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养生

「湿为万病之邪」,如何祛除湿气?

2024-06-06养生

不知道早晨醒来的你是不是也有这种症状,皮肤油腻暗沉,黑眼圈严重,刷牙的时候嗓子干涩不舒服,痘痘也一个接着一个地冒出来,这些都是「湿气」惹的祸!

中医素有「湿为万病之邪」之说,现代人的生活水平与日俱增,整天大鱼大肉,却又缺少运动,随之而来的湿气,便成了很多人的通病。

什么是湿气?在探讨什么是湿气之前,咱们先来说说水。水是生命之源,我们常说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71%的表面积覆盖水。同样,水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的含水量占身体总重量的60%以上。儿童体内的含水量更高,约占80%。这些水分在人体内的分布并不相同,肌肉中水分占75%,血液、泪水、汗中水含量达90%,骨骼内的含水量也不少,约占22%。

【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说明水液在人体中正常代谢过程中脾胃、肺,肾、膀胱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所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水不可缺亦不可泛滥,简而言之体内泛滥滞水就可称之「湿气」、「湿邪」。正如【景岳全书·泄泻】云:「饮食不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至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说明水液代谢失常后产生的病理性产物称之为「湿气」或「湿邪」。同时「湿气」或「湿邪」也是人体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在【金匮要略】痰饮病篇、水气病篇,分别论述了湿、饮、水肿证治。痰、湿、水(水饮),异名同类总称为「湿气」、「湿邪」。湿为水(水饮)之渐,水(水饮)为湿之积。

初期它可能会导致胸闷乏力、精神困乏、喉咙肿痛等症状,继续发展可能会出现痤疮、关节肿痛、身体肥胖等,严重的会引发脂肪肝、哮喘、高血压等很难去根的顽疾。

所以祛湿可以说是健康之首,接下来就和我一起看一看能够排除湿气的中医良方吧!

体内湿气有「湿热证」和「寒湿证」。体内湿气常常根据人的寒、热体质不同而表现为湿热证和寒湿证。

这如何理解呢?我常常这样比喻:在夏季阴暗、潮湿、密闭的房间湿与热并存就如同是中医的湿热证。藿香正气散、三仁汤、六一散、甘露消毒丹,藿朴夏苓汤等祛湿方剂适用于人体湿热证。

同样道理,冬季阴暗、湿冷、密闭的房间湿气与寒气并存而产生寒湿证。针对寒湿证这一病理状态的方剂有小青龙汤、肾着汤、苓桂术甘汤、附子汤等。

在中医里,湿气是分内和外、寒和热的,不同的湿气有不同的祛湿办法。

内湿和外湿

在中医看来湿气为病,与肺、脾、肾三脏有密切关系,肺失宣降则水津不布,脾虚则生湿,肾虚则水泛。特别是与脾胃功能可谓息息相关。【素问·至真要大论】里面有句话「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大致的意思是说体内的湿气以及水肿胀满等症状,都跟脾有关系。如果脾胃亏虚,脾阳亏虚,土气不足,水谷精气不能依靠脾气的运化输布,便会导致体内的水湿停滞,继而发生肢体浮肿、胃肠胀满等现象。

以上所谈湿气是存于人体内部统称为「内湿」,也就是人体脏腑失常水液代谢异常而产生的病理性产物。与「内湿」相对应的是自然界存在的湿气称之为「外湿」。外湿本指自然界多雨或潮湿的气候或环境状态,多发生在夏秋之交。每因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湿气从外袭所致,也就是中医所说的六淫(风、寒、暑、湿、燥、火)邪气之一。外湿与内湿虽有不同,但两者在病证表现上有共同的特点,且在发病过程中常相互影响。外湿致病,易伤及脾脏,使湿浊内生,而脾失健运,水湿停聚,又易招致外湿侵袭。

