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养生

如何缓解髋部骨折术后的气虚血瘀,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是否可行?

2023-12-08养生

中医在治疗和预防骨关节疾病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公元前16世纪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骨折的相关描述,中医骨伤科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有着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关于【内经】中就有记载,肾主骨生髓、肝主筋、脾主肌肉四肢、气伤痛、形伤肿等各种学说,以上学说奠定了中医骨伤科学的理论基础 。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总结了关于补骨髓、长肌肉、坚筋骨等的药物,作为了中医骨伤科学药物治疗学的基础。

而骨折三期辨证是中医学中骨折内治法的基本指导原则,是中医骨伤科学内治法的理论核心,将伤后到骨折愈合的过程分为三期 ,用来指导临床辨证用药,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三期辨证理论来源于中医气血经络辨证体系,自隋唐以来不断发展,现已归纳编入骨伤科教材中,指导着中医骨伤科学的临床 。随着国内人口寿命的延长,我国提前进入老年社会,此外,医疗技术的发展及各种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老年骨科大手术呈逐年攀升趋势。

骨科大手术一般是指全髋、膝关节置换术和髋部骨折手术,主要运用于老年人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粗隆间骨折以及终末期的髋、膝关节骨关节炎 。但是传统骨折三期辨证是在保守治疗的基础上提出的,对骨折术后缺乏系统阐述。

现代骨科手术快速发展, 使得其在骨折的治疗中占有比例越来越大,其辨证用药对传统三期辨证体系提出了挑战

经手术干预后的骨折愈合过程和传统意义上的「三期」有着明显的差别,术前虽肿胀减轻,但又遭手术的创伤,术后复又肿胀,是为旧瘀已去,新瘀又生 ,可以视为「三期」愈合过程早期和中期的重复。骨折术后的症候学特征与辨证特点,与传统三期辨证有这明显差别。

主要的神经血管虽然在手术中会予以保护,有大量小血管不可避免被损伤而导致出血。中医学认为「气能摄血」,「血能载气」,血液的耗伤 ,导致气的流失,气的功能受到损伤,致血液固摄失职,最后致气血受损。

中医学关于气虚血瘀理论的概述

【素问·调经论】云:「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气盛则血行滑疾 ,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而致血流迟缓,运行涩滞,脉络瘀痹,形成瘀血...」,因此心气的盛衰被视为起主导作用。

早在【灵枢·经脉】指出:「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读医随笔·承制生化论】云:「气虚不足以推血,则血必有瘀。」 尤其强调气虚致瘀,在其【医林改错·论抽风不是风】中云:「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

提出气虚血瘀的理论。 因此疾病的发生多由于气血失调所致,【丹溪心法·能合脉色可以万全】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

在外则表现为局部瘀斑或刺痛,面色淡白或晄白,在内则为神疲乏力、失眠多梦、纳呆、少气懒言、舌暗淡,苔白、脉弦细等症状 。因此,在治疗上要遵从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要气血兼顾,在「气能生血」,「血能载气」理论指导下辨证施治,达到血气平和的状态。

中医学关于老年骨科大手术后病因病机的认识

骨科大手术后仍属中医「骨折病」范畴,导师认为经过手术治疗后骨折的愈合与传统的「三期」有着明显的差别,术前肿胀减轻 ,经手术创伤,术后复又肿胀,是为旧瘀已去,新瘀又生,可视为骨折三期愈合的早期与中期的重复。

骨折术后的症候特征和辨证特点不同于传统三期辨证,主要的神经血管虽然术中会予以保护,大量小血管不可避免的破坏导致出血 ,一方面耗气伤血,致气血受损,术后表现为脸色淡白无华或萎黄,神疲乏力、少气懒言,为气血两虚之证。

针灸治疗

有发现电针取肌肉运动点,可以通过刺激肌泵产生规律地收缩运动改善下肢血液循环,加速深静脉血液回流,表明采用下肢肌肉电刺激疗法后 ,股静脉最大血液流速增加200%,平均血液流速和血流量增加60%,可有效改善术后下肢血流速度缓慢。

取双侧太冲、足三里、血海和期门等穴联合补阳还五汤能明显改善气虚血瘀证患者血液「浓、黏、凝、聚」的状态 。取双侧髀关、血海、合阳、跗阳用经皮电刺激疗法治疗气虚血瘀型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状态,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中药治疗

中药当归、红花、赤芍、桃仁、黄芪、甘草、丹参、白芍、三七等中药。对骨科大手术后气虚血瘀证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通过提取牛膝的化学成分,甾酮类、多糖化合物、皂苷等有效成份,发现能降低血液黏度和红细胞聚集,从而发挥抗血栓的作用。

通过临床观察发现灯盏花素具有类似于低分子肝素抗凝的作用。 通过探讨龙血竭抗凝治疗的分子机制,发现龙血竭比低分子肝素使用更方便 。发现水蛭素高、中、低剂量组均能明显溶解体外血栓、纤维蛋白平板和全血凝块。

能显著延长家兔血浆复钙时间、凝血酶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总结水蛭素有较强的抗血栓和抗凝血作用 。通过总结动物和临床观察,证实蚓激酶有良好的纤溶、抗凝、溶栓和改善血流变等药理作用。通过发现土鳖活性肽能明显改善血瘀型大鼠的血流变学指标。

