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這個故事告訴你一個找到「真我」的方法,怎麽做一個最好的自己

2023-12-19國風

有僧問訊,叉手而立。師曰:「太俗生!」其僧便合掌。師曰:「太僧生!」僧無對。

——【五燈會元】第三卷 南泉普願禪師

白話直譯:

有位僧人來禮拜南泉,拱手隨意的站在一旁。南泉普願說:「你這個樣子有點太隨便了,看起來就像俗家人。」

聽得此話,僧人趕忙雙掌合十,以示恭敬。

南泉普願說:「這樣太拘謹,一看就是出家人。」

僧人一時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

鑒賞評說:

你會在乎別人的眼光與評價嗎?我想,大多數人都會像故事中的僧人一樣,很在意別人眼中的自己。因為別人的認可而高興,也會因為別人的否定而難受,並會因為別人的意見而試圖改變自己,把自己變成大家認可的那樣。

可不管自己怎麽做,都無法讓所有人滿意。不要為此而煩惱了,這不是你的錯,問題並不在於你如何做,也許只需要換一個角度來好好認識自己,你將擺脫如此的煩惱。

這個禪宗故事或許能幫助你找到令所有人都滿意的「最 真的我」。

故事中僧人因為俗家人和出家人該有怎樣的站姿而被困,什麽是俗家人,什麽又是出家人,判定的標準又是什麽?

不管判定的標準是什麽,都是人為定下的標準。是人定的標準就不是「真相」,僅僅是一種規定或概念而已。

因此,說俗家人也好,出家人也罷,都是基於暫時的規則或當時人們的共識下的定義,具有某些特征的特定人群,只是一種人為的劃分而已,這是人創造的有別世界。

而世界的真相是無差別的,一切事物的本來面目就是現在的樣子,無所謂「俗」,也無所謂「僧」,沒有任何概念,概念只是人心意識創造的產物,並不是客觀存在的東西。

這則公案看起來像南泉在刁難這位僧人,實際上是在引導他體悟世界真相,發現本心。因為,在僧人手足無措之時,他心中必然起疑,只是公案沒有繼續說後面發生了什麽,但也不難猜測。

「事出反常必有妖」,這就是禪師們打機鋒的特性。他們制造的禪機特立獨行、言行怪異,常常讓人陷入兩難境地。其目的就是要在兩難之中、絕境之下,讓對方起疑,從而在釋疑中體悟真相,明心見性。

南泉的言語已經讓僧人手足無措了,到達起疑的效果,如果僧人繼續參悟下去:這樣也不是,那樣也不對,南泉說的是真話還是有意刁難我呢?這就有兩種情況:

一是,南泉是在故意刁難,我剛才的表現總有一樣是得體的。如果他這樣想,就沒有然後了。

二是,南泉是正確的,我的兩個表現都不得體。如果他這樣認為,緊接著就發現一個問題:既然南泉說的是真話,這樣不合適,那樣也不對,左右都不是,那就只有一種情況:本來就沒有對與不對的分別。

至於他最 終有什麽樣的答案和體會,只有他自己證得。南泉的「刁難」只不過是「推手」而已,他不能告訴僧人真相,因為說出來的是南泉的見解,已經不是真相了。如若不信,下面來試著說說。

南泉直接告訴僧人:「本來就沒有所謂的俗家人和出家人之分,這些都是人的有別概念而已,世界的真相本來就沒有對與錯,沒有得體與不得體,沒有這樣和那樣之分。」

這就是給了僧人答案,但這真是答案嗎?不是的!

「既然你說真相是無差別,沒有一定的這樣和那樣,那你說的也就不是絕對真理。那你說的這句話就不是真相。」

悖論就在於: 你說的答案否定了你所說的話,因為真相就是沒有絕對答案。如果你說的是真相,那你說的這句話就不絕對正確。既然不絕對正確,又怎麽能說你說的是真相?

所以,人們總是覺得禪師們喜歡「東拉西扯」、「答非所問」、「故弄玄虛」,就是不直面問題,給出答案。這是錯怪他們了,他們沒有真相可以告訴你。

如果給了一個所謂的正確答案,那其他的都錯誤的。既然有對有錯,為什麽你又說世界的本質沒有分別,所有有別的「二元對立」都是人心意識的產物?

只要給出一個答案,就顛覆了佛學的基本教理:緣起性空、性相如一。

一切事物的存在都基於一定條件,沒有無緣無故存在的事物,事物也不可能無緣無故消失,一切存在都有意義,這就是「緣起」。

因為「緣起」,所以條件變化必然導致結果變化,一切事物的發展都是無常的。事物客觀存在,但存在的狀態無時無刻不在變化,這種存在但不確定的發展狀態就是「空」。

事物本性為「空」,存在但不可捕捉,因為無時無刻不在變化嘛!但這個本性就在當下的現象之中,同根共生,相輔相成。沒有「性」就不會有「相」,沒有「相」而說「性」就是空談。

比如:糖就是相,甜就是性。有這顆糖,你一嘗必然是甜的,這就是「性在相中」。但是如果沒有糖,你試試把甜找出來?不管你怎麽找,總是找到「具有甜味」的某一事物,單獨的「甜」你找不到的,因為離開糖的那個「甜」只存在你的思維中,並不客觀存在,這就是「性相不可分離」。

「性在相中」,「不可離開相得性」,合起來就是性相如一。就好比一個人:他的身體和他的品性的關系,總是共生的,一旦分割開來,兩者都不存在了。

所以,王陽明說「知行合一」,「知」與「行」不可分開來看,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與行是一回事,這也是在說「性相如一」。

因此,世界的本質就是「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一」就在相中!性相如一嘛,本性與現象就是一回事,當下現象就是對「性」最 好的表達了。

那麽,僧人的站姿怎樣才得體?當下即是!

因此,怎麽才能做到最 好的自己?不需要怎麽做,你現在就是最 好的自己了!

對於這個公案,北宋後期的大洪守遂禪師作偈評唱道:

「合掌太僧,叉手太俗。撒手出門,山青水綠。換步移身振古風,木人共唱無生曲。」

哪管合掌還是叉手,不用拘泥,甩起手來、邁開大步,融入青山綠水之中,自然而然就是回歸本性,脫離俗世輪回,無生無死。

遺憾的是,大多數人都如「手足無處安放」的僧人,總是在意別人的眼光、世人的評說,能做到灑脫自如的又有幾人呢?

人們很在意別人眼中的自己,因為別人的贊美而自得,也因別人的否定而耿耿於懷。殊不知,這都是感性的煩惱。

因為別人的評價都不是真相。或許他為討好或詆毀你,而說的假話,對於假話當然不必當真;即使他說的是真實感受,他的感受僅僅是自己的認知而已,也不是真相,同樣不必介懷。

其實,要做一個「真人」並不難,「真我」不在別人的眼中、言語下,也不在過去與未來的思維與幻想中,就在當下。

此時此刻的你就是「真我」的最 好表達,你只需要好好的去體會這個自己、感受這個自己、接受這個自己。「他」是你親密無間的好兄弟,你應該好好的擁抱他,認可他。

所以,找回「真我」的方法如此簡單:認識自己、接受自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大家都是俗人,所以不要在意別人的眼光,重要的是要有自知之明。

俗人不知道自己是俗人,那是無明;俗人知道自己是俗人,那是我執!

無明與我執都應舍去,所以,好好的認識自己,但不要瞧不起自己,這就是最 真的你!

所言如有不當請各位海涵,歡迎指正及討論,並對您的閱讀表示由衷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