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60年前,犹太商人偷偷找上门来送核原料,周恩来亲批:辨明真伪

2024-07-19历史

1954年,朝鲜战争刚结束没多久,突然有一伙犹太商人秘密找上门来,宣称有渠道搞到浓缩铀235,并提供了样品,当然索要的价钱自然不低。

浓缩铀是什么啊?那是相当罕见和昂贵的化学元素,不论是和平利用核能,还是为制造核武器,浓缩铀都是必要的,其中铀235更为关键,丰度大于90%的铀235可用于制造原子弹。

但是因为涉及到核武器问题,铀浓缩技术是国际社会严禁扩散的敏感问题,而作为敏感核材料的浓缩铀几乎不可能通过正常渠道获取。

抗美援朝时期,美国人多次叫嚣要用原子弹给我们做「外科手术」,言语之间对中国军队满是不屑。

我国为了争口气也为了突破美国的核威胁,抗美援朝战争一结束,志愿军既没有披红挂彩,也没有回家看望爹娘直接就去到西北戈壁滩建设核工业。

好巧不巧,在我国核事业的起步阶段,就突然有人把制核的关键材料送上门来,难免让人心生疑虑。

俗话说得好「事出寻常必有妖」,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啊。

于是主管兵工的周恩来总理立即对此事进行批示: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原子能)研究务必在规定限期确定该样品质量,确定是否可以为我所用

当时我国科学界处于一种「核物理腿粗,放射化学腿细」的情况,拥有钱三强,邓稼先等卓越物理学家。

可是优秀化学家的数量仅一把手就能数过来,并且我国当时还没有重同位素质谱计等相关仪器,无法精准鉴定,但是此事事关国运,让谁去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成了一大难事,

「杨承宗,让杨承宗去。」

时任原子能研究所所长的钱三强力荐化学家杨承宗。

可能很多人不熟悉杨承宗,他是新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校元勋,师从诺奖获得者伊莱娜·约里奥·居里夫人,是居里夫人的得意弟子,他回国后改变了我国化学人才匮乏的局面,并带领科研人员成功制备出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用的核铀原料

但是遗憾的是,杨承宗是一位没有勋章的功臣,他的同事、学生有的当选院士,有的荣获「两弹元勋」,但他既不是院士,也没有佩戴上共和国的勋章,但杨承宗却并不在意荣誉得失,他的心总是平静:

「事情做出来就好,别的什么都不要去想。」

对于这位助力中国核事业腾飞却无法加冕的功臣,虽然我为他感到深深的遗憾,但也能理解杨老作为共和国的建设者的无上荣耀,今天就来了解一下杨承宗的前世今生。

杨承宗,1911年生于江苏省吴江县,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熏陶,勤奋学习,1932年以七门功课全优的成绩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之后经校长引荐到国立北平研究所物理镭学研究所工作,师从郑大章先生,郑大章师是师从居里夫人学习放射化学的第一位中国研究生,

由此也奠定了杨一生学术事业的方向,郑大章是第一位把放射化学带回祖国的海归学者,他治学严谨,为人正直,非常赏识和喜爱善于思考、勤于钻研的杨承宗。

1941年8月14日,郑大章先生因为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于苏州,时年37岁,杨承宗晚年在回忆道:

「首先感谢我的启蒙老师郑大章先生,他不仅教我放射化学,而且身体力行,教我爱国的民族气节。」

1947年初,经严济慈推荐,杨承宗获得了赴法国居里实验室留学的机会。

在居里实验室,杨承宗师从居里夫人的长女伊莱娜·约里奥-居里夫人学习放射化学的前沿理论,并提出用化学离子交换法从大量载体中分离微量放射性元素的课题,此课题研究成果应用在铀元素的提取中,发展成为全世界从矿石中提取铀工艺的常用原理。

1951年,杨承宗通过巴黎大学博士论文,题目为【离子交换分离放射性元素的研究】,论文考评为"很优秀",获博士学位。

在获得巴黎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后,杨承宗就接到了钱三强欢迎他回国的信函,与此同时还接到了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寄来的续聘通知。

一边是「年薪为55万5350法郎,另加补贴」,一边是「每月1000斤小米」,两方待遇极端分化,但是对杨承宗来说,再没有什么比建设新中国更有吸引力的了,杨承宗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回国建设新中国。

伊莱娜·约里奥-居里夫人就像母亲当年挽留郑大章那样极力挽留杨承宗,她不忍心失去一个优秀的学生,可是杨承宗心意已决,临走时还向居里夫人要了10克居里实验室独有的碳酸钡镭标准源和一台测量辐射用的100进位的计数器,亲自带回中国。

回国前,居里夫人的丈夫约里奥·居里先生亲自找到杨承宗,托他给毛主席带话:

「你回去转告毛泽东,要反对原子弹,你们必须自己拥有原子弹。原子弹不是那么可怕的,原子弹的原理也不是美国人发明的。你们也要有自己的科学家。」

杨承宗深深知晓这句话的重量,为此他把话深藏在心中,秘密把话带回中国后立即上达党和国家领导人,并高度保密30多年,即使家中妻儿都无从知晓。

在这之后,中共中央领导开始对中科院的科学家逐渐明确表露准备进行原子弹研制的意向。

1951年10月,杨承宗带着13箱资料和器材,历经曲折,从香港回国。

游子回归,然而迎接他的除了科研界的热情还有一大叠欠债单。

他没有想到自己在法国留学时,家中生活竟如此困,妻儿几乎是靠借贷为生。

怎么办?他没有向组织张口求援,他怕麻烦组织,而是把自己心爱的蔡斯牌照相机和欧米茄手表变卖了。

从此之后的近40年里,这位业余摄影爱好者竟再没有钱买一台像样的照相机。

1951年秋,杨承宗重新回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

1953年,核工业急需中子源,在当时中国只有北平协和医院,为了医疗的需要,曾由中美「庚款」资助,向美国买了507毫克镭,密封在一个玻璃系统的容器里,镭的容器外加保险柜封闭、锁牢。

可恨的是,这个玻璃系统在抗战时被日本人敲坏了。

507毫克镭,它放射的氡气跑出来,既高度污染环境又损害人体健康,在没有防护服的年代没人敢去修复玻璃容器,提取氡气。

为核事业,死身可矣,身为放射化学专家的杨承宗毅然前往,带着两个学生和一位玻璃工师傅,来到协和医院。

推开门后发现辐射泄漏的程度远远超想象,考虑到学生们未来的长久的工作和生活,他独身去修复。

他思维敏捷,动作迅疾,处理果断得当,加水密封,做好要做的一切,一举成功。那复杂的玻璃系统修复好了,镭的魔力被牢固地封闭,也提取氡气供医疗用,又制成氡-铍中子源,这是中国最早得到的人工放射源协和医院的病房安全了,杨承宗似乎也是好好地离去。

但是,谁也没有注意,他的右眼已受到超剂量的照射,坏了,10年以后,白内障网膜剥离,失明了。他似乎没有过多的抱怨、苦恼。

那眼睛的代价,是许多人的安全和健康,更是中国中子物理及放射性同位素制备研究的奠基。

回到文章标题,1954年,有犹太商人向我国兜售浓缩铀235。周恩来总理亲批,要近物所限期确定该样品质量。

在当时我国尚无重同位素质谱计的困难条件下,杨根据放射系的蜕变原理,指导合作者完全用放射化学方法确定了该铀样品中U235的含量只相当于天然铀,无法应用到核武器的研制中来。

这群犹太人是故意欺负新中国没有浓缩铀检测设备,缺乏顶尖化学人才,料想中国人无法辨明材料的真伪,才明目张胆的拿没用的天然铀来蒙骗我们。

只是他们没有想到,杨承宗可以在无使用设备的情况下完美辨别样本质量,杨帮助中国核事业避免了上别人的当,也维护了我国的尊严

1961年4月,中苏交恶,苏联专家全部撤走,杨承宗接手二机部第五研究所,独自面对这个深受极左路线和反右倾之害,科研秩序混乱、人心涣散的破败大摊子。

从1961年到1964年间,杨承宗带领五所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年轻科技队伍,改革创新,艰苦奋斗,创造了中国核工业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试爆提前3个月准备好铀原料物质。

可是在给研制原子弹有功人员晋级嘉奖时,因为杨承宗的行政关系不属于二机部,所以尽管他为此立下了汗马功劳,却与此次嘉奖晋升无缘。

之后,杨承宗为了五所更好的发展,提出不少改革建议时,可是这些建议不仅没有被采纳,本人还遭到打压,逐渐不被重用。

这些劝诫也成了他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批判的口实。1

969年底,杨承宗被迫离开事业高峰的五所,搬到安徽省合肥市。

在合肥市,杨承宗远见卓识,他创办了合肥联合大学——这是建国后第一所自费走读大学,给落榜的学生提供求学的机会,倡导公民享受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理念,一改高等教育只注重选拔尖子的宗旨,2016年更名合肥大学。

2010年9月5日是杨承宗的百岁寿辰,2011年3月18日杨承宗因发烧住院

。五月中旬病势日渐严重,但他依然放不下放射化学的发展。在学生刘清亮、王庚辰、王玉琦、杜连卿前来看望时,杨承宗对他们断断续续地说:

「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放射性同位素。第一是同位素的宣传,第二是同位素的推广,第三是同位素碳14的应用,这对国计民生极其重要。」

2011年5月27日杨承宗在北京逝世,这位「没有勋章的功臣」走完了他平凡而又伟大的百年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