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八旬尼姑絕食7天圓寂,坐缸3年肉身不腐,開缸後發現女性特征全無

2024-06-06國風

佛教有一種說法,生前有大功德者,死後可化為舍利。而舍利又有兩種,一種是我們常聽說的,高僧火化後的金丹舍利,而另一種,則是全身舍利,也就是佛教中的肉身菩薩。這種舍利被譽為「甚難可得,最上福田」。

而中國佛教自九華山初傳,至今已近二千年,這期間寺廟林立、高僧輩出,佛教香火幾乎未曾斷絕,但迄今為止,所供奉的肉身菩薩,也不過一十四尊,平均百多年才有一位高僧化為肉身菩薩,其中更是僅有一位比丘尼修成肉身菩薩——仁義師太。

一、開比丘尼修成肉身不腐之先河

1999年1月2日,佛教聖地九華山,通慧禪林寺內氛圍肅穆莊嚴,所有修士們在新年的第二天齊聚一堂,面前則是一口大缸。

這是一口被密封三年的大缸,今天將由通慧禪林的比丘尼思尚法師主持開缸儀式——三年前,仁義師太圓寂後,弟子們按她的要求,將其遺體封入了缸內。

這就是佛教中的「坐缸」,三年前仁義師太坐缸後封缸至今,而今天的開缸,就是為了完成高僧圓寂的最後一步--確認是否修成「肉身不腐」。

思尚法師將大缸表面的封條撕開,最後指揮幾名弟子挪開上部的大缸,露出了仁義師太的遺體。

在場的人都被缸內的景象鎮住了,她們心中的第一個念頭,就是佛門又出了一具「肉身菩薩」,而且是前所未有的,由比丘尼修成的肉身菩薩。

只見缸內正端坐著一位面部五官栩栩如生的比丘尼,這正是仁義師太。只見她雙唇半開,可以看到裏面的牙齒依然完好沒有脫落,而頭發不僅沒有枯黃掉落,反而似乎還比三年前更長了。

眾弟子連忙上前,將仁義師太從缸中擡了出來。在直接接觸時,她們又驚訝地發現這具坐缸三年的肉身,皮膚居然還有彈性,毛孔也依然清晰可見。

隨後,思尚法師又對肉身進行了更詳細的檢查,這次又有了更驚人的發現--仁義師太身上的女性特征竟然全都消失了。而且入缸時雙手合十的手部也有了變化,變成了她生前做得最多的另一個動作--施針。

又一尊「肉身菩薩」出世的訊息頓時傳遍業內,九華山隨後為仁義師太的肉身貼金,將其供奉在通慧禪林內,成為中國十大肉身菩薩之一,更是第一尊由比丘尼修成的肉身菩薩。而她生前的事跡,也逐漸被信眾傳開。

二、身具佛緣

仁義師太出生於1911年,遼寧沈陽人,俗家姓名是姜素敏。她童年時,正逢東北大變,國內戰爭紛亂,百姓顛沛流離,簡直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

不過姜家當時的處境還算不錯,不僅財力不俗,在當地也很有影響力,因此姜素敏的生活比較安穩。

不過與之相應的,就是姜父對一些封建傳統習俗十分堅持,雖然當時清朝的統治已經宣告結束,封建時代落下帷幕,社會上已經開始傳播進步思想。但在姜素敏5歲那年,父母依然給她纏上了「小腳」。

對「纏腳」習俗有所了解的朋友,應該都知道這對一個女性來說是多麽痛苦。從4、5歲開始,就用布條緊緊地將腳綁住,限制它的發育,直到成年後,整個腳掌都會縮到一起,成為所謂的「三寸金蓮」。而這「三寸金蓮」就是清朝時期,大家閨秀的標準之一。

除此之外,姜素敏的父母還十分重視對其琴棋書畫技能的培養,還專門將她送入女子私塾學習。不過也正是在這期間,姜素敏展現出了與其他人不一樣的「天賦」。

對於四書五經,姜素敏並沒有什麽興趣,但對於偶然間解讀的佛經如【般若心經】【金剛經】等,她卻能輕易讀懂。而在閑暇時,她也不像其他小孩四處玩耍,而是跑到附近的寺廟裏,聽僧人誦經禮佛。

對於姜素敏的這種特異,她父母起初並不在意,甚至還頗為歡喜。畢竟禮佛在當時也是達官貴人的習慣,有些條件好的,還會在家中建個佛堂,專門供家中老人或聘請的僧人禮佛。因此,有時姜素敏從家裏帶些財物去供奉給寺廟,她父母也並不反對。

