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育儿

三个原因,了解孩子为何会大声吵闹

2024-03-13育儿

「为什么小朋友很容易在餐厅大声说话或大叫呢?我已经在餐厅或早餐店遇过好几次了,是因为家长疏于管教吗?」

这位朋友的疑问,相信不少人也同样好奇。其实以我自己经验来说,的确也在餐厅遇过有些小朋友声音太大,吵到附近的客人。「在公共场合注意音量,这不是很基本的礼貌吗?」

这句话对大人来说绝对正确,但我们现在要转换一下位置,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思考。

原因一:社会化进行中

「在什么场合、情境,该有怎样的表现与行为」是社交能力中非常重要的核心,也是我们社会化过程中必学的潜规则。

哪些话可以说,哪些话不适合讲,当下应该用怎样的方式表达,如果我们不懂这些,轻则在社交场合闹笑话,严重点则会对别人造成困扰,甚至无意间惹怒对方(但受过社会化训练的对方,未必会直接发难,而是在心中不爽你)。

但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与人互动所需的常识、知识与技能,并非天生就拥有,而需要透过教导与不断练习,才能持续提升。

所以为什么小朋友不知道该降低音量呢?是因为他们尚未学会,也还没记住这些社交眉角。

当然,我们也别幻想只要跟孩子说个一两次,她应该就会记得,这对学龄前(3~6岁)的孩子来说,是不切实际的,标准过高啊。

毕竟即使是我们成人,要记住一个新观念,学会某项新技巧,往往也都得刻意练习来来回回好多次呢。

当然,身为家长的我们,不能用因为孩子还不会、不懂当理由,放任小朋友在餐厅大声喧哗。因为用适当的方式教导,正是家长的责任。

我们可以用口头及非语言的提醒,或像用动物的比喻,帮助孩子理解、练习;但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美国心理学家Albert Bandura曾提出观察学习理论,即小朋友会透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出现类似的行为或态度。

对孩子来说,父母往往是最常接触的对象,当我们以身作则表现出合宜的社交行为时,对孩子会有良好的潜移默化效果。(顺带一提,如果孩子周遭有大一两岁的手足,也是很重要的观察学习对象)

反之,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的,是不尊重他人、缺乏礼貌的行为,那可能让孩子也养成不好的习惯或观念。

写到这里特别有感触是,我昨天在某家餐厅吃午餐,吃到一半突然听到「咔、咔、咔」的声音,抬头一看发现有位男子竟然在剪指甲?

是的你没看错,他在餐厅剪指甲,剪下来的指甲屑直接喷到地上(希望没有喷到桌上)。好在当下他是自己一个人,如果这操作让孩子观察到,很可能会让小朋友学到「这么做是OK的」、「我可以在餐厅做这件事」。

原因二:大脑功能的限制

回到主题,还有什么原因让小朋友容易在餐厅大声喧哗呢?

除了他的社会化技能尚在新手等级外,还因为孩子的前额叶尚未发育成熟。前额叶有什么功用呢?核心功能之一是帮人们在做事情时会考量到后果。

  • 如果我讲话很大声,会干扰到别人
  • 对方可能不舒服甚至生气
  • 最糟的情况是跟我吵起来,实在太尴尬了
  • 这样我就不能好好享受下午茶、跟朋友聊天
  • 而且如果惹到脾气差的人,搞不好还会惹祸上身
  • 这段思考过程,就是我们的前额叶有在好好运作着。我们在预测行为的后果,并做出比较合适的决定,所以主动选择降低音量,避免后续不必要的麻烦。

    可惜的是,这套好用的系统,对小朋友来说还没有建设好,因此孩子做事容易受当下心情影响,无法顾及后果。当一个兴奋情绪出现,很容易就立刻大声说话;当某个需求未被满足,很可能当场就哭闹起来。

    同样地,这虽然是孩子的限制,却不能成为我们大人的借口。因为协助孩子去思考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对前额叶的发展和预判系统的完善是有正向影响的。

    可别忘了用进废退的原则,更何况大脑是个很香的好东西,值得我们多多使用(以及帮孩子多去使用)。

    原因三:同理心

    小朋友在餐厅很吵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与同理心有关。

    孩子还没办法清楚理解自己大声讲话会让别人有怎样的不舒服感受;换句话说,他们因为不知道会干扰到别人,所以没有特别在意自己讲话太大声。

    虽然有些说法是,人类天生就具有同理心(镜像神经元作用),但我认为人类天生是具有同理心的潜力,还得透过引导、学习与练习才能形成完善的同理系统。

    看到这里,是否觉得身为父母实责任重大呢?

    虽然教养孩子看似是件很辛苦的事,但能让孩子成长为一位有良好性格,具同理心与社交能力的人,等于是送给她最宝贵的礼物,同时也是件很有成就的事情吧(根本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