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40万国军去扫荡缅北,胡宗南与宋希濂的疯狂计划,为何没有成功?

2024-07-26历史

1949 年 8 月,国民党尽显全面溃败之态。

解放军跨越长江,解放南京后,似秋风涤荡落叶般向南追进。程潜、陈明仁于长沙宣告起义,未几,董其武在绥远举义,陶峙岳在新疆起义。

国民党所掌控的区域仅余两广、西南、西北的部分地方,虽宣称尚有100万兵力。然而,这些兵力中的多数是遭歼灭后重新组建的,其中多为新征入伍者,毫无实战经验。老部队亦残缺不整,士气极度消沉。

国民党内部矛盾诸多。蒋介石已然下野,以国民党总裁之身份居于幕后,掌控着黄埔系军队。李宗仁虽代行总统之职,却仅可调动桂系军队。蒋介石企图据守西南,然而桂系军队不愿前往西南听从蒋介石指挥,即便在两广地区,白崇禧与余汉谋亦是各自作战。

在西南区域,云南的卢汉以及四川的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等已和解放军达成联系,只待恰当契机发动起义。西北的「三马」仅考虑自身利益,并不听从中央军的调遣。

蒋氏实际可调用的主力,仅余在川北秦岭、大巴山一带驻守的胡宗南集团,其兵力三十余万人,以及在川东宜昌、沙市一线驻防的宋希濂集团,其兵力十四余万人。

一旦解放军欲进川,宋希濂则会最先受到冲击。宋希濂全然缺乏与解放军抗衡的底气,然而又不愿束手就擒,整日竭力思索脱身之法。

【密商最后出路】

宋希濂将其司令部迁至恩施,且搭乘飞机赶赴汉中,与胡宗南共商应对之策。此二人系黄埔一期同窗,宋希濂曾于第 34 集团军任胡宗南的副职,彼此关系甚笃。

晚饭后,约 8 时许,宋希濂与胡宗南展开单独密谈,历经 6 个多小时,直至深夜 2 时。此次谈话内容广泛,重点涵盖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问题:短期内是否会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

彼时,国民党军将领大多认定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此观点尤以蒋介石为甚,每当前线部队遭受挫败,蒋介石常以此言论安抚将领。鉴于国民党军接连失利,他们将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且美国出兵援助,视作仅存的一线生机。尽管此种可能性微乎其微,国民党军将领们却依旧寄予厚望。

然而,宋希濂与胡宗南达成共识——短期内不会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缘由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破坏极为严重,欧洲民众普遍渴求和平。美国若要调集数百万部队与苏联交战,缺乏充分依据,且此举亦会遭到本国民众的反对。

第二个问题:国民政府军是否能够守护住西南、华南以及台湾等区域?

宋希濂与胡宗南觉得,解放军正规军达四百多万之众,若连同地方部队,恐有千万之数。而国军仅余百万人左右,且分布零散,全然难以集中以抗衡解放军。

两广地区地势不利,无法长期抗衡解放军,华南与西南终将失守。然而,因解放军尚未建成海军,渡海作战存在困难,台湾及东南沿海区域起码可坚守三至五年。

第三个问题:倘若解放军朝西南发起进攻,国军可否展开决战?若无法展开,那应如何应对?

此乃二人着重探讨的事项,他们看法高度契合,认为无法同解放军展开决战。诚如前文所述,多数部队全然未具战斗力,亦毫无战斗意愿。西南区域缺乏可供运输的铁路,致使部队难以迅速集结。此外,地方部队心存异念,不会协同中央军作战。

若无法进行决战,那该如何寻得出路?胡宗南与宋希濂皆为蒋介石的坚定拥护者,断不会起义归附。四川物产丰饶,人力充足,素有得巴蜀则得天下之论,然而身处热武器时期,解放军兵力庞大,倘若被围困,亦难以长久支撑。

宋希濂对云南颇为看重。他曾任第 11 集团司令,戍守昆明,还参与了滇西对日军的大规模反攻,对滇缅边区状况极为熟稔。云南物产虽不及四川丰富,然地势险要,诸多山脉与河流可作屏障,具备进可攻、退可守之优势。并且毗邻外国,利于物资接收。

【宋希濂的自救计划】

宋希濂向胡宗南呈献一颇具胆识的方案,即二人的主力部队应渐次朝云南撤离:

首先需掌控西康与川南,以确保退往云南的路径顺畅无阻。

第二步,在解放军着手向西南推进之际,即刻把主力部队调往滇西的保山、腾冲、芒市区域。

宋希濂目光独具,未计划夺取较为富庶的昆明,而是径直挺进滇西与滇南。如此可最大程度规避与解放军的胶着,保存主力部队。

滇西地区紧邻边境线,具备进可攻、退可守之优势。此地有怒江与澜沧江这两道天险,并有高黎贡山作为阻隔。其地形零碎,高山众多,交通不畅。解放军大规模部队难以在此集结进行清剿,而小规模部队亦难以对其实施有效打击。

