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粟裕晚年向中央提出一请求,中央连夜开会讨论,还是拒绝了他

2024-07-19历史

1981年,已经74岁高龄的粟裕大将,躺在病床上向国家提出了一个请求。为此,中央高度重视,连夜开会进行讨论,但出人意料的是,中央最终还是拒绝了他。

那么,到底怎样特殊的请求,需要开会讨论?最终还无法答应?

这就不得不从粟裕生病住院说起。

81年的北京301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一生战功赫赫的粟裕大将,看着窗外飘落的树叶,预感到自己的生命已时日无多,更怀念起自己的故乡。

于是,他难得地向中央提出申请,请求能否回家乡看看。

对于这一请求,中央深知他的不容易。

粟裕性格向来艰苦朴素,虽身为开国大将,除非万不得已,极少向组织提出过什么要求。尤其是他几位多年的亲密战友,更是了解他一生为国家付出的巨大牺牲。

粟裕十分眷恋自己的故乡,但为了祖国,自青年时期参军开始,便再也未能回过一次故乡。明明曾经有三次机会可以回乡探亲,可都一一错过了!

如今,祖国已经山河无恙 但经过医生的检查,粟裕的身体状况已经非常不乐观,无力支撑回乡的长途跋涉。

基于这一现实情况,中央连夜召集相关人员,进行开会议讨论,但最终还是同意医生的意见,让粟裕在医院好好疗养,由其堂弟粟多瑛代为返乡探望。

那么,粟裕的家乡到底是什么样的?他的家人过得如何?而他错过的三次回乡的机会,到底又是因为什么?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1907年。

这一年,湘西会同县的枫木树脚村,粟裕出生了在一个富裕的知识分子家中。他的父亲粟嘉会是读书人,年轻时像所有传统的知识分子一样,寄希望于科举。

但因为时局动荡,他的梦想终究未能如愿。后来又祸不单行,遭遇了一系列变故,最终家道中落。至粟裕这一辈时,家产已所剩无几。父亲还一度想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寄托在儿子的身上。

但粟裕却有着自己的想法,他并不想只做一个平凡的教书先生。

尤其是当他目睹了社会的种种不公,暴乱贫穷的悲惨景象以后。青年时的粟裕,就已经立下了更为远大的志向:他要成为一名完全不同于旧时代兵痞的军人,建立一支老百姓自己的队伍,然后改造这个旧世界。

之后,为了获取最先进的知识,青年粟裕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湖南常德的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求学。

在这里,粟裕发现了一个与故乡小村庄截然不同的世界。在知识的给养下,他立下的志向愈发明晰,还结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也正因如此,思想进步的粟裕,与传统守旧的父亲之间的矛盾也彻底激化。

在粟裕求学期间,父亲得知他多次参与进步活动,十分担心他的安危。为了让粟裕返乡,他采取了错误的方式:暗中帮儿子私定婚姻,逼迫粟裕回家。

这件事,让粟家父子在观念等多方面的分歧彻底爆发。绝不肯就范的进步青年粟裕,给父亲留下「镇日读经,何堪国事?终朝面壁,愧作须眉!」的对联。

之后,他加入了1925年加入了叶挺将军的24师教导大队,正式踏上了从军的道路。同时,他在此后的余生里,再也未能回到家乡。

在加入我军之后,粟裕一直恪守着自己的信念。同时,他也在我军的征途中真正实现了,青年时期立下的要成立一支老百姓的队伍,救国救民的理想。

在他一生戎马生涯中,参加过南昌起义,后又参加了全部五场反围剿的战役。即使在反围剿失败,不得不开始长征的极端困境之中,他也从未背弃过自己的理想。

之后的解放战争中,他耀眼的军事才能,更是在指挥大规模作战的过程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就连伟人都夸赞他为「指挥大规模作战的奇才」。

1949年,国内的战争局势已经基本确定,而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将粟裕也已阔别家乡二十余载。

粟裕的亲密战友:陈毅将军深知他长久以来克制着的思乡之情,如今战局已定,认为粟裕终于可以「衣锦还乡」了。

但粟裕对此机会却选择了拒绝。身为大将的他,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战役未能解决:那就是收复宝岛。因此,粟裕回乡探亲的计划,只得再一次的搁置。

