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乾隆刁难刘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刘墉的回答太妙了

2024-06-03历史

前言

在朝堂之上,弈权谋利,唇枪舌战,一个大臣要在皇权强势的政治舞台上立足,恐怕远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面对君王机锋,左右逢源的政敌,如何在智慧与机智间得心应手,妙笔生花?本文讲的就是这样一位大臣,在多事之秋中翩翩起舞的政坛传奇。

这位大臣,就是活跃在18世纪中叶乾隆、嘉庆两朝的刘墉。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位刘墉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在朝堂上,他又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机智,在强势皇权与多变政局之间求生存,并最终成为两朝元老?

一、民心所向,亲民知府的清流形象

刘墉出生于雍正年间的一个书香世家,自幼聪慧过人,后进京赴考,高中进士,官履平步青云。早年的刘墉性情温和,为政公允,在基层官职中已颇有政绩。乾隆帝登基后,刘墉被任命为江宁知府,这成为他仕途上的重要转折点。

江宁地处长江中下游腹地,民风彪悍,官场复杂多变。刘墉上任后深知要开创政绩,必须首先赢得民心。于是他在工作中时刻体恤民情,努力亲近百姓。每逢民众有冤情呈报,他都亲自纠察;倘若确为官吏枉法,他更是坚决惩治,毫不手软。

这样一位"青天老爷"般的知府深受江宁百姓爱戴。人们常说,刘大人办事,定会密访民意,处处体恤百姓——他甚至曾三更半夜起床,只因一位老汉据理力争的控诉。这样的知府,让老百姓们仿佛看到一位至亲。

刘墉的清廉更是深入民心。当年的知府大都贪赃枉法,刘墉却严于律己,从不收一分好处。人们讥讽道,刘老爷家的门槛都快被磨光了——那是因为进走刘府给知府请安求荐的小吏太多,都被他拒之门外。这样少有的廉政正气,让老百姓们感恩戴德。

二、朝中杰出,三司尚书的能臣形象

江宁有民风彪悍之称,其官场亦复杂多变,刘墉想要有建树并不易。然而凭借其公正清廉与治绩,他没几年便升为朝廷工部侍郎。入京任职后,刘墉政绩更是如日中天。

当时的朝廷正值变法,急需能人。乾隆帝幸得刘墉这样一位贤臣,遂于乾隆四十年改任其为工部尚书。历史记载,刘墉博学多才,在朝中梁上老极其职,对国家经济建设献计献策,成效显著。

他主持修建水利工程数十处,使民间获益匪浅;他亦倡导开采国内矿产资源,大力发展实业,使国库年入猛增。这样卓越的功绩让刘墉深受乾隆帝赏识。

乾隆四十六年,在一场朝会讨论中, 刘墉建议整顿吏治,惩治贪官,维护政权威信。乾隆帝认为大有可为,遂兼任其为吏部尚书,全权负责人事调配与政绩考核。

刘墉主政吏部六年有余,清减贪官数千,使朝政清明;他亦严整选拔,充实人才队伍,使百官有为。这样一个集权重的宰辅,让朝野为之侧目——人们纷纷私下议论,刘相国必当驾驭三司,成为令一时的辅国重臣。

三、深谋远虑,驾驭朝局的政坛高手

当上三司尚书后,刘墉的影响力可谓空前。他不但主管经济民生与人事权力,兵部大权也被乾隆帝尽数交予。一时间朝野为之侧目,盛传此人已蔑视丞相,独揽大权,恐怕不久便要登基为帝——这样的传言也不无根据。因为在刘墉治下,国库收入、民生改善和边疆安定空前,况且皇帝也确实极为倚重刘墉的才干与言行举止。

然而刘墉本人却从未有过分理政、谋夺皇位的举动。他只是恪守本分,努力将国政事务办理得井井有条。有评论称,刘墉之所以能反复攀登权力高峰,在朝野间安如磐石,正是因为他深谙权力游戏规则。

他明白,要在皇权强势的政治舞台上翩翩起舞,就不能像和珅那样积威太盛、引人非议。所以他虽然言语犀利,为政果决,却从不在皇帝面前张扬自己的功绩。

他也深知团结维系朝局的重要性,因此对于同僚,他总是谦和有礼,自己则隐于幕后推波助澜——这样的政治手腕,深得乾隆帝赏识,也让他在朝堂上层层攀升,最终稳如泰山。

四、妙语生花,机智对答的深宫佳话

朝中传为美谈的,还有刘墉与乾隆帝的几次妙语生花。这位英明的帝王博古通今,经常以难倒群臣的机锋问题检验他们的学识与机智。对一般官员来说,这无异于政治生涯的生死考题;但对才华横溢的刘墉而言,倒成了绽放异彩的好机会。