不過事情的發展逐漸超出了姜家的預料,隨著時間的推移,姜素敏對佛經的興趣也愈發濃厚,更難能可貴的是,對佛經精要,她似乎有著「宿慧」,大部份都能自己讀懂,聽僧人辯經,也是一點就悟,觸類旁通,讓寺中高僧都不由嘖嘖稱奇。

按照姜父的想法,姜素敏在十五六歲時,就應該覓得良婿,嫁為人婦,然而此時她卻萌生出了出家為尼的想法。這惹得姜父大怒,限制姜素敏外出,並很快相中一戶人家,在姜素敏的哭聲中,將她嫁到了吉林通化。

出嫁後的姜素敏雖然沒有再鬧,但平時依然會讀讀佛經,而且還開始鉆研當初從寺廟中接觸過的針灸、中醫之術。好在丈夫對她頗為憐愛,並沒有幹預她的愛好。

但平淡的日子並沒有一直持續下去,隨著戰火的蔓延,無論是姜家還是姜素敏的夫家都無法獨善其身。首先是姜父姜母先後亡故,後來姜素敏夫家也家財散盡,連一個安穩的住處都無法保證。

就這樣,姜素敏為避戰禍,踏上了顛沛流離的逃亡之路,到1940年時,踏上了五台山。五台山也是著名的佛教聖地,寶剎眾多,更是有著佛教在中國最古老的寺廟——顯通寺。

歷遍紅塵悲歡離合的姜素敏在這裏找到了心靈的歸屬,她終於放下一切,在顯通寺落發出家,並按照自己的宏願,取法號為「仁義」。

三、精研醫術、參軍報國

作為五台山規模最大,也是傳承最久遠的寺廟,顯通寺的修行之法叫做「農禪」,這裏的修士都秉承「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傳統。而仁義師太除了研讀佛法、參加農作外,還愈發專心研究醫術。

這是因為在逃亡的路上,她見過太多被傷痛折磨的百姓,希望自己除了以佛法修心,還能以醫術濟世,力所能及地為貧苦百姓解決一些現實問題。

仁義師太的行為在附近百姓中贏得了很大的聲望,而顯通寺對她的舉動也十分支持。不過漸漸地,她也發現一個問題:多年自學的醫術,讓她很難對一些疾病做出更專業的治療,於是萌發了到學校深造的想法。

按理說出家人就該斬斷塵俗,但寺中卻十分支持她的決定。1942年,在眾人的幫助下,姜素敏順利考上了沈陽中醫學院,並完成了為期四年的學業。畢業後的姜素敏醫術更加精湛,也從未忘卻初心,一直堅持下山為周圍的百姓醫治疾病。

1950年,韓戰爆發,中國派出誌願軍進行抗美援朝,不過由於專業人員缺乏,很多一線戰士受傷後,得不到及時治療。40歲的仁義師太聽說這種情況後,找到顯通寺住持,毅然表態想要下山參軍,到戰場上救治受傷的戰士們。

得到允許後,仁義師太恢復姜素敏的俗名,成為誌願軍的一員。她以一雙「三寸金蓮」長期奔波在戰火最兇猛的一線戰場,住過地洞、臥過雪地,就是為了第一時間對傷員進行救治,為此,她多次遭遇過生命危險。

根據記載,在一次為前線戰士處理傷口時,一顆流彈飛濺過來,徑直擊穿了姜素敏的左手手腕,為了不耽誤工作,她簡單地包紮了一下自己的傷口,便繼續堅持留在一線,投入到傷員的搶救之中。

還有一次,在一次遭遇敵人炮火襲擊,隨部隊轉移時,一名傷員倒在了仁義師太旁邊,她下意識地去扶起那人,但當時炮火轟鳴,不斷有彈片飛濺,受傷的戰士勸說她不要管自己,盡快撤離。

但醫者的仁心讓仁義師太無法做出這種選擇,依然拖著傷員艱難地匍匐前進。最後如果不是被幾名斷後的戰士發現,說不定仁義師太那次就犧牲在了戰場之上。

而除了她的醫術,給傷員們帶來更多安慰的,是仁義師太的細心與關懷,在緊張的戰爭一線,仁義師太不僅救治戰士們的傷勢,還會為傷員們做心理疏導,並能關懷到每一個傷員,這些都對傷員的恢復有莫大作用。