红花黄色素是从中药红花中萃取出的红花黄素和酮类化合物的混合物 ,是红花的有效成分,具有抗炎、抗凝、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

余昕将60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分为A、B、C三组。A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钠5000IU皮下注射 ;B组给予红花黄素150mg+250ml生理盐水静滴同时加低分子肝素钠5000IU皮下注射;C组给予红花黄素150mg+250ml生理盐水静滴同时加低分子肝素钠2500IU皮下注射。

通过比较术后1、3、14天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C-反应蛋白、血清白介素-6值、VAS评分、血小板和血红蛋白的含量 ,得出红花黄素联合低剂量低分子肝素钠能有效改善患者术后高凝状态,减少术后出血量。

在中医药临床中应用甚广,具有化瘀止血,活血定痛等功效,常用于治疗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刺痛,跌扑肿痛等病症 。方剂中含有三七的大量古方也被历代医家所推崇和广泛使用。

血塞通是一种从三七上提取出来的三七总皂苷,是三七生物活性最好的有效成份。三七总皂苷具有化瘀活血、消肿定痛之功效 。将52例髋部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治疗。

中药复方

发现丹参、红花经过科学配方制成复方制剂,有活血化瘀、通脉疏络的功效,能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抗血小板聚集,用中药丹红注射液治疗髋部周围骨折术后患者 ,能有效防治患者术后血栓的发生。

中药参脉参附注射液能明显降低老年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归脾汤首见于【济生方】主要用于心脾气血两虚之证。通过发现归脾汤能有效改善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贫血症状。

中医骨伤科学对老年骨科大手术的认识

中医骨折三期辨证是中医学中骨折内治法的基本指导原则, 是中医骨伤内治法的理论核心,把伤后骨折愈合过程分为三个期

早期筋伤骨断,肿痛明显,辨证当属气滞血瘀,治疗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主;到中期血肿的吸收,疼痛减轻,瘀虽去新未生,治疗上宜接骨续筋、舒筋活络为主 ;后期骨折已基本愈合,但气血亏虚,筋骨萎软,治疗宜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为主。

祖国医学的气血、经络辨证体系视为三期辨证理论的来源,指导着临床的辨证和用药,在中医学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传统骨折三期辨证是在保守治疗的基础上提出的,对骨折术后缺乏系统阐述。

随着手术技术、植入材料的快速发展,手术在骨折治疗上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其辨证用药对传统三期辨证体系提出了挑战 。目前国内的中,仍然沿用传统三期辨证,对骨折不同时期均有不同程度的。

但针对老年骨科大手术后的症候学观察、证型特征、证治规律没有明确的 。对这一类疾病的指导缺乏具体性和针对性,对其他类型的手术辨证分型也没有明确。

因此,有必要对老年骨科大手术后中医的证治规律进行, 为中医药治疗老年骨科大手术后提供理论支撑,进一步完善补充中医骨伤的三期辨证理论体系

现代医学对老年骨科大手术的认识

随着人口老年化和人口寿命的延长,我国65岁人口将突破4亿,占全国人口总数27.9%,预计到2050年,全球髋部骨折患者将达到450万 。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及保险制度的完善,老年骨科大手术在骨科手术中占比越来大。

虽然围绕老年骨科大手术制定了围手术期的各种指南,但术后的并发症仍不容忽视,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和术后的贫血,一直是困扰临床的问题 ,术前老年患者本身存在不同程度的贫血,术中由于血管的变异,对局部组织不当的切割及随意的牵拉均有可能对血管造成损伤。

有证明,在全髋关节置换中,平均失血量可达800ml左右,大量的血液丢失,机体血容量的不足,加剧术后贫血的发生,使手术创口反复渗液,不利于伤口的愈合 ,延缓患者的康复时间。血流缓慢、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液高凝状态是造成血栓的主要原因。

老年患者平素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器官功能衰退和器质性病变,常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术中血管壁的损伤,必然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诱发机体内、外凝血功能的启动 ;术后伤口的疼痛,不敢过早的下地活动。

中医学对老年患者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 人体衰老的原因是「耗其真,伤其神」。五脏六腑需要脾胃所化生的精微物质滋养,奉养此生

真气,又名「正气」,乃人生之至宝,是推动五脏六腑一切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为生命的原动力,真气充沛,百病不侵,真气耗伤,百病丛生 。祖国医学认为,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能载气。

【素问.调经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最早认识到气和血的密切关系,气血相互为用,气旺则血充,血盛则气旺 。【寿世保元】曰:「盖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有一息之不运,血有一息之不行」,进一步说明了气对血的推动作用。

这些都说明了气和血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丹溪翁【各致余论】中谈到:「人至六十、七十以后,精血俱耗」故多感气短乏力、懒言多卧、头晕自汗等症 。【灵枢.天年】记载:「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

【养老奉亲书】中亦记载:「五脏气弱,脾胃虚薄」,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一系列衰老的原因,都因脏腑功能衰退所致 。所以老年人平素多会表现气血亏虚方面的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