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养生

中国医学精英人物(第三十篇)

2024-01-02养生

88、高秉钧

(1755年-1829年),字锦庭,号心得,锡山(今江苏无锡)人, 清代 中医外科学家。

儒而业医,精内、外科,潜心参究历代名家,而于温病学说尤所钦崇。乾嘉间以疡医各振于时。所著【 疡科心得集 】三卷,刊于嘉庆十年(1809),被尊中医外科三大派之一——心得派。高氏在学术上能够吸取名家之长,兼收并蓄于一炉,并有所发挥。

99、李东垣

字明之, 真定 (今 河北 省 正定 )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生于1180年,卒于1251年。他是 中国医学史 上「 金元四大家 」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据【 元史 】记载「杲幼岁好医药,时易人 张元素 以医名 燕赵 间,杲捐千金从之学」。

其著述有:【 内外伤辨惑论 】、【 脾胃论 】、【 兰室秘藏 】、【 医学发明 】、【 东垣试效方 】【 活法机要 】等。另有【 伤寒会要 】、【 保婴集 】、【伤寒治法举要】、【东垣心要】、【万愈方】、【医学辨论】、【用药珍珠囊】、【五经活法机要】、【疮疡论】、【医方便儒】、【 药性赋 】等,有些已亡,有的系依托之作,故真伪尚待考。

90、杨璿

(1705年~1795年),别名杨浚,字玉衡,号栗山,清代河南省 归德府夏邑县 人。 [1]

杨栗山精通经典,对伤寒与温病颇有研究。一生之中甚为推崇刘元素和吴又可的学术见解。他在自序中云:「一日读【温疫论】,至伤寒得天地之常气,温病得天地之杂气,而心目为之一开。至伤寒自气分而传入血分,温病由血分而发出气分,不禁抚卷流连,豁然大悟。」杨栗山认为:「论杂气伏郁血分,为温病所从出之源,变证之总。」「千古疑案,两言决矣。」由此他将伤寒与温病进行了因证脉治的详细分析,结合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著成【伤寒疫条辨】一书。杨栗山认为:「温病之所由来,是因杂气由口鼻入三焦,怫郁内炽。」又指出:「温病得于天地之杂气,怫热在里,由里而达外内之郁热为重。」这里所指温病乃伏气温病而言。由于伏气温病初起即见里热较重的见证,故一旦气机闭塞不通,邪不能达表,则会呈现里热内郁之象。杨栗山认为:郁热证不仅新感温病有之,更是伏气温病的一个重要形成因素。故治疗上,其提出:若用辛温解表,是为抱薪投火,轻者必重,重者必死。惟用辛凉苦寒,如升降、双解之剂,以开导其里热,里热除而表证自解。据此他创立了以升降散为代表的治疗温病十五方,对于伤寒、温病皆有研究。著有【 伤寒瘟疫条辨眉批 】、【温病条辨医方撮要】。有多种刻本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