倘若滇西亦无法坚守,宋希濂给出了更为激进之举措,即退至缅甸,占据克钦邦的密支那至八莫一带以及掸邦的腊戍。

此计更为凌厉,当年远征军于缅北地区征战,和当地民众颇为熟悉。远征军时期所建的从印度至云南的史迪威公路,可充作补给线路。

腊戍为缅北规模较大的华人聚居之地,亦是少数产粮区域,其位置远离边境,适宜作为后方指挥中心,且能从此地补充兵员与物资。倘若解放军越境围剿,恐会适得其反,因这或许会引发外交事端,给美国提供干预的由头。

诚然,缅甸政府势必会回绝国军入境,然而其却无拦截之力。缅甸曾长期受英国殖民统治,为压制缅军的反抗力量,英国大量征募少数民族兵员。再者,为防止对自身统治造成影响,英国人定然不会使这些部队过于强盛。缅甸军队的整体战斗力颇为低下。

1948 年缅甸方才实现独立,其陆军扩编至 16 个营,然人数仅 12000 余。然次年该国便爆发内战,缅共与克伦族武装联手,曾一度使缅甸政府军仅余仰光地区可据守。缅北区域不见缅甸政府军身影,即便仅 1 万人进入,亦能轻易掌控。

胡宗南闻此计划,欣喜至极,自座位跃然而起,拍着宋希濂之肩道:「宋兄,此计甚妙!甚妙!」彼时颇为烦闷的胡宗南,罕有地于日记中以「水乳交融,情意相投」来表述与宋希濂的密谈情形。

为确保计划得以顺遂施行,会后胡宗南遣一军进驻川南的乐山、峨眉、新津等县,随时预备挺进西康。宋希濂则调部分兵力占据泸州,以扼守未来主力撤往滇西的通路。

同时,他们认为刘文辉向来对中央军不予配合,着实不可信赖,需即刻将其处置。为应对日后或与缅军产生的冲突,撤退时应着重留存战车、山炮等重型武器。

倘若宋希濂的计划得以顺利施行,解放军将会面临诸多困扰,边境区域或许会陷入长达数十年的动荡之中,这对国家的发展极为不利。诚然,主力放弃众多大城市,径直退至边境地区,全然是一种流寇观念的体现,也表明当时的国军已步入绝境。

众人皆知,胡宗南与宋希濂皆未得以逃往缅甸,此中缘由何在呢?

【计划被老蒋拒绝】

8月下旬,蒋介石自广州飞往重庆,召集西南地区诸负责人举行会议。胡宗南与宋希濂一同面见蒋介石,阐述其计划,然而蒋介石决然予以否决。

自抗战至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的战术理念始终如一,其近乎认定每座城市皆具重要性,皆责令将领拼死坚守,可实际结果却是几乎每座城市皆未能守住。胡宗南与宋希濂欲径直舍弃四川,这显然与他长久以来的理念相矛盾。

老蒋觉得,于大陆需留存一处据点,方可有日后反攻之机。两广因地形及兵力之故,定然难以守住,故而必须保有西南区域。再者,若全然舍弃大陆,便意味着全然落败,国民政府于国际间之地位将全然丧失,对争取援助颇为不利。此外,西南地区地势险要,特别是四川,其物力与人力颇为充裕,适宜作为建设之基地。

欲守四川实乃单方意愿,能否守住,需衡量双方力量。支撑蒋介石认为可守住四川的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老蒋对长期掌控西南的张群颇为信任。张群与老蒋乃结拜兄弟,二人于日本时期便已相识,关系甚为紧密。西南诸多将领提议老蒋尽早处置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等人,然而张群却觉得川军将领虽有违令之嫌,但立场尚属坚定。

老蒋因听从其建议,故而未有所行动。彼时,云南的卢汉经众人劝诫前往重庆参加会议,李宗仁遂遣时任行政院长的阎锡山赶赴重庆,力劝老蒋务必处置卢汉。但张群曾许诺保障卢汉之安全,卢汉因此才赴重庆,故而老蒋不愿不顾情面采取行动。

然此些人早已同解放军有所关联,诸多军事机密遭其泄露。至后期,竟直接遣便衣部队于四处侵扰,致使交通线受损。国军兵力本就匮乏,且需分兵至各地以维秩序,加之运输效率骤降,其结局便是加速败亡。尤为甚者,彼等起义后,倒戈相向,致国军毫无应对之策。

第二,蒋介石认定相持数月后第三次世界大战将会开启。在后期,蒋介石近乎对每个人都以此言论进行安抚。他为何这般笃定三次大战必定爆发?或许是美国的某些政治人物给予了一定承诺。

宋希濂忆及,11月中旬,美国共和党参议员诺兰抵达重庆与蒋介石会面,其宣称期望国民党军队在大陆持续作战六个月,其后美国会出兵予以援助。彼时若苏联出兵,第三次世界大战便会触发,美国具备决心与实力应对此役。

诺兰何以认为6个月后美国将介入,我们无从知晓。而老蒋确为共和党之坚定拥护者,在1948年美国大选时,其曾力挺共和党候选人,大肆予以支持。未料最终民主党之杜鲁门胜出,自此对老蒋加以针对。

于形势极度不利之时,纵然诺兰仅为一名参议员,但其言论却使老蒋仿若觅得救命良方,愈发笃定了坚守四川的决意。

那么胡宗南与宋希濂的两大主力最终结局怎样呢?