夏天高温多雨,湿气易伤人体,表现为:身热,汗多,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胀痛,咳嗽痰粘,鼻塞流浊涕,心烦口渴,口粘泛恶,胸闷脘痞,腹胀,大便溏,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等。另一方面夏令三伏,阳气旺盛,此时人体为了应天时处于"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的境地,汗液增多常常导致人体阳气宣发太过而出现体内阳气匮乏的状况,此时如果因防降温而过度贪凉易致内寒过甚伤及体内阳气,脾胃阳气虚衰进一步引起水液代谢失调产生「内湿」加重病情。这也是与「湿气」有关的疾病(如皮肤病、脾胃疾病、腹泻等)在夏季高发的原因之一。

外湿和内湿可以从湿邪产生的原因、症状和治疗上进行区别,建议就医后明确,不建议盲目自行判断或使用药物,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外湿一般是由于外感湿邪导致的,比如久居潮湿地方或者淋雨涉水、水中作业等。内湿一般是由于先天脾虚或者平时爱吃寒凉或者辛辣刺激,损伤脾胃,脾胃虚弱不能运化,内生痰湿导致;

症状:外湿一般会表现为湿邪阻滞机体体表气机,会出现头重、身体疼重、胸闷、肢体困倦、关节酸重疼痛等,舌苔表现为舌淡红、苔薄白而腻。内湿会出现湿邪阻滞内脏气机的表现,如胸闷、胃脘胀满、腹胀、腹泻、小便不利、口黏腻、面色发黄甚至水肿,以及大便黏腻粘马桶,舌苔表现为舌淡白、边有齿痕、苔白腻;

治疗:外湿一般采用祛湿解表,兼以散寒或清热的药物,比如藿香正气散、午时茶颗粒、香薷饮等。内湿治疗一般以健脾化湿或者运脾化湿为主,可以服用香砂六君丸、二陈丸、参苓白术散等,也可以用茯苓、山药、白术、薏苡仁、党参、陈皮泡水喝或者煮粥。

大禹治水贵在因势利导,针对「湿气」更要查病因、明其性而辨证施治。湿(气)邪在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中起到很大作用,如何祛湿,中医相当讲究。

从疾病寒热属性上讲当辨清是湿热证还是寒湿证,寒、热、湿比例不同,用药的寒热配比不同。从中药功效上讲有芳香化湿、淡渗利湿、苦寒燥湿,祛风胜湿等功效的不同。从调治脏腑功能上讲也是因人而异:宣肺化饮、健脾利湿、温肾化湿、畅达三焦通条水道等等。

因此祛除体内湿气不是简单吃赤小豆、生薏米就可以解决的,希望大家不要受养生验方所迷惑,其中很多都是打着中医理论的幌子搞商业行为。不明白其中道理的患者误入歧途服用后不仅湿气祛除不掉反而会伤害了身体。北京友谊医院中医科特设脾胃专病门诊,从根本上解除湿邪为患的疾病,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寒湿和湿热

什么是寒湿?寒湿过重为万病之源,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中医最怕湿邪。湿是最容易渗透的。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体内有寒湿的表现

面色发白、发青、发暗、发黑代表体内可能有寒。颜色越是发暗,就代表寒湿越重。

舌苔发白,代表体内有寒湿。反复的口腔溃疡,代表体内有寒湿。口臭时舌苔发白,代表体内有寒湿。咳嗽时痰是稀白的,代表体内有寒湿。流清鼻涕,代表体内有寒湿。流出的汗是凉汗,代表体内有寒湿。爱打喷嚏,特别是早上起来,遇风喷嚏不断,代表体内有寒湿。感冒发热时浑身感觉冷,代表体内有寒湿。经常腹痛、腹泻,代表体内有寒湿。脸上长痘和斑,代表体内有寒湿。

长湿疹、牛皮癣、白癜风,代表体内有寒湿。手、脚常年冰冷,代表体内有寒湿。脚踝浮肿,代表肾虚、肾寒。四肢关节疼痛、颈肩酸痛、肩周炎、腰酸背痛等症状,代表体内有寒湿。疼痛部位越多,时间越长,代表体内寒湿越重。