1958年,共和国已经建立,全国人民的生活也已经安顿了下来。

这年,粟裕来到长沙地区考察。该市离粟裕家乡已经很近了,因此就有人提议粟裕顺道回家看看。

但粟裕却再次犹疑了。以他一生简朴的性格,若要他在公事考察期间却兴师动众,为了个人原因回到家乡,这是他所不能接受的。

碰巧,在长沙时,粟裕见到了自己的老乡粟周尧。从粟周尧那里,他了解了这些年家乡的情况与变化,还有亲人的消息。

原来,自1927年故乡一别。虽曾经与父亲因观念等有过争执,但家人血浓于水的亲情,经过时间的磨砺之后,反倒愈加炽热,盖过了曾经的争吵。

因粟裕的特殊身份,他家乡的亲人也受到了一定的牵连。但为了保护儿子,父亲一直没有向国民党透露过什么消息,直至在贫病交加中去世。他的兄弟们,也因为他的原因,被迫远走他乡。

直到建国以后才再次回到村里。同时,因为这些原因,粟裕虽身为大将,但家里却依然有着一些困难。

得知家人为了自己所做出的牺牲之后,粟裕非常感动,又转而询问了家乡经济等方面的情况。

在得到了同样令人欣喜的答案过后,粟裕眼含热泪,依依不舍地驻足眺望着家乡的方向。而后,就再次带着遗憾离开了长沙。

在此之后,粟裕虽挂念着家乡的亲人,也得知了家人的一些困难,但也从未利用过自己的职权去为己谋求私利。

而最后一次,就是在北京301总医院的病榻之上。此时,国泰民安,粟裕也已经退休,终于可以放下肩上沉重的担子。

但令人惋惜的是,当他终于有时间,而且可以不用麻烦上级领导就可以自己返乡探望之时,粟裕的身体却不容乐观。

连续多年的征战,让这位共和国的开国大将早已伤痕累累。多年以来,他就是这样强忍着伤痛,指挥着一场场艰苦的战役。

即便在建国以后,他也始终没有改变自己艰苦朴素的战斗精神,又转身投入到共和国的军队建设中去。

为了满足粟裕回乡的心愿,同时也为了让他安心疗养。除了让粟多瑛代他回乡探望以外,还让张震等人为他带去了故乡的照片与特产。

看着照片上熟悉的枫树,还有换了新颜快速发展的家乡,粟裕流下了热泪。但遗憾的是,虽中央与医院的医护人员尽了最大努力,粟裕的身体依然未能恢复健康。

1984年2月5日。我国开国十大大将之首,同时也是一生都未能再次回到家乡的游子粟裕,在北京与世长辞。

而自1927年参军入伍,辞别故乡整整半个世纪,甚至一直到临终,粟裕都未能完成回乡的心愿。

在他去世以后,中央上下怀着极为沉痛的心情,按照他的遗愿,一切丧礼从简。

但即使如此,无数人赶来与粟裕遗体告别。没有悲鸣的哀乐和肃穆的仪仗,但场面却无比的庄严与沉重,人们默默从他身边走过,他们心中明白,这是为共和国立下伟大功勋的大将!

按照粟裕升迁的遗嘱,他的骨灰被分为了两份。一份被安葬在烈士陵园,与他生死与共的战友们在一起安眠。

一份,被安葬在了他的家乡,这片他一生都在怀念着的热土。

而家乡的父老乡亲们,也一直从未忘记过这位伟大的先烈。当灵车驶入村庄时,村民们早就有序地排成了长队,肃穆地为粟裕大将送完最后一程。

粟裕大将,最终以这样特殊的方式,回到了熟悉而陌生的家乡,他明明有许多机会可以实现回乡这个最简单而质朴的梦想,但他为了国家和人民选择放弃,让人不得不感慨落泪!

参考资料:

张雄文:【陈赓与粟裕的莫逆之交】

吴跃军:【粟裕大将的革命经历与为官风范】

杨光成:【做一名全面从严治党的践行者——从粟裕大将的平凡故事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