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涂山,是一座什么山?

2024-04-28历史

「蚌埠住了」,相信很多网友都玩过这个谐音梗,但对于蚌埠这座城市却知之甚少。

蚌埠地处淮河流域,皖北地区的中心城市,既是京沪铁路上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千里淮河第一大港。

去年春天,因为宣传部门借势电视剧【长月烬明】的宣推,蚌埠成了网红城市。

全国各地的游客纷纷涌入蚌埠打卡,名副其实的「蚌埠住了」。

蚌埠市民不禁感叹,蚌埠上一次这么繁华,还是大禹涂山会诸侯的时候。

当年大禹治水成功后,会见诸侯的「涂山会盟」,便是在蚌埠。因而夏朝的兴起,也在蚌埠。

这可不是蚌埠为自己脸上「贴金」,蚌埠和涂山、大禹,还真有着难解难分之缘。

▼ 位于蚌埠涂山的禹王宫(请横屏观看)

神秘的涂山

【左传·哀公七年】【汉书】【春秋传】等史书中,都有「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王帛者万国」和「夏之兴也以涂山」的记载。

于是,涂山就和大禹、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紧紧联系起来。

历代文献中,涂山所在地主要有会稽、渝州、濠州、当涂和三涂山五种不同说法,分别在今天的浙江绍兴、重庆、安徽蚌埠、安徽马鞍山和河南登封。

各地都找出一堆的历史根据,但要属蚌埠最为有力。

中国历史地学理泰斗谭其骧教授曾说: 「记载最古老,而且合理的,还是怀远 的涂山 (今隶属于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 」。

1981年,考古人员在蚌埠涂山南麓的禹会村,发现了一座罕见的城池遗址。

总面积约50万平方米,是淮河流域目前发现最大的一处龙山文化遗址。

● 禹会村遗址,又名禹墟,位于今安徽省蚌埠市涂山南麓,与北魏时期【水经注】中记载的禹墟方位吻合

根据遗址分布特点和采集的标本分析,遗址距今约4100年,与传说中的大禹时代相符。

在这个遗址中,有多种祭祀遗迹现象,与「禹会诸侯」十分吻合。

其中2000平方米的巨大祭祀台,南北一字排开的35个柱洞,无不证明着这里曾经举行过声势浩大的会盟祭祀仪式。

● 禹会村「祭祀台基」南北一字排开的35个柱洞

而禹会村,就是当地部落专门举行大型仪式的地方。

多年的考古发掘,让蚌埠涂山在几大涂山中「脱颖而出」,成为众多考古学家确信的「禹会诸侯」之地。

中国的涂山有好几个,但是有考古遗迹的目前却只有这一处。

禹会村遗址的发现,不仅为史料记载提供了有力支撑,也揭示出涂山作为淮河流域文明起源地的悠久历史。

● 禹会村遗址地理图

比起五岳,涂山默默无闻。但从中华文明起源的角度来看,涂山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节点。

涂山是大禹治水导淮的基地,从这里,中国最早的王朝国家雏形诞生,中华文明开始兴起。

现在,就让我们穿越到四千年前,重新认识一下大禹治水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重要性。

大禹治水

当年,大禹治水的难度和意义远超你的想象。

大禹治水区域主要黄淮流域,特别是以治理淮河的任务最为艰巨。

【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从桐柏山的淮河源头开始,根据地势和水势进行疏浚,将洪水引向下游,东去与泗水、沂水相汇合,最后让洪水海口流进东海。

从源头到入海口,长约一千公里,工程量巨大。最艰难的就属涂山了,它像一道屏障把洪水阻挡于山之南。

大禹只有凿山开谷,才能把洪水引出去。不过以当时的条件,仅靠木制石器的工具,凿山的难度无疑属于天花板级。

● 大禹像,汉代画像石拓片,山东嘉祥县武梁祠出土

大禹是怎么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的呢?

是通过联姻的方式。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里有个动人的传说。当时洪水泛滥,大禹三十岁还没有娶妻,行至涂山时,一只九尾白狐突然出现。

大禹不禁想到了当地流传的歌谣:「绥绥白狐,九尾痝痝。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

白色,和禹的衣服颜色相同。九尾,有称王九州的象征。涂山部族美丽安康,所来宾客是君王。涂山女子嫁到哪里,哪里就会昌盛兴旺。

大禹认为九尾白狐的出现是吉兆,便迎娶涂山氏之女,夜月一帘幽梦,桑林皆染柔情。她娇羞地望着夫君,他宠爱地唤妻子为女娇。

● 2022年4月中旬,第一部【中国禹迹图】(2022年版)发布,综合全面地描述了中国各地的大禹遗址

实际上,大禹娶女娇有政治上的需要:一是开山引水必须得到当地人支持,二是与女娇所在的涂山氏国联盟, 东夷涂山氏国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能够帮助大禹一族治水。

结婚没几天,大禹就出去治水了,后来「三过家门而不入」。

女娇就在涂山南面山脚,用歌声表达自己的思念:「候人兮猗!」(你知道我在等你吗,你怎么还不回来呀?)

