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54年,郑洞国赴毛主席家宴后:我知道中共那么多豪杰为何都服他了

2023-12-29历史

国民军高级将领在一顿家宴后,对毛主席赞不绝口,当中发生了什么?

在解放战争期间,随着 我党实力的逐渐增强,以及为群众做了不少实事 ,很多国民党人士都纷纷投诚,决定跟随共产党的脚步。

除了普通士兵以外,这些投诚的队伍中, 还有很多真正爱国的高级将领。

其中,当时主管东北地区的 郑洞国 ,审时度势,在锦州之役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率军投诚

起初,郑洞国还并不是很服气,但是经过 和周总理的长谈 之后,再加上 从毛主席的家宴 回去以后,他就 彻底对毛主席的领导心服口服。

郑洞国表示, 终于知道为什么这么多人都服从毛主席的指挥。

那当时都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领导人为他「治病」

1948年春天,时任东北副总司令的郑洞国,依据蒋介石的命令,带着十万国民军死守在长春。

直到10月中旬,我党的军队开始向锦州发起攻击,郑洞国虽然此前骁勇善战,但 当时的国民党毕竟不是民心所向,很快就被我军打的节节败退。

兵临城下的危急时刻, 郑洞国权衡再三,最终做出率部投诚的决定 ,这样一来也避免发生更多的伤亡。

然而,郑洞国的心里却 并不是很服气 他的心情也经常郁郁寡欢 ,所谓「心理影响生理」,就此开始,郑洞国的身体开始出现一些问题,就像得了重病一般。

1950年夏天,中央得知郑洞国的身体情况, 同意让他到上海治病 ,中间路过北京的时候,事先接到通知的 周总理,在家中宴请了郑洞国。

周总理和郑洞国两人, 曾经在学校是师生关系,抗战期间又是上下级 ,感情也算亲厚。

见面时,周总理先询问一番 郑洞国的身体,以及家庭情况 ,提到以后的打算,郑洞国整个人都提不起劲,表示自己想回家种地。

周总理先用玩笑话,打破了席间尴尬的气氛,而后又亲切的开导郑洞国, 他还年轻,还有大把的时间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

这一席话让郑洞国豁然开朗,心境也放松了许多。

此后,郑洞国被调任到北京, 在水利部和政协工作 ,但他却觉得自己的内心,始终还没有完全的敞开。

1954年4月,郑洞国回家后突然接到一封请帖,里面所写的内容, 竟然是毛主席邀请他到家里做客。

这样的惊喜让郑洞国一夜未眠,第二天才刚进入毛主席的家中, 对方便立刻迎了上来,而且还非常亲切的和他打招呼。

郑洞国感到有些受宠若惊,他在毛主席的安排下坐到位置上。

刚坐定, 毛主席又亲切的询问他,是否吸烟。

郑洞国回答后,顺手就拿起桌上的香烟,并取了一支出来吸,令他没想到的是, 毛主席竟然迅速拿出火柴,起身为他点燃了香烟。

本来还有些拘束的郑洞国, 因为毛主席的亲切,随即就变得放松下来。

在这之后,毛主席就主动和郑洞国开始聊天,先是 夸赞郑洞国的名字好 ,又表示 他对人民有大功。

见郑洞国有些怔愣,毛主席继续亲切的和他聊起家庭、生活方面的事情。

得知郑洞国举家搬迁北京,工作和家人也都基本安排好以后,主席再次向他表示, 既然都安排好了,那就要多为人民做工作了,郑洞国才51岁,还是非常年轻的。

听到毛主席清楚的了解自己今年多大,郑洞国的心里又是感到非常惊讶, 没想到日理万机的国家主席,竟然还能有零有整的记得自己的年纪。

此时,郑洞国觉得自己此前的一切心病, 瞬间就得到了治愈,心里又激动又兴奋 ,和毛主席继续畅谈了一会过后,竟然向毛主席问出一个问题。

他好奇毛主席的马列主义,怎么会学的那么好。

毛主席爽朗一笑,随即告诉郑洞国, 自己也不是生来就学的这么好,而是通过向社会、群众学习的过程中,才逐渐走上这条道路的。

这次家宴结束后,郑洞国忍不住向家人感慨, 总算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英雄豪杰」,愿意听从毛主席的指挥。

再加上之前周总理的开解,自此之后郑洞国 更坚定信念,决定要认真学习,全身心投入到国家事业中,为党和人民做一些实事。

郑洞国到底有什么突出的地方,能先后得到两位领导人,为他「治病」呢?