寒湿隐藏于哪里

寒湿如果不排出,对身体影响极大,想排出寒湿,首先得知道它们隐藏于哪里。

01、背后寒,积存于膀胱经体背后的寒湿,会直接积存在膀胱经中,长期的堆积会在背后形成一层厚厚的脂肪,这些脂肪有一部分即是那些变了质的体液经过长期不断的累积而成。

02、头顶寒湿,直堆头顶头顶的寒湿会直接堆在头顶上,通常头顶只有一层薄薄的皮肤,用手按压时应该是硬硬的感觉。但是寒湿堆积得多 了,会形成一层软软的物质,摸起来像有 一层海绵垫的。头顶的寒湿更严重的会在前额左侧或右侧形成一个硬硬的肿包,到医院诊断时医生会认定为骨质增生,这是把寒湿以固态的形式积存的物质。03、正面寒湿,堆积于肺经和胃经中正面的寒湿,上半身会积存在肺经和其他经络的分支中,这两组经分别在人体胸前中线的两侧。引发我们常说的感冒、受风寒。正面的寒湿也会积存在胃经中,胃经从眼部下方一直延伸到脚趾, 在大腿正面是最容易积存寒湿的部位。严重的胃经寒湿堆积,会使大腿正面形成一层硬而厚的组织,使得大腿的伸缩发生问题,因而造成行动不便。

这种疾病很少医生能够诊断出和胃有关联,经常都成为难以医治的疑难杂症,跛了数十年,无论如何均难以想象是由于胃经的寒湿所造成的。

04、侧面寒湿,存积在胆经侧面的寒湿则积存在胆经中,只要寒湿侵入人体,这个部位都无法幸免。这个部位的寒湿有时会在大腿外侧形成一条条的横纹,由于寒湿的物质会阻碍经络的流通,使寒湿堆积的部位附近,细胞所产生的垃圾无法排出,寒湿和垃圾累积多了就会使大腿外侧显得特别的胖

由于这些废物不是人体的组织,因此会在组织之间流动。如果这个人喜欢运 动,大腿部位寒湿和组织废物所形成的垃圾会往下流动,转而堆积到小腿肚上,形成萝卜腿。 通常男人较女人活动力大些,因而 女人多数堆在大腿外侧,男人则大多堆在小腿肚上。就是胆经的寒湿堆积造成胆功能受阻,再造成吸收的障碍。敲胆经一方面能刺激胆经,强迫其分泌胆汁;另一方面使这些堆积的废物能够流动,进而排出体外。

体内排除寒湿的途径与方法按体内排除寒湿的途径,可分为身体背后经络寒湿排出、身体前面经络寒湿的排出和肺脏寒湿的排出三大类。

寒湿由背后经络排出身体背后的经络主要是膀胱经,由于膀胱经所在的背部面积很大,而且在人体最容易受寒的部位,因此许多人都有大量寒湿存在这个部位。

膀胱经的寒湿排出时会出现整个肩背酸软或酸痛。由于膀胱经贯穿整个头部,因此,会出现后脑部位肿胀头痛或偏头痛的感觉。眉头附近的印堂部位会隐隐作痛,按摩耳后的风池穴会有强烈的疼痛感。喉咙也会出现不适的症状或咳嗽,这些都是膀胱经寒湿排出时的症状。夏天中暑时也经常会有这种感觉,两种情形都是背后膀胱经阻塞的症状。

排除膀胱经寒湿出现不舒服症状时, 最简单的应对方法是刮痧,然后艾灸。由于背部是膀胱经主要的穴位所在, 几乎整个背部的左右两侧都是膀胱经分布的部位。因此,只要在颈后、背部和前额刮痧,使经络通畅,刮完痧,艾灸半个小时,睡个觉,大概不舒适的感觉就不见了。

寒湿由前面经络和肺里排出身体前面经络的寒湿排出时,最典型的症状是鼻塞、打喷嚏、流清涕,有时候 还会出现水泻。这些症状和肺里寒湿排出时相同,分辨的方法是用手触摸额头和鼻尖,再和脸部其它部位的温度相比较。如果额头的温度较低,则这些症状是身体前面经络中的寒湿排出,如果是鼻尖的温度较低,则是肺里寒湿的排出。经络中的寒湿排出不会造成咳嗽也不容易出现发烧,肺里寒湿排出时则很容易出现咳嗽和发烧。是因为肺中的正气与邪气交战,正气赢了,咳嗽和发烧就好了!输了,就得吃药了!