虽然只有四个字,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首有文字记载的情诗。

● 位于涂山上的启母石,又名望夫石

有了妻子的全力支持,大禹带着族人劈山导淮,将荆涂山一分为二。

【水经注】记载:「禹以桐柏之水泛滥为害,凿山为二以通之,进两岸凿痕犹存。」

蚌埠的荆山峡至今还在,也是涂山才是大禹治水基地最有力的见证。

● 涂山和西侧的荆山隔河对峙。摄影/陈昂

大禹疏通涂山峡,不仅对涂山国有利,更惠及子孙万代,造福了整个民族。

因为大禹不只一个疏导洪水的工程,更是促进农耕文明发展的系统改造。

疏导的洪水通过灌溉水渠,滋润着土地,满足了水稻的生产需要。古代先民从小规模水稻种植逐渐过渡到大规模灌溉,原始农业开始向传统农业过渡。

大禹治水,平息了「名川三百,支流三千,小者无数」的水患,也为中华大地开始出现第一个王朝国家打下了物质基础。

第一个王朝国家

治水成功,粮食迅速增加,大禹部落便迅速的崛起,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

天下就是大禹的了,于是就有了「天子之位」之说。

当了天子,就要接受诸侯的朝见。【左传·哀公七年】记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可见当时夏部落的号召力。

● 大禹画像,南宋马麟绘,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大禹接受诸侯朝拜的地点,就是蚌埠禹会村,这点在晋【太康地志】清楚记载:涂山西南又有禹会村,盖禹会诸侯之地。

大禹选择在涂山召见诸侯的有两个原因:一是要加强对东部各部落领导;二是有妻子娘家涂山国作为坚实的后盾。

本来夏部落只是由十来个近亲部落发展而来,势力不大,但有了女娇娘家涂山国的支持,夏部落迅速强大起来。

但防风氏部落不服气,故意挑战领导权威,于是大禹诛杀了防风氏的首领。蚌埠当地至今还有「尸倒九母,遗骨专车,血流上下洪(红)」的传说。涂山脚下的上洪、下洪两地名因此而来。

当然,一个人倒下尸体能占九亩地,遗骨都要专车来拉,鲜血如同洪水,虽然过于夸张和神化,但是也能反映出当时大禹部落与防风氏部落斗争时的惨烈。

扫除了障碍,大禹就可以号令天下诸侯,「大证立焉」「统一宪度,省方宣教」(柳宗元【涂山铭】),统一的局面开始形成。这为以后夏王朝的建立打下了政治基础。

这就是司马迁所说的「夏之兴也以涂山」。

大禹精神

女娇不仅是抹白月光,更是个女强人。大禹出去治水的时候,女娇便在家一边帮助父亲治理涂山国,一边教育儿子。

她采用了当时比较先进的灌溉农业社会制度,为以后夏朝建立起了示范的作用。

● 启的诞生地台桑,位于涂山之上

她对儿子更是「独名教训」,启长大后,继承了父亲的智慧和母亲的品德。

大禹去世后,天子之位空了下来。按道理,还是应该采取以前的「禅让制」。所谓的禅让制,就是由各氏族首领轮流担当,公平合理。

但是因为启,这个制度被打破了。

大禹曾推举皋陶为继承人,但皋陶先于大禹去世,之后大禹又选了伯益。

但在中原夏人眼中,启是大禹的儿子,是夏人。在东夷人眼里,启是女娇的儿子,属于东夷人。夏、夷两大部落都支持启,于是,中国历史改「禅让制」为「世袭制」,中国第一个王朝夏就诞生了。

● 雪中涂山。摄影/陈昂

夏朝是我国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朝世袭制的创始,是社会发展中华时代的大进步(范文澜【中国通史】)」,开创了华夏文明的先河。

这一切,都离不开大禹治水。因此大禹的功勋,被后世铭记。

汉高祖刘邦曾途经蚌埠,登上涂山,命人兴建禹王宫,缅怀大禹的功德。

宋代大文豪苏轼,曾经两次前来禹王宫拜祭大禹,留下千古名篇。

● 涂山禹王宫的大禹祭祀活动。摄影/陈昂

如今的禹王宫依旧矗立在涂山之巅,面对山上松柏葱郁沧桑,山下涡淮汇聚东流,还在讲述着 大禹「敢于斗争、艰苦奋斗,因势利导、科学创新,公而忘私、以人为本」的精神

这种精神,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动力。

这种精神,历经华夏民族风云激荡的四千年历史,仍在激励和鼓舞着我们——

面对漫漫长路,不畏险阻,迎难而上,砥砺前行。文/朗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