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养生

东汉丢了伤寒论,三国扔掉针灸经,唐朝遗失千金方,哪个更可惜?

2023-12-18养生

传统中医发展千百年间,积攒了无数经书、集注,不仅是中医的宝库,也是中华历史和文化的见证,对中医传承、传播有重大贡献。

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现在所学的大部分中医著作,很多早已失传 ,是经后人捡拾遗珠,慢慢收拢、归纳、整理出来的,大部分是手抄本。中医遗失过哪些重要医书?至少有9部: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难经】、【脉经】、【诸病源候论】、【针灸甲乙经】、【千金方】、【千金翼方】

换句话说,我们现在流传下来的中医典籍,并非原著,只能是 「删减版」、「缩略版」、「改动版」 ,即使是这样,仍被传统中医的智慧折服,可见原著有多厉害。

中医名著失传有三个层次:

1、完全彻底消失,找不到了, 如【黄帝内经】姊妹版【黄帝外经】,以记载经方为主;还有华佗的【青囊书】,等等。

2、原著消失散落于民间,后人陆续收集整理碎片化的章节, 但已缺乏系统性、连贯性,等同于失传,这种情况不少。

3、流失到国外,无法追回, 而且别国当成宝贝,也算是失传了。

比如,中医早期著作【黄帝内经】,600多年前就找不到了,后来居然在1820年被发现,是日本京都一个名医在整理家传古书时意外翻出,日本认定为「日本国宝」,并禁止向我国提供任何章节,连影印本都不许。

相比【黄帝内经】,有3部基础级、神作级的中医名著失传,更令人惋惜和感叹。

这3部中医名著是:【伤寒论】、【针灸甲乙经】、【千金翼方】

1、【伤寒论】

很多人知道这部中医巨著,但不知道我们现在用的是「缩略版」。该书原名叫【伤寒杂病论】,后世拆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作者是「医圣」张仲景,成稿于公元200年前后,约东汉末年。

【伤寒论】的地位无需赘述,在中医界属于殿堂级存在,「中医十大名方」有一半出自该书。传入日本后,至今仍长盛不衰。

张仲景籍贯河南邓县,曾任长沙太守,在如今看来是很大的官,「太守」约等于「省长」。不过,正史上找不到张仲景的名字。其实,太守在当时相当于「镇长」,基层小官一个,没什么名气,所以他的著作并没能引起注意。

张仲景把【伤寒论】写在竹简上,后来去世了,竹简流落民间,经过三国战乱冲击,直到西晋被太医王叔和发现,王叔和是【脉经】的作者,出于职业敏感,立即开始整理,但也只是小部分,张仲景才逐渐被后人所知。

中医巨著【伤寒论】命运多舛,即使是原著失传,残本整理不多,但已是难得的珍品。

2、【针灸甲乙经】

中医除了以药方为诊病利器,其实还有针灸,在古代,针灸地位还略高于中药。治病是先用针灸法,后用药方调理。

针灸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但真正统起来、强起来的是【针灸甲乙经】,该书是中医最早系统的针灸学专著 ,作者是皇甫谧,成稿于公元259年,约在三国时期的魏国。围绕该书,衍生了一批中医著作。

【针灸甲乙经】强调「上工治未病」,共12卷,128篇,含病因、病机、病症、诊断、穴位、施针、预后等内容,特别是经络走向和穴位认定,令人叹为观止

2020年,哈佛大学研究团队用现代技术,证实「足三里」穴位具有治病和传导的效果,从1990年代开始,针灸已在美国、欧盟有众多粉丝,至今仍在流行。我国针灸疗法,均遵循该书的「徒子徒孙」。

【针灸甲乙经】是价值在于把经脉学说和腧穴理论,还有诊治方法全部有机结合起来,但遗憾的是,该书遗失于三国混战,原著丢失,后人用很大代价才整理了小部分,非常可惜。

3、【千金翼方】

【千金翼方】是唐代「药王」孙思邈的著作,该书是【千金方】的续集,相当于【千金方】的「补丁版」,共30卷,含药方、治法、理论等2900余条,成书于682年唐朝年间。

【千金翼方】不仅是【千金方】的补充,更重要的是,它收集整理了遗落民间的【伤寒杂病论】,是对伤寒论部分著作内容的复制。【千金翼方】也衍生出很多著作。

千金翼方+伤寒杂病论,成为唐朝对后世中医的一大贡献 ,不论是宋朝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还是金元四大家,明清医学家,近代中医,很多都受到【千金翼方】衍生著作的启示。

不过,仍是战乱原因,【千金翼方】遗憾丢失,散落民间,直到宋代才由林亿整理校订,形成宋版【伤寒论】,然后明代再次刊印,流传至今。

【千金翼方】失传,相当于同时丢失两部中医巨著,更令人惋惜。

不论是【伤寒论】,或是【针灸甲乙经】,还是【千金翼方】,它们的原著失传,是极为可惜的,只能说是战乱带来的悲剧。而且,当时书籍主要用竹简记载,纸张未问世或未推广,或者没有活字印刷术,让这些瑰宝难以保存下来。

即使是这样,通过学习残本、缩小本,碎片化的中医理论,已经让我们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