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若他在,东北不会丢,张学良晚年回忆恩师郭松龄时的感慨

2024-04-08历史

在张学良晚年时期回忆往事的时候,曾经提到:如果有郭松龄在,「九一八事件」,不会爆发。

少帅张学良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而对他影响最大的有两个人,一个是他的父亲,乱世枭雄张作霖;另一个就是他的恩师郭松龄。

随着电视剧【少帅】的播出,人们才逐渐熟悉在张学良的身边还有一个叫郭松龄的人,他不但是张学良的老师,还是他的左膀右臂,更是被少帅视为手足兄弟的军中袍泽。

从历史上看,张学良的前半生失去了两个重要的帮手,一个是杨宇霆,另一个就是郭松龄。左膀右臂的丧失,也使得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爆发的时候,没能认清形势,更没有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终致国土沦丧。

那么这个郭松龄到底是个什么人物,有什么样的本事让张学良如此敬重?他又为何会起兵叛乱?张学良又是怎么失去他的呢?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郭松龄与张学良之间的一些往事,从中体味当时东北复杂的军政局面。

东北少帅张学良是民国时期最为引人注目的风云人物之一,他有显赫的家世,杰出的才华,以及数不清的风流韵事。是名副其实的民国第一公子,无出其右者。

对于自己的长子,张作霖自然寄予厚望,在他身上下了大功夫,请了不少老师来悉心教育。但是这位长公子似乎生性顽劣,不但不服管教,还给老张惹了不少麻烦,因此没少挨揍。

张作霖在外面雷厉风行,叱咤风云,一回到大帅府看见自己这个儿子,总是不禁挠头,嘴里不停地念叨早年间算命先生说的那句话:今生父子,前世冤家!

可哪家的父子不是这样呢?谁不觉得上辈子好像欠了子女多大的债似的,这辈子还得当牛做马来还!

等到张学良成年了,张作霖实在是管不住,但他一手打下的江山,张家的家业还是得让这个儿子来继承。所以,他把儿子送到了东北讲武堂去学习,让他进入军队锻炼锻炼。

这个讲武堂是张作霖创建的,招收的学生不仅有东北本地的平民子弟,也有奉系军政大员的子女。

张学良的身份非常特殊,并且在奉天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进入讲武堂也不可能保密。所以,讲武堂的校长、教官以及他的同学,对他都格外敬重。

但张学良似乎并不喜欢这种感觉,从小就是在被人敬重的环境中长大,让他早早的就感觉到身边这些人非常虚伪,倒不如总是打自己屁股的老爹实在。

但是真正开始学习之后,张学良遇到了一个特殊的教官,这个人就是郭松龄。

郭松龄和其他教官不一样,对学生的要求特别严格,并且对于张学良也没有特殊照顾。张学良平时松散惯了,怎么可能立即适应军校那么严苛的环境,但几乎没人敢管他。可遇上老郭,让张学良吃了不少苦头,挨罚挨骂甚至挨打一样没少。

讲武堂的校长和老师一看这还得了,连忙劝老郭,这可是少帅,千万不能得罪,小心老帅知道了,要你吃不了兜着走。

可老郭就是个驴脾气,既然当我的学生,就得按我说得来,完不成就得挨罚,天王老子来了也是这个规矩。

张学良当时虽然顽劣,但骨子也是个驴脾气,不服输。郭松龄嘲讽他,要是吃不了这个苦,受不下这份罪,现在就可以放弃,滚回大帅府继续当公子哥去……

这么一刺激,张学良反而来劲了,偏偏要练出个样子来给他看看,谁劝都不好使。

讲武堂一众教员一看吓坏了,担心会练出差错来,连忙让校长去向张作霖报告,赶紧把这公子接回去吧。

老张一听,哈哈一笑:「妈了个巴子的,看来这回送小六子去当兵,是送对了,遇上个好先生。回去告诉那个郭松龄,该怎么练就怎么练,不服就揍,这小子经揍得很,没事儿……」

没有想到的是,张学良经过郭松龄的严苛调教,从此便开始走正道,不但刻苦训练,还逐渐喜欢上了军营里这种氛围。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张学良对这个表情严肃,教学严格的教官也产生了敬佩之情。张学良在内心深处感受到,这似乎就是他真正想要的感觉,老郭对他的严格,才是真正的关心和爱护,要强过身边逢迎拍马之人上百倍。

