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深度解读【万历十五年】第一期:万历皇帝

2024-04-27历史

以讹传讹的午朝大典

1587年,3月2日,被大雪覆盖的紫禁城大明门前站满了文武百官,因为多年未举行的午朝大典,今天突然重启了,守门的禁卫军,看到浩浩荡荡的百官,便开了城门,一众官员悉数进入皇城,等待着御史来点名,然而此时的御史正在在家中享用着午餐,因为没人通知他今天要午朝,不仅御史没来,连御前侍卫「大汉将军」也没有来,众多的朝廷百官开始慌了,这到底是不是要开午朝大典呢?

而故事的主角万历皇帝本人,此时丝毫不知情,等到宦官禀告后,皇帝也是一脸懵逼,何来的午朝?谁说的要开午朝大典?这帮官员闲着没事干,想逼朕开午朝嘛?让他们从哪来的滚回哪去,并且万历皇帝还下旨彻查此事究竟是何人造谣。

官员们听到谕旨后,也都相继退散了,闹了这么大一个乌龙,万历的面子不说挂不挂的住,最起码心里很不好受,而且事后礼部的调查一直没有结果,甚至礼部的官员说,这个消息是众口相传,首个造谣的人已经找不到了,听到消息的万历皇帝一气之下,把京城所有官员都罚俸禄了2个月,这场看似因为官员们荒唐之行,失去礼仪而导致万历震怒的背后,其实隐藏着碗里对文官系统乃至整个朝廷不满的情绪。

至于为什么呢?

这也是【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将要展开的一个故事。

万历皇帝的登基

1572年,在万历还是八岁的那一年,他的父亲隆庆皇帝为他举行了,象征着成人的冠礼,没过几个月,隆庆皇帝就归西了,这位刚满九岁的皇太子,一面面对着父皇的驾崩,一面又要以江山社稷为重,在朝臣们三次劝进之下,才勉强答应当了皇帝。

可是刚刚登极的万历小皇帝,就遇到了第一个难关。就是老皇帝隆庆遗留下来的首揆,也就是首席内阁大学士——高拱的阻挠,高拱仗着先皇的宠信,而且自己还是元老,不把小皇帝万历当回事,小皇帝也拿他没办法,正在此时,张居正登场了,他给小皇帝出主意,要求万历罢免高拱,让高拱即日离京,回老家去。并且自己联系众多官员来操作此事。

在张居正的运作之下,小皇帝万历才得以能顺利继承大统,张居正也因此殊勋,却而代之了高拱成为首席内阁大学士。不仅如此,张居正还兼任了小皇帝万历的教育事务,万历所有老师的任免也都是有张居正一人决定。并且张居正还给万历编写了教科书,还经常亲自授课,就这样,张居正开始了他的「皇帝养成记」

早朝的斗争

登了宝座的万历,不仅要学习非常非常多的知识,还需要应对众多繁琐的礼仪制度,祭天地,祀祖庙,庆元旦,赏端阳。他接见外国使臣和解职退休、著有勋劳的官员耆老。他还需要检阅军队,颁行日历,册封各种皇亲国戚等等等,而且面对不同的礼仪,万历都需要频繁的更换冠服,每年都会为了要带动农业丰收,需要大费周折的举行「皇帝亲自耕种」节目,其中最让万历头疼就是「早朝「。

早朝,顾名思义,凡是有资格参加早朝的所有京官和在北京地区的地方官,在天亮之前就要在宫门前守候,钟鼓声响起后,百官才得以进入宫门,在大殿前列队,文官位东面西,武官位西面东,负责纠察的御史还是进行点名,并全场记录,百官们谁说了悄悄话,咳嗽,吐痰等等失仪官员的名号,随后上报。一切准备就绪,皇帝驾到,鸣鞭,百官向皇帝扣头,然后四品官员进入大殿,有事的官员向皇帝报告并请求批示,这一套早朝变周而复始,日复一日的进行着。

在明朝初期,不仅有早朝,还有午朝和晚朝,政府各部都会精挑细选出185件事情面奏皇帝,等到第六代皇帝登极后,因为年龄小,早朝变削减了上奏数量,每天只挑选8条事情上奏,并且还需要提前一天通知,然而这没有打断早朝的延续,不管刮风下雨,早朝依旧不间断的进行着,这种繁重、日复一日的仪式,不仅百官深以为苦,就连皇帝也招架不住每天的早朝,在万历之前,就有多位皇帝动了不上早朝的心思。

