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94年张学良唯一活着的儿子回国,飞机上请人照顾:64岁不会汉语

2023-12-19历史

1994年5月的那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张闾琳携家眷踏上了回国的航程。飞机上,他与一位热心乘客用英语畅谈,两人欢声笑语,相谈甚欢。

临别时,张闾琳恳请这位热心乘客在下飞机后多加关照,因为他不懂得的汉语。

听到此话,邻座的乘客们纷纷好奇地望向这位年过六旬的中国老人,心中疑惑:为何这位中国老人不会说汉语呢?

在1930年11月的天津协和医院,年轻的赵四小姐为张学良诞下了他们唯一的儿子张闾琳。这一年,赵四小姐年仅18岁,她充满爱意地望着儿子粉嫩的脸庞,内心洋溢着无尽的喜悦。

然而,在生下儿子之后,赵四小姐一度陷入了忧虑。她深知自己的身份是秘书和侍女,没有名分,而孩子更是无名无分。在这个时候,幸亏有大度的于凤至夫人接纳了赵四小姐母子,让他们得以在张府居住。

张闾琳在母亲和父亲的陪伴下度过了幸福的童年时光,生活富足且安逸。然而,这份宁静很快就被战火的硝烟所打破。

在"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开始了对张学良的漫长软禁。张学良被软禁之后,赵一荻决定陪伴他度过艰难的日子。经过苦苦挣扎,她决定将与张学良的唯一儿子张闾琳托付给美国友人伊雅格和埃娜夫妇。

1946年,张学良秘密被送往台湾高雄,并一直被软禁在一座废弃炮台里与赵一荻同居。

1954年,宋美龄派遣一位英语启蒙教师董显光来教授张学良英语,实际上是为了了解张学良的思想变化。

然而,宋美龄没有想到的是,经过长时间的相处,董显光夫妇与张学良、赵一荻从最初的戒备到无话不谈,最终成为了好友。

1955年,董显光被迫离开,前往美国任职。他们询问张学良和赵一荻是否有什么要求,赵一荻犹豫了很久,最终向他们提出一个请求,希望董显光能帮助她找到失散已久的儿子。

董夫人同情赵一荻,答应尽力帮助她找到张闾琳。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赵一荻只有1940年与伊雅格夫妇通信的地址,寻找他们的希望已经变得很渺茫。

董夫人在离开时向赵一荻承诺,只要张闾琳还活着,无论他现在住在哪个州,他们一定能够找到他。

董显光来到美国后前往赵一荻给的住址,但发现住房早已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高尔夫球场。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片地区在1952年曾发生一场大火,造成九人死亡。

董显光匆忙前往旧金山市政府查找名单,幸运的是伊雅格一家的名字没有出现在名单上。

然而,在茫茫人海中,伊雅格一家又搬到了哪里呢?超过十年的时间过去了,他们在哪里寻找这家人呢?

董显光向美国联邦调查局求助后得知,伊雅格一家在1952年大火后搬家了,最终在洛杉矶定居。

经过多次辗转,董显光终于见到了张闾琳。

此时的张闾琳已经成年,这是自从来到美国后第一次听到亲生父母的消息,然而他已经不会说中文了。

到了1956年,张学良和赵一荻终于如愿与自己的儿子见面了。

亲人见面,感触万分!

到了1959年,国民政府解除了对张学良的监禁限制,但依旧对其行动进行限制。次年夏天,赵一荻独自前往美国探亲。

此时,张闾琳已经结婚,妻子是他在加州大学认识的华人少女陈淑贞,她是粤系军阀陈济棠的侄女。

张闾琳和陈淑贞共同育有两个孩子。1962年,张闾琳的长子,也就是张学良将军的长孙张居信出生。

两个孩子的名字都是祖父张学良给取的,合在一起就是「信仰」的意思。

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而张学良终于等到了他一直渴望的自由。

1990年,蒋家人退出政治舞台,张学良软禁解除。

在长达五十多年的软禁后,现年古稀之年的张学良终于获得了自由。

然而,自由是相对的,虽然名义上他恢复了自由,但实际上他仍然受到束缚。

于是,回到故乡成为张学良的梦想。正如余光中在【乡愁】中所描述的,「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边,大陆在那边。」

在被蒋介石软禁了几十年后,张学良对故乡早已怀有极强烈的归属感。

因为当时国民政府种种阻挠,再加上身体原因,张学良始终未能回到他的故乡东北。这成为他一生中的一大遗憾。

张学良不想继续居住在台湾,于是带着全家人移民到美国夏威夷定居。在那里,他常常怀念祖国,将回到大陆的希望寄托在他的儿子张闾琳身上。

张闾琳在10岁时离开了祖国,对过去已经没有太多记忆,但在父亲的讲述中,他仍然对那片黑土地充满向往和感情。

然而,即使是他,作为张学良唯一的儿子,也不能自由选择回祖国。他的行动一直受到众多人的暗中关注。

直到1994年,北京航天局向他发出邀请,希望他能参与北京的一次航空展览。这终于给了他一个名正言顺的机会。

得知消息后,张闾琳立刻与父亲分享了这份喜悦。张学良也非常高兴,多次向儿子确认这个消息的真实性。

张闾琳决定回国,还与一个机缘有关。张闾琳在航天领域有所成就,一次与姐姐张闾瑛家交流时,偶然遇到一位我国航天专家。

两人在专业领域进行了深入交流,得知张闾琳的特殊身份后,那位专家提出可以回国看看的建议。

两个机缘结合,张闾琳于1994年决定回国一探。为了尊重他们的选择,只按照会见专家的身份接待。

之前,张闾琳在美国看过许多录像,也听过很多人描述祖国的样貌,但亲眼目睹时,他还是感到些许惊叹。

张闾琳虽然在美国成长,汉语已无法自如表达,但他的妻子陈淑贞汉语水平颇高,为他充当了翻译。两人先是参观了北京航天和卫星发展的相关场馆,张闾琳对此评价极高。随后,他们在北京游览了众多名胜,并乘火车返回家乡。

他们参观了九一八事变纪念馆,并回到了原来的大帅府。张闾琳还主动提出参观东北大学,张学良曾担任过该校的校长,为学校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闾琳用相机记录下了父亲可能熟悉的各种景观,并与亲人合影留念。他希望用这些照片让父亲的记忆得以定格。

不出所料,张学良在看到这些照片后,感动得久久不能放下,泪水纵横。

在外漂泊的游子始终牵挂着故乡和亲人,这是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深厚情感,也是一个人最后的情感归属。

张学良虽然遗憾自己未能回到故乡,但他在遗憾中品尝到了一丝欣慰,因为他的儿子和孙子始终铭记和传承着他们共同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