從入伍後,仁義師太在北韓戰場上待了三年,其間不知救助過多少戰士,挽回了多少條生命,贏得了軍中的廣泛贊譽。

出於對仁義師太突出貢獻的肯定,韓戰勝利後,組織上將她安排在解放軍206醫院工作,讓她的身份從一名比丘尼,轉為了國家幹部。

四、負磨盤行醫三十年

可能當時對於很多人來說,無論是留在北京,還是成為部隊的幹部,都是人生的一個逆襲,足以讓姜素敏後半輩子無憂無慮。

但這卻並非仁義師太的人生追求,在206醫院坐班工作了一段時間後,她又重拾初心,踏上了行醫之路——所謂行醫,就是離開穩定的生活,奔走四處,為各地的病患提供救治。

為此,姜素敏再次穿上簡陋的僧袍,在北方踏上了濟世之路。而陪伴她的,除了助手之外,還有一個重達200斤的磨盤。

這個磨盤是仁義師太一個特殊的醫療器材——她主攻的是中醫方向,因此常常需要為患者磨藥,用的就是這個磨盤。

踏上行醫之路後,藥材磨盤跟著仁義師太走遍了北方各大城市,從邯鄲到石家莊,渾源到九華山。每至一處安頓下來後,她都會先購買大量草藥,一邊為上門的患者診斷,一邊磨藥給患者開方子。

三十年下來,這個石磨不知為多少患者磨過藥,緩解了多少人的痛楚,又凝聚了多大的功德。

也曾有人勸說過仁義師太,這個石磨太過笨重,沒必要一直攜帶,可以到一個城市後,在當地購買,每次也花不了多少錢。

然而仁義師太卻笑著拒絕了,她給出的原因有二,首先她對很多窮困的患者,都不收取醫藥費,把錢花在這上面多一些,能為窮人花的錢就少了一些。第二就是,每到一地,她都盡快開始為人看病,不願意花太多的時間在各種準備上,如果一時之間買不到合適的藥磨,會耽誤他給人診治。

其實仁義師太完全可以只給病患開個處方,讓他們自己到藥店去抓藥配藥,但出於對窮苦百姓的考慮,她卻堅持自己給患者磨藥制藥,就為了省卻他們的麻煩。

就這樣,一路苦行,一路醫人,仁義師太在奔波中度過了三十年,直到72歲那年,她終於有了安定下來的想法,當然,這也與她的身體實在已經不適合奔波有關系。

剛好當年,她抵達了佛家另一個陣地——九華山。於是定下心來,禮佛九華山,先後在甘露寺、菩提閣掛單落腳,並最終入住殘破已久的通慧禪林。

之後,仁義師太拿出一生的全部積蓄,於1988年重修了這座破舊的禪寺,之後就一直在此修行。

但她的濟世之路也並沒有就此停歇,雖然不能走太遠,但仁義師太依然往返於九華山周邊城市,施醫送藥,修廟行善。期間還回過五台山,與眾僧研討佛法。

五、從容圓寂,修成金身

1995年11月,正在通慧禪林誦經的仁義師太心有所感,叫來了身邊的諸多弟子,坦然告知了自己即將圓寂之事。

她從容說道:我觀佛有感,大限將至,從現在開始閉關誦經,7日內,你們無需送飯,切勿打擾。

她座下弟子們不免露出悲傷之意,卻見仁義師太又道:我圓寂之後,遺體不得火化,將我封入缸中,三年又三月之後再行開缸。

弟子們聞言不由震驚,仁義師太這是要去修成「肉身菩薩」,但比丘尼修成肉身菩薩前所未有,她們自然擔心師太最後沒有修成,反而落得肉身腐壞,無法及時安葬的地步。

但仁義師太卻十分自信,對弟子們道:無妨,我得佛啟,已修成「悅殊」菩薩果位,你等依言行事即可。

見仁義師太如此肯定,眾弟子也不再多言。此後,仁義師太就一直在房內誦經,直到7天之後,大家入內時,果然發現師太已經圓寂。

按照仁義師太的交代,眾比丘尼將其遺體放入一大缸內,並密封起來。直到三年三個月之後的1999年1月,大家按照計劃進行開缸,這才出現了本文開頭的那幕——中國第一尊比丘尼肉身菩薩出世。

其實,咱們姑且不論佛教中的「肉身菩薩」概念,單說仁義師太這一生,可以說將大半生都投入了救死扶傷之中,早就身具菩薩心腸。即使最後並沒有出現不腐肉身,也絕不會影響她在百姓心目中的菩薩地位。也只有這樣的人,才是真正永恒的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