当时在位的弘治皇帝简直是用央告的口气要求大学士同意免朝一日,因为当夜宫中失火,弘治皇帝彻夜未眠,神思恍惚。经过大学士们的商议,同意了辍朝一日。然而虽然皇帝没有来早朝,但是这种形式还必须要存在,最终得以休息的仅仅是皇帝一人,百官仍须来大殿前走完这套早朝的礼仪。

其中第一个打破这个传统的是正德皇帝,这个正德皇帝个性极强,做过非常多越轨的举动,为了能够彻底掌控朝廷,他甚至撇开正式负责的官员,而大加宠信军官和宦官,反正就是谁听他的,他就用谁,就这样,内阁成了一个摆设,1521年,正德皇帝去世,并没有留下子嗣,朝中的大臣们商量后,便接来了万历皇帝的祖父来继承大统,也就是嘉靖皇帝,并且还一并肃清了正德的亲信,嘉靖初期也算尽职,到了后期,面对着这些具有群体思维的文官系统,也大失所望,一心只求修坛炼丹,长生不老。随后万历的父亲隆庆,接任皇帝,更是平淡而且碌碌无为,在他统治的五年半时间里,早朝依旧,但隆庆本人对于国政毫无兴趣可言,临朝时如同木偶一般,到了后期,也取消了早朝。

在张居正的计划中,这位小皇帝需要学习非常非常多的知识才能来「管理」这个庞大的帝国,于是张居正不予余力的给小皇帝安排学习的日程。他正思前想后,便做了如下的变通,他提议,一旬之内,也就是每十天,万历只需要在3.6.9这三天上朝,其他日子来攻读圣贤经传。万历学习的地方在文华殿,每天的功课主要是:经书、书法、历史。

在学习完经书后,授课的老师就去休息了,而万历还需要来批示当天的奏折,这时出现了第二个影响万历的人物——大伴冯保,这个冯保,在万历还是皇子的时候就是他的伴侣,等到万历登极之后,冯保已经升为司礼监太监,也就是宫内职位最高的宦官。这时的万历还很年幼,这些奏折都是由文渊阁各位大学士看过后,用笔写了大概的处理方式,然后冯保将这些等待批示的奏折送到万历手中,并协助万历用朱笔批示。

中午午休过后,小万历会在文华殿进食午餐,下午大半天的时间都可以自由支配,不过在各位老师的嘱咐下,他依然需要复习功课,直到背到滚瓜烂熟。要知道是,作为老师的张居正是很严厉的,如果万历不仔细学习也是会被质问的。

皇帝养成记

在这样严厉的督导下,万历的学习不断的进步,尤其提现在书法上,万历的母亲慈圣太后和大伴冯保都是书法爱好者,他们的鼓励,也就成了万历不断进步的源泉,然而张居正大学士,却认为万历的书法已经有了很大的成就了,不需要在练习了,并告诉万历,自古以来的圣君明主都是以德性治理天下,艺术的精湛对于苍生来说没有多大的益处,并列举了几个沉迷艺术以致亡国的例子,万历便只好听从,张居正便下令取消了万历的书法课,只留下了经书和历史两门课程,这也是张居正给万历小皇帝上的第一课—— 顾全大局

从本朝开始,就有一种观念,普天之土,莫非王土,皇室是不需要考虑自己宫廷的收入及其用度,因为宫廷所需的物品,都是来自全国的税收,而且皇室的开支也不受限制,整个紫禁城占地也极为庞大,到了万历初年,宦官的数量已经达到两万,宫女少说也有三千,整个皇城内都极尽奢华,有人工开凿的湖泊,有寺院、高级宦官的住宅、还有众多为皇室服务的机构。比如,烤饼坊、造酒坊、甜食坊等等等,但是是皇室所需的东西,全部都有宦官来负责收集,而且东西分类也非常细致,光收集皇室所需的物品的管理机构,就有二十四个,称为二十四监。皇室每天都沉浸在极度奢侈的生活中,而这些侍奉的宦官宫女,以及管理财富的官员们的薪水却低的可怜。这种一边倒的情况必然不会长久。

于是众多的朝臣宦官,借着各种各样的买办中饱私囊,为了更大利益逐级贿赂,到了后期,大部分官员和宦官都跟随皇室的步伐奔上了小康,这一切也都被张居正看在眼里,于是决定要从根源上杜绝这类事件的发生。

