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养生

除腹泻、便秘,益生菌对这10类常见儿童常见病也非常有用!

2024-01-29养生

益生菌制剂临床较常用,其可分为原籍菌(如酪酸梭菌、双歧杆菌、肠球菌、乳杆菌)、共生菌(如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真菌(布拉氏酵母菌)。那么,儿童疾病如何选用呢?

一、益生菌制剂在儿童胃肠道疾病中的选用

01 腹泻病

急性腹泻病 可选用益生菌制剂,如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胶囊、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酪酸梭菌活菌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蜡样芽孢杆菌活菌胶囊、布拉氏酵母菌散、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鼠李糖乳杆菌GG,其可缩短腹泻病程,降低长期腹泻风险,提高临床疗效。

迁延性腹泻 可选用益生菌制剂辅助治疗,如酪酸梭菌活菌散、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布拉氏酵母菌散,其可纠正肠道微生态失衡、缩短病程、提高临床疗效。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 的预防可选用益生菌制剂,如酪酸梭菌活菌散、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地衣芽孢杆菌胶囊、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凝结芽孢杆菌活菌片、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布拉氏酵母菌散,使用抗生素的同时使用益生菌制剂可明显减少AAD的发生,减轻其严重程度。同用益生菌制剂与抗生素最好间隔2-3h以上。酪酸梭菌、芽孢杆菌等芽孢杆菌类受抗生素影响较小,布拉氏酵母菌对抗生素不敏感,可与抗生素同用。

02 肠易激综合征(IBS)

可辅助使用益生菌制剂,如布拉氏酵母菌散、鼠李糖乳杆菌GG,能明显降低腹痛严重程度、改善IBS腹痛症状、减少腹痛频率。

03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

根除Hp治疗主要是含铋剂的四联疗法,可辅助使用益生菌制剂,如酪酸梭菌二联活菌胶囊、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布拉氏酵母菌散,能提高Hp清除率。

04 功能性便秘

可选用益生菌制剂,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凝结芽孢杆菌活菌片,其增强肠道的运动频率、明显改善粪便黏稠度、缓解排便疼痛与困难。

05 乳糖不耐受(LI)

LI可分为原发性乳糖酶缺乏、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继发性乳糖酶缺乏、发育性(新生儿)乳糖酶缺乏。推荐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

二、益生菌制剂在儿童肝胆疾病中的选用

胆汁淤积性肝病 可选用益生菌制剂为辅助治疗,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其可恢复肠道菌群紊乱、平衡免疫、修复肠道黏膜屏障、促进胆汁排泄、预防细菌与内毒素移位、促进肝功能恢复、改善临床症状。

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可选用益生菌制剂,如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胶囊、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凝结芽孢杆菌活菌片、酪酸梭菌活菌散、蜡样芽孢杆菌活菌胶囊、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布拉氏酵母菌散、鼠李糖乳杆菌GG,其缩短黄疸持续时间、降低胆红素浓度、缩短病程。

肝硬化 治疗可选用益生菌制剂,如酪酸梭菌二联活菌胶囊、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酪酸梭菌活菌胶囊、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布拉氏酵母菌散、鼠李糖乳杆菌GG,其能恢复肠道菌群、降低血氨水平、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降低内毒素水平、降低肝性脑病与自发性腹膜炎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三、益生菌制剂在儿童过敏性疾病中的选用

过敏性鼻炎 可辅助使用益生菌制剂,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布拉氏酵母菌散,其能缓解鼻部症状、改善肺通气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湿疹 可选用益生菌制剂为全身辅助治疗,如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或胶囊、凝结芽孢杆菌活菌片、布拉氏酵母菌散、鼠李糖乳杆菌GG,其能明显缓解湿疹症状与降低其复发率、提高疗效。

四、益生菌制剂在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中的选用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 可选用益生菌制剂,如酪酸梭菌活菌胶囊、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布拉氏酵母菌散、鼠李糖乳杆菌GG,其能明显减少感染发生次数、发热与咳嗽持续时间。

注意事项

益生菌制剂可见胃肠道反应(如肠道气体形成)、过度免疫刺激、全身感染(严重神经系统疾病与恶性肿瘤者可有酵母菌、芽孢杆菌败血症等;免疫功能受损者可有杆菌相关菌血症、心内膜炎)、机体代谢活动受损等。合并严重基础疾病、肠黏膜屏障严重破坏、有免疫缺陷者谨慎使用。布拉氏酵母菌散禁用于对果糖不耐受、中央静脉导管输液、葡萄糖-半乳糖吸收障碍综合征、患有先天性半乳糖血症者。

参考文献:

1益生菌儿科临床应用循证指南(2023)[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24,39(1):1-15

2微生态制剂儿科处方审核建议[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22,37(6):415-421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