有一次,乾隆帝在御苑散步时兴起,突发奇想要考验刘墉。他问道:「刘相,你说京城九门每日出入多少人?」刘墉听后不慌不忙,思忖片刻道:「禀圣上,每日出入但两人。」乾隆帝狐疑地望向刘墉,心说此人定是在胡说八道。

刘墉继而解释道:「所说两人,即男子和女子——无论人来人往多么繁盛,终归不外此二者。」乾隆听后恍然大悟,对刘墉的机智与妙语赞叹不已。这一传,更是让百官们对刘相国的聪明才智又生敬佩。

又一回,乾隆帝想为难刘墉,问他大清国一年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刘墉微思片刻,沉声答道:「陛下,生一人,死十二人。」在场众臣又是一愣,不解刘墉的意思。

刘墉谦和解释道:「所说一人,乃是每年出生的以当年属相为姓氏者;十二人者,即去世的鼠、牛、虎等十二生肖之人。」乾隆听后大悟,再次对刘墉的机智与胸襟赞叹不已。这样高妙的应对技巧,更是让大臣们无不折服。

五、两朝宠臣,稳如泰山的政坛常青树

刘墉不但才智过人,处事也极得法度。他深知在高压的皇权政治下生存的艺术,所以从不会因为一时得意便志得意满、引人妒忌。这样稳重内敛的为政作风,成就了他在朝堂上长盛不衰的奇迹。

乾隆帝驾崩后,刘墉已年近古稀。按理说,新君登基必清洗旧臣,是一个大臣最危险的时刻。但出人意料的是,新登基的嘉庆帝却对刘墉赏识有加。可能是因为刘墉不仅为政清明,而且历经风雨、深谋远虑,稳定了30多年的国家局势;亦可能是因为刘墉谦和涵养、处变不惊的品性让人难以置换。总之,嘉庆帝登基后,不但没有排斥刘墉,还大加倚重,委以重任。

于是,80高龄的刘墉再次被起用为朝中枢臣,以在京理政的身份继续参与国政决策。他以老当益壮的精神状态和丰富经验,再次为新朝的治国长策出谋划策,助嘉庆皇帝化解政治难题,赢得嘉庆帝如同乾隆帝一般的信任与倚重。

几年下来,朝野传为佳话的,尽是这位刘相国的稳妥决断与英明建议。而对于刘墉个人而言,这样极富传奇色彩的仕途,也确实可谓千载难逢。凭借这样过人的政治手腕与深谋远虑,刘墉得以在乾隆、嘉庆两个不同君主的治下翩翩起舞,成功化解重重政治危机,最终在政坛长青、成为两朝元老。

时人称这位刘相国堪称政坛传奇,是宰辅之楷模。的确,要在高压政治的强势皇权下安如磐石,刘墉的政治智慧与处变不惊的稳重气度,确实令人钦佩。我们不禁要问,这位大臣刘墉,最终凭借什么在政界长盛不衰、稳如磐石?

笔者以为,正是他善于平衡权势、深谙权力游戏规则的政治手腕;正是他深思熟虑、妙语生花的智慧与机智;更是他内敛谦和、处变不惊的气度。在动荡多事的政界,正需要这样一位驾轻就熟的政坛高手;正需要这样一位深藏不露、深谋远虑的稳重元老。

结语

看似平静的政坛深潭,暗流其实涌动汹涌。一个大臣要在其中求生存,绝非易事。刘墉之所以能成功驾驭政局,稳坐元老之位,正因为他深谙朝堂苛刻的潜规则:他明白仕途的艰难险阻,所以处变不惊、深藏锋芒;他理解权力的暗流涌动,所以态度谦和、小心翼翼;他体察到君权的强势压力,所以避免张扬、时刻低调。

可以说,刘墉高瞻远瞩的政治智慧,稳重内敛的处世态度,以及足智多谋的机变应对,恰恰成就了他在激流政坛中不败的传奇。

放眼当今,不少成功政客同样具备这样的特质。我们不禁要思考,在这个你争我夺的政界,一个大臣、一个政治家,要在波诡云谲的潮流中求生存,正需要这样深藏不露的稳重与内敛;亦正需要运筹帷幄的深谋与远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