于是物力的节约就在宫里实施了起来,按照以往,每年正月十五的上元节,皇城必然灯火辉煌,如同白昼,但是在张居正的提议下,这些项目逐渐被废止。万历有段时间想为他的母亲修理装潢一下寝室,也被张居正阻止,甚至万历母亲慈圣太后自己想用自己的积蓄来修一座娘娘庙,都没能逃过张居正的劝告,不仅如此,还被张居正洗脑,拿着这些积蓄修建了北京城外的桥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万历皇帝两母子对于张居正是非常非常信任的。张居正教给万历小皇帝的第二课—— 勤俭持家

在张居正的指引下,万历统治的1572-1582年这期间,成为了本朝最繁荣的十年,北方的「虏患」、东南的倭患,都以销声匿迹。整个明朝都处在蓬勃发展之中,整个国家GDP肉眼可见的增长。当然这一切功劳不能全说是张居正的,但是也和他的治国思路有很大的关系。

这些卓有成效的功绩,不仅让整个国家的民众看到了曙光,也让万历皇帝倍感骄傲,这时的万历皇帝已经把张居正作为了自己人生的方向,前进的动力。张居正也因此走向了自己人生的巅峰时期,他认为自己所秉持的治国理念是非常正确的,觉得自己将会把明朝带向一个全新的时代。

当然,每个人的思路都不一样,不说张居正能够看到多远,在朝堂之上总会有人和他唱反调,为了让自己的治国理念得以最有效的实施,在每次人事任免时,张居正都会和吏部官员共同提出几个候选人员名单,供万历皇帝最终敲定,果然是名师出高徒,虽然万历此时还很年幼,但是万历依然知晓,排在名单上第一的人员,必定是最为称职的人选,于是乎,在这种师徒二人的默契配合下,张居正的团队越来越庞大。

张居正的行为在不少官员看来就是左右朝政,干涉政权。要知道的是,大学士这个职位是一个很独特的存在,大学士原来属于文学侍从之臣,供职于文渊阁,主要的任务就是为皇帝皇帝撰拟诏诰,润色御批公文的辞句,说人话就是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和顾问,而且他们并没有实际的行政权力。然而此时张居正依然超脱了大学士本身的工作,从一名文案起草者,摇身一变成为了国策制定者。

张居正与日俱增的权利,让文武百官倍感焦虑,于是一些胆大的谏官站了出来,实名举报张居正图谋不轨,干涉朝政,甚至还一并指出: 万历皇帝为其蒙蔽,尽信阿谀之臣,放任尽忠之人

张居正得知遭受弹劾,于是立马跟万历表明态度,要求解甲归田,自己一心二心为了江山,为了社稷、为了皇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今却得此污名,不干也罢,作势就要回老家,而此时的万历对于张居正信任无比,自然不会让如此良臣忠臣告老还乡,当即向张居正表态,要追究此类弹劾之人的责任,为了稳定张居正,也为了杀鸡儆猴,万历皇帝下令将攻击张居正的一数官员罢免,降为庶人。甚至还动用刑罚来惩治这些妖言惑众的官员。

这时张居正又用此事给万历皇帝上了第三课—— 以退为进

强强联手

当然仅凭张居正一人,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完全控制着万历皇帝一言一行,这就得说回万历皇帝的玩伴——冯保。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万历9岁登极时,并不懂所谓的人情世故,朝堂政务,以至于在万历登极之初,临朝时还需要在兜里装一份已经事先写好内容的纸片,然后根据各个官员的请求,在按照纸条上的内容一一作答。还有就是在批阅本章时,万历也会按照大伴冯保的指导,把张居正的建议用红笔批示一下来完成职责。

每天都会有众多的本章需要批示,如果全部由皇帝来做,估计是没有办法来学习了,于是就有了秉笔太监,按照惯例,皇帝只需批示其中比较重要的几本,剩余的批示均有秉笔太监用红笔来完成。而大伴冯保在嘉靖时期就是秉笔太监之一,到了隆庆时期,更是被派去掌管东厂,也就是锦衣卫的特务机构,皇帝的耳目,因为和高拱不和,也导致冯保没能在隆庆时期升为司礼太监。