郭松龄军事素养非常高,对于军事教学一丝不苟,同时又有很高的军事造诣,即便在讲武堂中,也无人在其之上。

更重要的是,郭松龄是一个有着强烈爱国热情的人,他曾经参加过同盟会,也曾经在东北发动过武装起义。对于国家落后,民族危亡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坚定的革命主张。这一点让张学良感受到了强烈的正义感,同时也唤起了他心中的责任感。

与此同时,郭松龄对张学良的认识也逐渐有了改变,他原本以为张学良就是街头巷尾传说的纨绔子弟,成不了什么气候。

但随着他们的接触逐渐增多,郭松龄发现,张学良身上虽然有很多小毛病,但是本性并不坏,心地善良。同时这小子骨子里还有一股倔强不服输的劲头,是个当兵的好苗子。并且,对于振兴东北,救国救民,他们有着共同的志向。

所以,在后来的日子里,二人的关系逐渐密切,成了无话不谈的挚友。

1920年张学良从讲武堂毕业,张作霖任命张学良为巡阅旅旅长,张学良则趁机向父亲推荐郭松龄担任自己的参谋长兼任二团团长。

由此可见,郭松龄受到张学良的高度信任,这也是郭松龄开始进入军界,与张学良成为最佳搭档的开始。

张学良当时就是公认的张作霖的接班人,未来东北地区的最高统治者,因此张作霖分配给他的部队也是最精锐的。

张学良经过了在讲武堂的培训,对于军事不算是外行,但毕竟水平有限,并且他身上的各种杂事要应付,所以军队中的事情基本上交由郭松龄处置。

初期的时候,郭松龄事事都要找张学良商议,一方面要得到他的授权和同意,另一方面也有意培养张学良成为一名真正的将军。

后期,张学良越来越忙,索性将军中事务全部都交给了郭松龄处理,不必事事请示。

郭松龄军事素养非常高,处理军队事务自然手到擒来,再加之大帅府对张学良手下的部队非常慷慨,物资武器从来都是及时供应最好的,军饷给养也从来不会克扣。

因此,郭松龄得到大显身手的机会,逐步将张学良手下的军队调教成了东北军中最精锐的部队,不但武器装备最为精良,而且训练有素,战斗意志坚强。

郭松龄和张学良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密切,郭松龄在军事上的杰出表现让张学良在奉系中的地位和威望快速提升。同时,张学良对于国家和民族方面的正确主张也得到了郭松龄的认可。

张学良对郭松龄不仅敬重,而且非常信任,对他也格外的关心,平时更是经常将大帅府的好东西送给郭松龄。

据张学良晚年回忆,那一时期,连老帅张作霖对他们之间的关系都有些醋意,曾经说到:「小六子除了你老婆不给郭松龄之外,其他的你都能送给他!」

所以,郭松龄当时就是张学良的左膀右臂,他最得力的助手,也是最亲密的战友和兄弟。

郭松龄此人最大的优点就是正直,一身正气,无论何时何地,做任何事情都秉承这一原则,这也是张学良最为佩服的品格。

而他最大的缺点却恰恰就是他的优点,正直过了头,在某些时候就成了倔强和偏执。

张学良曾经率兵参加了直奉战争,郭松龄在战斗中表现突出,屡立战功,他们两个的职务也得到了提升。

不过,在第二次直奉战争的时候,郭松龄就曾经因为赌气一走了之,张学良只得连夜将其劝回。

二次直奉大战的时候,东北军进攻山海关不利,郭松龄自信自己的部队乃是精锐之师,火力强大,作战勇猛,可以一战拿下山海关。

但直系部队早有防备,工事极其坚固,防御极其顽强,郭松龄多次强攻不成。张学良此时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各部主官商议对策。