【胡宋两大集团灭亡】

解放军向西南进军所采用的战术为「大迂回、大包围」,旨在防止国军残余部队逃往境外。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于川北营造出进攻秦岭的态势,以牵制胡宗南集团。

古往今来,大军进川多取道川北,自川东沿长江逆行而上则更为艰难。解放军的一系列佯攻行动迷惑了国民党军高层,指令驻守在秦岭、大巴山一带的胡宗南集团,需待封冻之时方可将主力撤离。但当年秦岭的封冻时间偏晚,致使胡宗南集团入川的时间大幅延后。

刘伯承所率之第二野战军,悄然经湘西进发,接连解放贵州,继而西进毕节、泸州、宜宾、乐山等处,阻断了国民党军队撤往西昌、滇西之路径。另有一路直逼川东,迅即将宋希濂集团击垮。

老蒋原以为宋希濂可坚守逾两个月,怎料仅十余日便失了川东门户,致使重庆撤离规划全盘紊乱,影响全局。

彼时,胡宗南集团正朝成都撤离,蒋介石强制胡宗南把行至半途的第一军调往重庆,以作掩护撤退之用。此乃胡宗南最为精锐之部队,而当时重庆周边已无强劲战力,若遣第一军迎战,极有可能导致其全军覆灭。

胡宗南满怀悲愤地向蒋介石回电:「将此等精锐且具效用之部队,毫无规划地分散、割裂,投入至无意义且具毁灭性之途,这般用兵实乃战略之大忌。」但他不敢违命,除指令第一军迅速赶赴重庆外,又电令军长陈鞠旅「作为勤王之师,应义不容辞」。

宋希濂一路溃败至川南,几近放弃抵御。川东如此迅速地失守,若回重庆,定然会遭老蒋惩处,而他又不肯起义,逃往滇缅边境遂成唯一之选。宋希濂召集其信赖的两位军长商议,决意独自施行撤往滇缅边境的方案。

他们决议各自率领一个纵队,首步撤往西昌,次步撤至滇缅边境的腾冲区域。行进途中避开大型城镇,以降低暴露风险。并且完全切断与重庆方面的联络,电台仅在每天傍晚开启一次,向宋希濂呈报所在位置。自此,宋希濂集团全然摆脱了蒋介石的掌控。

宋希濂如意算盘虽精,然因解放军追击迅疾,其部甫一停歇,身后枪声旋即传来。部队疲于奔逃,时而整日行军,不得饮食与休憩,人员亦愈发减少。

宋希濂身心俱疲,于乐山金口河边休憩后,清晨 7 时起身用餐,而后命部队渡河。然仅渡一千余人时,便遭解放军猛击。已渡河的宋希濂携警卫排向东行进未及一里,即被解放军俘获,其撤往滇西之愿全然落空。

胡宗南自重庆撤离后,蒋介石妄图在成都与解放军展开决战,此乃一种狂热的赌徒心态,恰似从百万之资输至仅存一万,红眼之下索性全盘押注,若败则似临绝境。

经白崇禧等人力劝,老蒋方应允主力自成都撤离,奈何为时已晚,成都已被重重围困。川军将领纷纷起义,倒戈相向,致国军全然瓦解。

胡宗南集团的三个兵团中,李振的第18兵团于成都被围后选择起义,裴昌会的第7兵团在德阳举义,李文的第5兵团在逃往雅安的进程中被解放军剿灭。

最终仅数千残部撤至西昌,然而蒋介石依旧不许胡宗南撤离,命其坚守西昌以候「局势变化」。两月后,西昌获解放,胡宗南乘飞机逃往台湾。

【尾声】

审视过往,宋希濂撤往滇缅边境的规划着实颇具智慧。胡宋两大集团的兵力总计四五十万之众,即便仅有半数可抵达滇缅边境,待日后局势变迁,这批残部定会给新中国带来巨大威胁。

特别是宋希濂企图占据的密支那至八莫一带,其中相当一部分位于彼时中缅未划定边界的江心坡地区,此区域在清朝时被永久租予英国,中国完全能够借此契机收回江心坡租约,继而依法出兵清剿国民党残军,如此,缅北边境的现况或许会有所转变。

宋希濂身为统兵将领,仅从军事层面考量,此计划堪称绝佳。然而,作为政治首脑的老蒋,需斟酌之事更多,放弃四川于政治及外交而言,定然是沉重一击。其性格优柔,自是难以作出此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