直到万历登极之后,冯保才被授予司礼太监一职。在平日里,皇帝需要阅读大量的奏章,这些奏章就和老太太的裹脚布一样,而且内容还非常的抽象,要理清其中阐述的重点事情,需要通读非常多遍,所以皇帝自然不可能自己一人看完每天数以百计的奏章,自然而然的这个艰巨的任务也依然由秉笔太监来协助,秉笔太监们需要精准的提炼奏章中的重要信息,为万历能够高效工作,提供了非常大的助力。

皇帝看完的奏章会被送到文渊阁内,太监们把皇帝的对每封奏章的判定加以阐述,然后文渊阁的内阁大学士们进行票拟批答,最终奏章还需要皇帝朱笔批示才算走完一个流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学士们和皇帝肯定会产生意见冲突的时候,但最终,批示的内容还是会以大学士们的票拟为准,如果皇帝一意孤行,自拟批答,会让大学士们认为,皇帝对于文渊阁的不信任,大学士们会引咎辞职。皇帝为了政局的稳定,一般情况下,都会以大学士的票拟为准来批示。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秉笔太监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我们来梳理一下,奏章送到皇帝面前,秉笔太监们仔细研读,提取关键信息,汇报给皇帝,皇帝口头做出意见规划,秉笔太监们在将奏章和皇帝意见一起报给大学士们,大学士们在根据皇帝的意思进行撰写,最后将撰写的内容在转呈给皇帝,再由秉笔太监们来协助皇帝批示。可以说,整个流程,秉笔太监们有非常多的地方可以操作,这也就变相着成就了冯保。

要知道的是,冯保和张居正的关系极为密切,而且这种强强联合,可以张居正和冯保二人掌控着整个帝国。

万历的初次觉醒

1577年,秋天,张居正的父亲去世,按照「四书」中所说,张居正应该停职,回家守制,张居正也确实向万历提出了这个想法,但是万历此时对于张居正的依赖感非常强烈,习惯了在张居正的协助下,来治理国事。万历没有同意张居正的请假,之后张居正多次向万历提出过请求,都被万历驳回,万历还反过来请求张居正在职居丧,其中最巧妙的是,这些请求奏章以及万历批复的朱批,在朝中流传开了,每个朝中大臣都得知,皇帝不让张居正走。

然而派系不同的文官们却秉持另一种态度看待这个问题,他们认为这是张居正自导自演的一出戏,这些文官们熟读孔孟之书,研究历史兴亡之道,面对这种违反伦常的虚伪矫情,如果不力加诤谏而听之任之,必然会影响到本朝的安危,他们接二连三的上奏,而且辞句也越发的过分,他们要求张居正回去守孝。万历听到后非常的震怒,万历认为自己能够坐稳江山,大明可以如此太平,离不开张居正的指引,而这些搬弄是非之人,必定有所图谋,于是万历下令严惩了这些寻衅滋事之人,并发布敕书,警告众多官员,小心慎言。

于是张居正就只好在京城远程守孝,并按照四书说法,停了薪水,但依旧在文渊阁上班。

次年,1578年,张居正回原籍葬父,一共回去了三个多月,再次期间,朝廷重要的文书还是会马不停蹄的往返于张居正和万历之间。

之后,年仅14岁的万历成婚了,皇后也才13岁,当然这是万历的生母慈圣太后的意思,毕竟老人家着急抱孙子嘛,而此时的万历对于皇后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偌大的皇宫里,一年四季往复,周而复始的就这样一直循环,万历感觉自己就好像一只笼中的金丝雀一样,庞大的政事有张居正在统筹,细碎的宫中调度有冯保在打理,自己好像做了什么,也好像什么也没有做,万历开始思考起了自己的人生,他感到自己很孤单和空虚。

墨守成规的万历需要新鲜的事务来填充自己空虚的内心,一名心细的宦官孙海看出了皇帝的苦闷,于是给皇帝安排了一场极尽欢乐的夜宴。虽然此次事件被太后问责,但这场夜宴也彻底打开了皇帝的内心,万历也就从此刻开始一发不可收拾,接连纳妃,其中更是有一天,册封了九个妃嫔,而且张居正对此还甚是满意,这九人之中就有万历此生的挚爱-郑氏,当然这是后话。