此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艾灸背部肺区和中府穴拔罐来提高机体热量和肺中正气,助其顺利驱逐寒湿。身体前面存放寒湿的经络主要是胃经和大肠经。因此,在寒湿排出的同时,肠胃也会出现不适的症状。最常出现的是胀气,有时也会出现不停地想吃零食的状况,但大便却不顺畅,直到大便顺畅时感冒也就快好了。和排除膀胱经的寒湿相同,这时最好的策略借助外界热量,如艾灸同时疏通经络,让身体将寒湿排出体外,可以适当地喝些桂圆红枣茶提升身体的能量,协助身体排除寒湿。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什么是湿热?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外湿属于外邪,称为湿邪,多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其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热,也是一种邪气,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称为火热之邪。热也可以因机体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称内热。火热之邪侵犯人体或机体脏腑功能失调产生内热时可导致热证,热证是感受外邪,或人体机能活动亢进,阳盛阴衰的证候。热证的临床表现:发热,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干,脉数。

湿热,是热与湿同时侵犯人体,或同时存在体内的病理变化,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可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湿热证的常见临床表现:发热、身热不扬,头痛而重、身重而痛,口苦,胸痞,尿黄而短,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濡数。湿热流注关节则谓湿热痹证,侵犯脏腑时,可出现脾胃湿热(湿热蕴脾)、肝胆湿热、膀胱湿热、肠道湿热等证。

湿热证的形成有四个方面原因:

1.感受外邪

主要是感受湿热之邪。我国地处北半球,夏秋之交,暑热未尽,水湿泛滥,湿热最盛,侵犯人体,蕴结为病。而东南沿海地区,四季湿气均较重,尤其是每年的3到5月,俗称「梅雨天」,天气渐热,暑热渐盛,与湿气胶结,更易致湿热为患。六淫的其他外邪如外感风热,在脾虚失运内有蕴湿的情况下,外感风热与内蕴之湿,结合亦成湿热。正如薛生白所云:「太阳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致,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同时外邪犯肺,胸闷咳嗽,气机升降失常,又可伤及脾胃,致湿从内生,郁而化热,形成湿热。

2.饮食不节

偏嗜肥甘厚腻,酿湿生热;嗜酒、过饱、过食肥甘厚味及不洁的饮食,无规律的饮食均易伤及脾胃,引起食滞、湿阻、气滞等,而食滞、湿阻、气滞日久均可化热。酒性本身即「气热而质湿」,气滞也是水湿停聚的重要因素,肥甘厚味极具生湿助热的特性,可见诸多饮食不节因素均可成为湿热蕴结的病因。

3.脾胃失健

湿邪内生,郁而化热。脾主运化,为水湿运转之枢纽,由于各种原因伤及脾胃,均可导致其运化功能失常,水湿内停。湿阻日久化热,而成湿热之证。

4.情志因素

「脾在志为思」,「思则气结」。张景岳曾说:「但苦思难释则伤脾」。过度思虑,情志不畅,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肝的正常疏泄是脾升胃降协调脾气健运的重要条件,即「土得木而达」。肝失疏泄无以调畅气机,脾升胃降失调,脾失健运生湿,湿郁化热,湿热乃成,引起肝胆湿热或脾胃湿热。

上述病因在不同的个体会引起不同的湿热证,如感受外来湿热之邪,或偏嗜肥甘厚腻,酿湿生热,或脾胃失健,湿邪内生,郁而化热,导致湿热郁阻肝胆,形成肝胆湿热证;如湿热外邪侵犯人体,或过食肥甘酒酪,酿湿生热,湿热内蕴中焦,形成脾胃湿热证;若湿热侵袭大肠,胶结不解,壅阻气机,则成大肠证;若感受外来湿热之邪,侵袭膀胱,或饮食不节,湿热内生,下注膀胱,膀胱气化不利,小便异常,则成膀胱湿热证。若湿热流注关节,关节局部红肿热痛,则形成湿热痹证。