奉系将领韩麟春等人分析直系部队只在山海关正面部署了大批兵力组织防御,但是他们对山海关附近的地形、道路并不熟悉。

在山海关石门寨一侧有一条小路,那里完全可以容大军通过,但直系在这里的兵力非常薄弱,只要抽调一部分精锐部队从这里冲过去,侧面攻击山海关,这场仗必胜无疑。

于是,张学良立即下令,命郭松龄从正面部队中悄悄抽调五个精锐团,迂回到侧面突袭山海关。

当时郭松龄的部队距离石门寨最近,并且他的猛攻完全牵制了山海关的守军,只要前方保持一定攻势,敌军绝不敢掉以轻心。

这样一来,不管是谁执行这次偷袭的任务,都是大功一件。由于郭松龄受到张学良的信赖,在军中提升的速度和得到资源要远超其他将领,这也引起了其他将领的嫉妒。

而这次在战场上,张学良又把这么好的立功机会给了郭松龄,韩麟春心中有些不满,于是在会上说了一句:这是个好机会啊,老郭你又可以露脸,立大功了!

郭松龄这场仗本来心里就有气,战前自己夸下海口,一战拿下山海关,哪知道人家早有防备,自己久攻不下还损兵折将。

现在自己要率兵出战了,别人又冷嘲热讽,分明是在说他没本事,全靠这少帅偏袒。

郭松龄当时立即就火了,拍着桌子说,老子就不爱用这些旁门左道,我就非得从正面把山海关拿下来。说罢,带着随从驱车而去,张学良一时没有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刚刚下达了军令,怎么老郭突然之间负气走了。

实际上在此之前,张学良已经让郭松龄调五个团向石门寨秘密运动,这下郭松龄要把部队调回去,张学良更着急了。

片刻之后,张学良立即驱车去追赶郭松龄。

张学良一路奔驰,终于在九门口追上了郭松龄。当时郭松龄心里也不舒服,正蹲在一个角落里憋屈。

张学良让郭松龄跟他回去,郭松龄不肯,张学良态度非常坚定,对他说虽然你是我的老师,但是今天不同。今天我是你的长官,你必须听我的命令,我让你动,你才能动,我不让你动,你不能动。

如果你不服从我的命令,可以,我现在身上没带枪,你现在把我一枪打死,你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了。你如果不打死我,就必须服从我的命令!

此时的郭松龄看着张学良坚定的眼神,已经意识到自己太冲动了,也为有这样的学生和知己而感动,忍不住泪流满面。

张学良问他,你哭什么?郭松龄哽咽道,我给你丢人了,我在前面带兵打仗,没打下来。结果还要别人出谋划策,让你帮我争取功劳。我现在只求一死,没别的想法。

张学良随后说,既然你要死,那这个事情很简单,你要为我争面子,也很简单。要死,你就到战场上去死,总比我打死你要强,战死总比处死要好。

最终,在张学良的劝说下,郭松龄率五个精锐团,配合关外正面部队,对山海关发动猛攻,一举拿下了山海关

在张学良的激励之下,郭松龄一鼓作气,率兵打到了秦皇岛,重创直系部队,帮助张作霖赢得了二次直奉大战,可谓立下了首功!

二次直奉大战取得大胜,让张作霖一鼓作气拿下了直系大部分地盘,势力范围扩张到长江以北地区。

张作霖喜出望外,在奉天犒赏三军,奉系上上下下,大小官员皆有封赏,杨宇霆更是成了封疆大吏。

而张作霖却单单没有奖赏立下头功的郭松龄,这让郭松龄心中多有愤懑,对于这么一个直爽的人来说,立下了军功却没有奖赏,是无法接受的,哪怕是句口头嘉奖也好,可是老张对他却只字未提。