可能就是因为之前的正德皇帝死而无后,朝廷内外都一致认为,皇帝理应多娶妻生子,以保证皇室的血统能够传承。

一次偶然的机会,万历让慈圣太后跟前的一个宫女怀孕了,事后慈圣不仅没有发怒,反而大为高兴,而且这个宫女也为万历生下第一个皇子,也是长子,命名为常洛。

张居正去世

1582年,57岁的张居正因为一次腹疾,没多久病情恶化,就去世了,他的去世让万历倍感焦虑,万历下旨加封张居正为太师衔。在万历的眼里,张居正是他人生的导师,是自己的指路明灯,也是自己的榜样。张居正的离世,让万历怅然若失,以前的风风雨雨都有到导师再为自己遮挡,现在万历需要自己来面对这些挑战了。

然而在失去张居正之后,也正是之前万历一日纳九嫔之时,一个14岁的女孩慢慢的走进了万历的内心世界,这也是我们前面所说万历一生的挚爱——淑嫔郑氏,这个郑氏和万历有着共同的读书兴趣,也恰巧在万历内心最薄弱时候,郑氏的出现填补了万历内心的空虚,郑氏也发现,万历虽然贵为天子却很软弱,明明是一国之君,举手投足之前却小心谨慎。郑氏不断的对软弱的万历进行着鼓舞,万历也在郑氏的催化下,完成了自己的蜕变。

万历的蜕变

万历也就是在接触郑氏后才发现,1582年之前的万历,只是一个国家的工具,并不是自己,而万历现在想要做回自己,自己才是这个国家真正的统治者,而且万历感到无比的自信,自己一定能用自己的实力来治理这个庞大的帝国。而且他的导师,已经为他理清了道路,打好了基础,自己只需要跟随老师步伐走就好了。

正当万历收拾好心情,重整旗鼓打算好好的干事时,他收到了很多弹劾已故太师张居正的奏章,而且证据确凿,并且这个态势愈演愈烈,朝堂之上,民间到处都出现了讨伐张居正的言论,欺君罔上,贪污腐败,卖官鬻爵、任用私人等等等。在万历眼里,张居正秉公执法,节衣缩食,然而现在这一切的事实都摆在万历的面前,纵使万历如此的深信自己导师,在此刻也动摇了,张居正要求万历要节俭,要把眼光放长远,要顾及江山社稷,不要以个人喜好为主,但是张居正本人却恰恰相反,不仅大肆收藏极多的珍宝,还蓄养了很多的绝色美人,万历平常连赏赐宫女的钱都没有,还得赊账,反观张居正却口是心非的占尽了实利。

万历的信仰自此倒塌了,此刻他也明白了,自己真的就只是一个傀儡,但是回忆起张居正对他的好,万历依然在动摇,到底哪个才是他。

张居正似乎有两副面孔,在国家面前,张居正秉公无私,恪尽职守,教导了万历许许多多的为君之道,然而在私底下,张居正贪赃枉法,为自己谋取了如此之多的利益。

万历觉得这一切似乎都是一场梦一样,他并没有直接面对弹劾张居正这个问题,但是群臣们却不断的清算着张居正,不断的激化着事态的发展。文官们在申饬张居正的同时,也一并弹劾着宦官冯保,说冯保和张居正串通一气,有十二大罪状,正所谓树倒猢狲散。

万历也在不断地分析着这过往的点点滴滴,张居正于公,确实是鞠躬尽瘁,肝脑涂地,但是于私也确实中饱私囊,至于这具体的原因,在之后的篇章中会有具体的阐述,这里就先不展开了。

万历蜕变

万历此时也明白,要建立自己的权利,也越发的觉得自己应该收缩权力,恢复自己的执政能力,也深刻意识到自己之前确实是被张居正和冯保架空了,才一直没有存在感,才一直干到空虚和无力感。于是万历一不做二不休,启用了之前当时因弹劾张居正而得罪的一众官员,并且下令查超了冯保的家,并将其软禁在南京孝陵,两年后没收了张居正所有的财产,到了这时,万历已经实际掌握了政府的大权,他本以为自己可以跳脱出那个画地为牢的生活,却不知,自己就和孙悟空一样,还紧紧地被压在以供奉「道德」为核心的文官体制这座五指山下。

作为一个观众,在反复通读【万历十五年】后,觉得张居正确实是一个天才,有独立的想法,锐意进取,敢于改革创新,而且丝毫不在意自己的名声,相较于之后的几位人物,都能明显的感觉到来自张居正内心的迫切希望成功的心态,虽然独断专行,表里不一,但是却实实在在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