深受蒋介石信任

郑洞国出生于 湖南一个农民家庭 ,家里条件还算不错,从7岁开始读书,直到中学时家道中落,加上当时国内已经掀起革命热潮, 郑洞国在此时立下振兴国家的宏愿。

1924年,郑洞国辗转走出湘西准备到广州去,但是因为参加革命错过报名时间,后来只能冒用别人的名字,顺利成为黄埔第一期学生。

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前, 在国民军队伍中的郑洞国,都是备受老蒋信赖的人。

在黄埔生当中,郑洞国一直都 被大家称为「长者」 ,而这样称呼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年纪大,而是 因为他为人宽厚,用兵也非常大胆且稳妥,颇有长者的风范。

而郑洞国参加抗战的成绩,也的确是非常亮眼。

从1933年开始,再到1945年之间, 十多年的时间里,郑洞国几乎都活跃在抗战的战场上, 抗战期间大大小小的战役,基本都有郑洞国的身影,也让他在军中名声大噪。

例如 1933年的长城之战 ,当时郑洞国担任中央军队其中的一个旅长,奉命在古北口死守了两个多月。

在这期间,郑洞国本来接到命令,应该率队伍撤到后方进行休整,但是 在途中的时候接到消息,本要前来接替防守的队伍,被日军突袭,伤亡非常惨烈。

郑洞国立刻连夜赶回前线 ,结果映入眼帘的就是尸横遍野的景象。

而当时的郑洞国, 手里也只有1000多个士兵 ,情急之下,他决定不管三七二十一, 脱了军装带着一个排就往前冲,还专挑最危险的地方。

有他带头,战士们也都生出不怕死的拼劲,一股脑打退了日本军队,最后等到了来支援的队伍。

此后,郑洞国又接连 在著名的台儿庄、昆仑关等战役中,立下卓越的战功 ,在军中渐渐崭露头角,也让蒋介石关注到他的军事才能。

1943年春节结束后, 蒋介石发急电召郑洞国回重庆 ,任命他为驻印度的军长,远赴印缅战场。

虽然军长一职看起来很风光,但郑洞国的心里其实并不满意。

因为当时在队伍中, 郑洞国只被授予整治军纪的权利,而且蒋介石也一直在给他施加压力, 好在郑洞国都凭借自己的能力,将当时的困难一一解决。

等到内战开打, 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熏陶的郑洞国,并不支持这一决定,认为和平建国、不再打仗才是最好的。

而且郑洞国的眼光毒辣, 他知道曾经在江西时只有几万的共党,都没能被国民军剿灭,更何况后来的共党队伍已经有上百万人,更是国民党难以抗衡的。

直到在东北奉命死守一段时间后, 郑洞国的下属很多都选择投诚,而他的思想也开始转变, 最终也和部下选了同一条路。

谨慎平静的后半生

从50年代开始,郑洞国举家来到北京工作。

和从前的叱咤风云、铁血豪情相比,后来的工作倒是清闲很多 ,但郑洞国并没有感觉不适应。对他来说, 这样平静的日子比过去战士们流血流汗,要好上太多。

而且郑洞国也从来没感觉到无聊,过去的老朋友杜聿明夫妻俩,以及张治中的女儿,都经常到郑洞国家里去一起打牌。

几年后,当郑洞国的朋友都遭遇打击的时候, 他反而安然无恙 ,或许是因为没有身居要职,也或许是 因为郑洞国的一生实在清白。

在特殊时期,郑洞国家里也基本是风平浪静。

等到恢复正常工作以后, 郑洞国又被选为民革中央的副主席,此时的他已经是个过了八十岁的老人,但是身体和精神头依然很好。

八十年代开始,一些原来的国民投诚军,想要落实政策给自己谋求安定,于是就会辗转找到郑洞国。

当时, 郑洞国的家里每个星期都有会一些老兵 ,他们来了以后就住在郑家, 走的时候郑洞国还会给他们塞一些吃的穿的,甚至还会给一些钱。

更多的国民老兵,会请郑洞国写一个证明,说明以前的情况,而寄信就需要买邮票, 当时郑洞国每个月光在邮票上的花费,就有六七十块钱。

这笔钱本可以从民革中央出, 但郑洞国坚持自掏腰包 ,在他看来那些人曾经都是他的部下,跟着他一切出生入死,参加过不少战役, 感情非同一般。

而且那些老兵 后来的生活都比较落魄 ,家庭或是工作上都有大大小小的问题,虽然这些情况不是郑洞国造成的, 但他念着旧情,觉得自己一定要伸出援手帮一帮他们。

因此,当时很多国民党投诚的老兵, 都得到过郑洞国的帮助,对他心怀感激。

结语

郑洞国虽然是国民军的高级将领, 但他心中最重要的位置留给了人民 ,故而才会在内战开始前,竭力反对蒋介石的想法。

因为郑洞国知道, 当时的共产党不仅实力越来越强,还是真正为群众着想的队伍,比国民党要强太多了。

因此,他才会在锦州战役中做出明智的选择。

自从郑洞国当选为民革中央的领导以后, 他不顾自己已经年迈的身体,依旧坚持奋斗的在工作岗位上 ,为民革的建设,以及国家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而且 郑洞国还非常关心祖国的统一。

直到临终前,郑洞国还向家人倾诉, 自己这一生基本无憾,只是尚未看到统一有些可惜 。而他晚年时期,也一直为祖国统一做出努力,坚持参加各种活动, 一直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