正统名分。 这一转变也使得金宋间原本较为缓和的关系急转直下,最终导致靖康之变的惨痛历史。

蒙古帝国取代金朝统治中原后,形成了新的局面。元朝在开国之初对辽金宋三朝的合法正统地位还存在较大争议。当然,由于这一时期正统性问题涉及蒙元自身血统归属的合法性,所以其复杂性也可想而知。经历种种危机和变故后,到了元末,此一历史难题仍悬而未决。直到脱脱这位谋士的出现,才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特的解决方案。

他打破陈规,提出「三国各自正统」的概念,即辽金宋三朝在各自朝代内都代表正统。这一开明的做法使元人对此难题的极端敏感性得以有效缓解。随后,脱脱主持修正并成书了辽、金和宋三史,为奠定三朝史学奠定基础,可谓功在史馆。 然而,脱脱的这一开明做法并未在明朝得到沿袭。

明初理学之盛极力弘扬华夷之辨与血统论正统的理念。明人一心要将宋朝立为正统的代表,所以否定脱脱的做法,转而大力倡导宋学。这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就是杨士奇和王洙。杨举经表示必须重修宋史以彰显正统。王洙甚至直接否定辽金的合法性,他在修撰的【宋史质】中将辽金称为「夷服」,一个字就否定其正统地位。

他们编修的宋史在当时产生巨大影响,被后人誉为体例精妙。然而过于强调血统正统性的这些做法却陷入新的矛盾之中。因为明初的皇帝多是出身庶流的武人,哪里谈得上什么正统王室。正如有论者指出,明人立论的漏洞太大,理据难以自圆其说。

清朝建立后,这一矛盾进一步激化。作为少数民族身份的满清统治者,他们与金元辽时期的情况极为相似。如果按明人的立场不承认辽金为正统,那么满清的正统性就会变得站不住脚。于是,乾隆年间主编【四库全书】的纪晓岚提出新的正统观点。

他主张「六朝正统并立」,即奉辽金宋元明清六朝均为正统。这一主张在学理上填补了明清正统之争的漏洞,解决了清朝正统性的燃眉之急。自此,关于正统性的激烈论战沉寂下来,历时千年之久的争议才得以暂时告一段落。

血浓于水,夷夏一家亲

纵观古代正统之争的种种反复无常,我们会发现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不管是宋朝抑或辽金,不管是明清抑或元代,这些朝代的统治者血脉并不相同,然而他们却都属于中华民族这一整体。正如文章开头所言,正统本就是个难题。

在我们用血统论正统之前,或许应审视历史的连贯性和民族的团结性。 历史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它留给我们的启示却是明确的。在正统认同问题上,我们不应执迷一个「标准配置」,而应抱定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正如清人所言,「不分族裔,一视同仁地承认辽金宋元明各为正统」。这种开明的历史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无论你我来历如何,我们依旧是骨肉同胞。唐宋明清,匈奴蒙古满族,他们都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河流之中。 「正统」是个相对的概念,我们不应为一时的名分争执而割裂开民族的血脉和文化认同。 这才是真正的正统。

结语

古往今来,六朝融会贯通,文明由一而二,由二而三,其精华融汇注入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我们当以开放胸怀和包容的视野,来审视辉煌的文明交融史。唯有如此,才可能获得历史真知,启迪现实思考。 没有永恒的正统,也没有彻底的野蛮。我族群中人的历史归宿,本就是一个不断调适变化,不断包容消化的过程。 这才是正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