因此,郭松龄对张作霖心生不满。

对于此事,张学良也曾单独询问过张作霖,老张只说是另有安排。

当时在奉系军阀内部逐渐衍生出了三派势力,一派是以张作相、汤玉麟为首的元老派,他们是跟随张作霖打天下的老臣,对老张忠心耿耿,对张学良也非常支持。

另一派是以杨宇霆,常荫槐为首的「士官派」,这些人大多是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军官,被张作霖召至麾下,由于学历高,能力强,逐步在奉系中成长起来,那时候已经成为中流砥柱。杨宇霆被视为张作霖最为得力的助手,也是张学良的有力竞争者。

最后一派被称为「讲武堂派」,代表人物就是郭松龄。这些人大多为东北讲武堂出身,其中还包括后来支持张学良的少壮派。

按说元老派和讲武堂派都支持张学良,理应联合起来,与士官派对抗,并且有张作霖的支持,应该占据优势地位。

但是由于郭松龄性格倔强,为人耿直,对张作霖及其部下的一些江湖习气很是看不惯。并且他也非常讨厌官场上勾心斗角那一套,所以与元老派甚至张作霖的关系并不是很和睦。

所以,当时的奉系内部暗流涌动,三派之间相互拆台的事情时有发生,作为主帅的张作霖自然是看得一清二楚。所以,他必须有所行动。

事实上,郭松龄确实冤枉了张作霖。张作霖是何等人物,怎会不明白奖功罚过的道理。此次封赏,实际上是将以杨宇霆为首的士官派外派出去,如此一来东北就只剩元老派和郭松龄这帮人了。

对于自己的老弟兄们,张作霖有办法让他们慢慢把位置腾出来,以后东北就是小六子的天下。你郭松龄和小六子好得穿一条裤子,今后小六子当大帅,你老郭不自然就是老二了吗?想要什么没有啊,何必在乎这些个虚名呢?

可是郭松龄却没有看透这一点,张作霖的意图也不能明说出来,于是二人之间生出了嫌隙。

这段时间里,杨宇霆等人的位置还没坐稳就被人家给赶了出来,安徽、江苏等全部丢失了。

张作霖大骂这群没有的饭桶,同时积极筹备要再举大兵入关,把丢失的地盘夺回来。而郭松龄对张作霖多次入关参与军阀混战早就心生不满。

他认为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仅有的军事力量还要用来打内战,消耗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力量。真正的爱国者应该团结起来一致对外,争取一个和平的环境来进行强国发展。

因此,当杨宇霆再次劝说张作霖发动第三次直奉战争的时候,郭松龄不干了,他以出国考察为名携夫人去了日本。

而在日本期间,偶然发生的一件事情,促使郭松龄下定了起兵反奉的决心。

在日本期间,郭松龄曾经和一位日本军官下棋,闲谈期间,这位日本军官无意中询问郭松龄是不是张作霖派来与日本谈判的密使。

郭松龄不解,详问才得知,原来奉系经过前两次直奉大战已经元气大伤,现在仅凭自己的力量很难三战直系。所以,张作霖有意与日本签订条约,扩大日本在东北及华北的利益,以换取日本在军火和资金方面的支持。

郭松龄得知此消息之后,怒不可遏,回到住所大骂张作霖是卖国贼,东北都要被他卖给日本人了。满腔爱国热血的郭松龄,于是决定回国后秘密调集兵力倒戈反奉。

不久之后,张作霖召郭松龄回国,并派他到天津统兵,准备为大军入关做准备,郭松龄正好趁此机会筹备起事。

这个时候,张作霖和冯玉祥势同水火,并且冯玉祥对共产党人比较同情,他还曾经邀请李大钊进入军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郭松龄此时便联系了冯玉祥,得到了他的支持。

郭松龄敢起兵反对张作霖,也不是没有底气的,当时他手中的部队有七万余人,并且是东北军最为精锐的部队,奉系最强大的炮兵部队也在他的手下。

1925年内11月21日,郭松龄在天津宣布起兵反奉,他提出三大主张:一、反对内战,主张和平;二、要求张作霖下野,惩办杨宇霆;三、拥护张学良为首领,改革东北。

讲武堂派和郭松龄手下的部队,由于在二次直奉大战中没有受到奖励,感觉受到了排挤。另外由于郭松龄长期的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张学良的恩泽,他们都希望张学良和郭松龄能够执掌东北,因此,积极响应。

