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以觀,盡現佛、道、儒三教之妙、玄、深

2023-12-16國風

聽其言,觀其行。這出自儒教經典【論語】。

觀字,盡現佛、道、儒三教之妙、之玄、之深。

一.「觀」在佛教中

1.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曰: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大樹菠蘿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觀,為洞察、觀察事物本質、真實性,超越表面的現象和幻象。

2. 在四禪定中有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初禪又有五支,一覺支、二觀支、三喜支、四樂支、五一心支。

其中,二觀支,細心分別為「觀」,行者既證初禪功德,即以細心。分別此禪定中色法諸妙功德境界,分明無諸蓋覆,如此等功德,欲界之所未有。故名觀支。

3. 觀照,觀指靜觀世界以智慧,而照見事理。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佛

佛教,以內心感觀、認知發現事物本性,側重心法,心神融匯為一體感知事物。

二.「觀」在道教中

1. 【道德經】道經一.【天地之始】中有曰:道之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僥……。

觀,為揣摩,推敲,細節分析。

最後觀字句,意思大體是:所以從虛無的角度,可以揣摩、推敲他的奧妙;從實有角度,我們細節分析他的足跡。

2. 【道教義樞】三十七章品目中就有,一章品目為【二觀義】。

【二觀義】曰:「二觀者,定慧之深境、空有之妙門。用以調心,直趣重玄之致;因之蕩慮,終歸雙遣之津。」

二觀:分別為事觀,即觀因緣所生之事相;理觀,即觀萬法之實性。

整句理解有點深,較難理解,大意為:二觀者,一者氣觀,二者神觀。既舉神氣二名,具貫身心兩義。身有色象,宜受氣名,以明定;心無難測,宜受神名,以明空慧。

3. 道觀【guàn】 ,則是道教用以道士修行及道教儀式的場所。跟佛教中寺、廟差不多了。

道教創始人老子(李耳)

道教,以法理、推理發現事物本性,側重理法推斷,以理法貫通為一體推斷事物。

三.「觀」在儒教中

1. 【論語】1.11章節:子曰:「父在,觀其誌;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另有出處是【論語·公冶長】,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觀,觀察,考察。

第一句全句意思為,父親在的時候(沒有獨立行事能力),就觀察他的誌向;父親不在了,就考察他的行為;他三年若不改他父親道德合理部份,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孝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聽其言,觀其行」出處之一。

2. 【論語】2.10章節: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sōu] 哉?人焉廋哉?」

觀,觀察,審視的意思。

整句意思為「(要了解一個人),應看他言行的動機,觀察、審視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幹什麽,這樣,這個人怎樣能隱藏得了呢?這個人怎樣能隱藏得了呢?」

3. 【荀子・宥坐篇】,還有這樣一段話。

孔子 於東流之水。

子貢問於孔子曰:

「君子之所以見大水必觀焉者,是何?」

孔子曰:

「夫水遍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

其流也埤(卑)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

其洸洸(潢潢)乎不淈盡,似道。

.....

其萬折也必東,似誌。

是故見大水必 焉。」

第一個觀是觀察的意思;第二個觀是道德觀念、理念的意思。

儒教創始人孔子(孔丘)

儒教以言語、行為發現事物本性,側重言行舉止,以思想行為融合為一體表現事物。

綜上所述,同時也說明三教在心性修為方面各有不同,各為側重:佛家「修心」;道家「養性」;儒家「修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