湿热的一般表现为:头身困重,发热多在午后明显,且身热不扬(即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并不因出汗而减轻;舌苔黄腻,脉数。具体表现因湿热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别:在皮肉则为湿疹或疮疱;在关节筋脉则局部肿痛。但通常所说的湿热多指湿热深入脏腑,特别是脾胃的湿热,可见脘闷腹满,恶心厌食,大便溏稀,尿短赤,脉濡数;其他如肝胆湿热表现为肝区胀痛,口苦食欲差,或身目发黄,或发热怕冷交替,脉弦数;膀胱湿热见尿频、尿急,涩少而痛,色黄浊;大肠湿热见腹痛腹泻,甚至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肛门灼热、口渴。

湿热的治疗,一般要分湿重还是热重。湿重的治疗以化湿为主,可选用六一散,或三仁汤、平胃散;热重则以清热为主,可选用连朴饮、茵陈蒿汤,甚至葛根芩连汤。在这一原则下,再根据某些特殊表现选择相应的药,如湿疹、疮疱,加野菊花、地丁草、苦参、白藓皮;关节肿痛加桂枝、忍冬藤、桑枝等;腹泻甚至痢疾加白头翁、地榆、车前子等;阴囊湿疹、睾丸胀痛、白带黄臭可加龙胆草、苦参等;血尿可加小蓟草、茅根、石苇、扁蓄等等。

1.脾胃湿热证

证候:脘闷腹满,恶心厌食,大便溏稀,尿短赤,脉濡数。治则:清热化湿。主方:藿朴夏苓汤。方药:藿香、厚朴、半夏、茯苓、杏仁、薏苡仁、白蔻仁、猪苓、泽泻、淡豆豉,或用王氏连朴饮。方药:厚朴、姜汁川连、石菖蒲、制半夏、香豉、焦栀、芦根。

2.肝胆湿热证

证候:肝区胀痛,口苦食欲差,或身目发黄,或发热怕冷交替,脉弦数。治则:清热利湿。主方:龙胆泻肝汤。方药:龙胆草、柴胡、栀子、大黄、黄芩等。

3.大肠湿热证

证候:腹痛腹泻,甚至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肛门灼热、口渴,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治则:清热利湿、行气导滞。主方:白头翁汤。方药: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藿香等。

4.膀胱湿热证

证候:尿频尿急,尿道灼痛,尿黄赤短少,小腹胀闷,或伴有发热腰痛,或尿血,或尿有砂石,大便干,舌红苔黄腻,脉数。治则:清热利湿。主方:八正散。方药:金钱草、车前子、木通、淡竹叶、大黄、益母草、泽泻、茯苓、扁蓄、石苇等。

5.湿热痹证

证候:骨节及肢体烦疼、或关节红肿疼痛,或寒战身热、面目萎黄、口干不欲饮、苔黄腻、舌质红、脉濡数或滑数。治则:清热宣痹。主方:白虎加术汤。方药:苍术、石膏、知母、粳米等。

身体湿热和湿寒在病因、症状、治疗方法上有所区别:

1、病因不同。身体湿热:热与湿同时侵犯人体,或同时存在体内的病理变化,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可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寒湿:外感寒湿和内生寒湿两个方面。身体寒湿:外感寒湿邪气,气血运行受阻。内生寒湿:寒湿内困而损伤脾阳,或脾肾阳虚而寒湿内停。

2、症状不同:身体湿热的常见临床表现:发热、身热不扬,头痛而重、身重而痛,口苦,胸痞,尿黄而短,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濡数。身体寒湿的常见临床表现: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大便溏薄、腰跨肢体冷痛、少腹凉感,受凉后或天气潮湿会加剧,伴有局部持续性钝痛、夜间疼痛加重,苔薄白,脉沉紧、濡缓。

3、治疗方法不同:湿热的治疗,一般要分湿重还是热重。湿重的治疗以化湿为主,可选用六一散,或三仁汤、平胃散;热重则以清热为主,可选用连朴饮、茵陈蒿汤,甚至葛根芩连汤。身体寒湿的治疗,可以适当服用一些健脾散寒祛湿的中成药,比如健脾丸、附子理中丸等。

中医治疗须经辨证论治,患者如有不适,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不要自行随意用药,以免产生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