郭松龄临阵倒戈,让张作霖大发雷霆,而同时,张学良也始料不及。

对于张学良来说,一方面将自己当做接班人来精心培养的父亲,另一方面是自己的恩师、手足兄弟。

他知道二人之间有矛盾,但绝没有想到郭松龄竟然冲动到要起兵反奉,并且还是打着自己的旗号。

张学良连夜赶回奉天,面见张作霖。

张作霖非常生气,拿着郭松林的通电痛骂张学良,人家这是为了扶你上位,要让你老子我下台……

张学良当即跪在张作霖面前,告诉他自己对此毫不知情,并且他主动请缨去天津劝说郭松龄放弃起兵。张作霖心中怒气这才稍缓,命张学良快去天津阻止郭松龄反叛。

张学良很快从葫芦岛乘军舰至天津,要面见郭松龄,但是被郭松龄拒绝。他知道张学良是来劝他的,但是他不能见张学良。

因为张学良一旦出现在军营之中,手下这些将领就会应张学良的号召停止反奉,毕竟他这次是打着张学良的旗号起兵的,对于此事郭松龄也严令保密。

张学良见不到郭松龄,只得返回东北,在回程的军舰上,张学良又接到张作霖的电报。张学良看出老帅对自己的不满,焦灼之中的张学良险些跳海自杀。

随后,张学良再次主动请缨,亲率东北守军抵挡郭松龄部队。

于是,在东北大地上出现了战争史上奇特的一幕,穿着同样军装的两支大军展开激战,而主帅竟然都是同一个人,张学良。

郭松龄的部队战斗力极强,且动作神速,奉系其他部队短时间内无法赶到救援,山海关、锦州接连被郭松龄攻下。

就在张学良准备誓死守卫奉天的时候,日本军队却突然冲了出来,挡住了郭松龄的去路,同时还袭击了郭松龄的后方补给线。

原来,为了保住奉天和自己的地位,张作霖情急之下,答应了日本人提出了多次的要求,与他们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以换取日本人的支持。

郭松龄意识到,肯定是张作霖在背后搞的鬼,但是此时不宜与日本人开战,于是便绕过日本人,迂回进攻奉天。

不过就在这个时候,形势已经悄然发生变化,一方面由于日本人的搅局,奉军得到喘息之机加固了防御工事,而黑龙江、吉林等地的援军也陆续赶到。

另一方面,郭松龄在关键时刻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在召开军事会议的时候,向手下军官虚构了自己一直和少帅有联系,却无意中透露了与他们交手的主帅正是张学良本人。

这让军官们有些错愕不已,他们本就是要支持少帅上位的,怎么现在却和少帅打起来了。此后,无论郭松龄如何解释,也没能改变军心涣散的局面了。

后来,双方在巨流河两岸对峙的时候,张学良一面命令空军向对方这地散发自己亲自编写的招抚标语,一方面通过广播向对面喊话,呼吁东北军将士不要自己人打自己人。

很快,郭松龄遭到部下临阵倒戈,兵败而逃,后来被张作霖的部队追上逮捕。

得知郭松龄夫妇被捕之后,张学良命令手下立即发急电命令将夫妇二人尽快释放,助他们逃出东北。但电报尚未接完,噩耗便已传来。张作霖抢先一步,发急电命令逮捕郭松龄的部队,立即将二人处死,不得有误。

事后,郭松龄夫妇的尸体在河边被暴尸三日,照片被散发至东北各地,以儆效尤!

张学良懊恼不已,但他已无力回天,安葬郭松龄夫妇之后,他亲自到郭家向郭母下跪请罪!

张学良在此后的跌宕人生之中,曾经无数次提起,如果郭松龄活着,日本人绝无可能占领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