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楊絳評價張愛玲:相貌可怕,也無家國大義,你們都太高看她了

2024-06-23國風

2016年5月,享年105歲的楊絳先生因病離世。噩耗傳來,眾多文友悲天愴地,為楊先生的離世而痛心疾首。

恰在此時,鐘書河先生拿出楊絳生前寫的兩封信,將它們刊登於報紙上。其中一封信裏,楊絳特意談及對已故華人女作家張愛玲的看法。

大致意思是:張愛玲舉止不自然,相貌可怕,亦無家國大義,你們都太高看她了。

此信一出,「張迷」「文青」們開始對楊絳進行批評,捎帶腳還扯上了她的丈夫錢鐘書先生。

關於這一問題的答案,許多文青還有網友的看法幾乎「一邊倒」。他(她)們認為楊絳這樣的評價不是針對張愛玲的作品本身質素,而是切切實實的人身攻擊,其中夾雜一絲「酸葡萄」的心理。

不過,我們從這封信的全文不難發現,楊絳之所以會對張愛玲有些「偏見」,其真實緣由或許沒有那麽淺顯。

在信裏,楊絳特意提到20世紀40年代,她與錢鐘書生活於上海時,受到日本侵略者和漢奸殘酷剝削。那時的上海和全國其他城市一樣,陷入水深火熱中。

但即便如此,凡是愛國的知識分子,皆抱團取暖,為抗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比如錢鐘書、楊絳夫婦、傅雷、宋淇等愛國知識分子,經常會在上海談論國內外戰爭形勢和前景,且自發與那些投靠日偽的華人作家切斷聯系。

可在抗日戰爭期間,張愛玲卻委身於胡蘭成。那個時候已經有一些文壇前輩希望張愛玲愛惜羽毛,用各種方式勸誡她不要與日偽產生任何聯系,但結果還是未能如願。

從情理上,楊絳包括錢鐘書,是不能夠接受張愛玲在祖國大陸重新熱起來,這或許也是很多經歷過日偽統治的老一輩知識分子的共同感受。

他們看到年輕一代的讀者對張愛玲這種有問題的作家進行狂熱的崇拜,免不了會透過撰寫文章或其他方式提醒年輕人張愛玲等人的「歷史背景」。

其次便是二人的個性與身份背景大不相同。

楊絳年長張愛玲9歲,雖然同處一個時代,但楊絳不止一次說過她的外甥女和張愛玲同為聖瑪麗女校學生。

所以在楊絳眼裏,顯然不願和張愛玲平起平坐,有意把她和自己當成兩代人。

因此在寄給摯友的信中,楊絳毫不掩飾地對張愛玲提出了一些嚴苛的看法。譬如她說張愛玲相貌不佳,且故意奇裝異服,想吸引人。

這樣的批評,是否很像長輩對晚輩的教導?其核心內容是,讓年輕一代堂堂正正做人,本本分分做事。

除此之外,張愛玲與楊絳個性相似但又大不相同。50年代離開祖國大陸後的張愛玲,輾轉生活於西方國家,一直給人高冷的感覺,不願見人,謝絕一切活動。

至於楊絳,前半生的她經歷過諸多波折,晚年時深居簡出,且經歷了喪女失夫之痛,飽含血淚寫下了【我們仨】。

耄耋之年的楊先生更是辭去桂冠頭銜,謝絕各種邀約,為捍衛親人的私密名譽挺身而出。

這樣一來,楊先生的做法和行為方式與許多中國老一輩人幾乎一致,有著濃濃的家國情懷,十分關心下一代的成長,尤其註意年輕讀者的價值觀。

張愛玲雖然性格高冷,不願參加任何活動,不願見人,但畢竟生活於西方多年,其思維方式包括個性難免會發生變化。相較於楊絳,則更為活潑和自由,不太在意外界對她的評價。

反倒能將這些波折充分化為養分,寫入到今後的作品中,這就是楊絳與張愛玲本質上的區別。

其實,錢鐘書先生曾經在美國當面表揚過張愛玲,張愛玲也曾贊揚過楊絳的著作【幹校六記】。從這方面來看,反倒顯得楊絳先生似乎有些「小家子氣」。

不過轉念一想,外界過分猜測或者駁斥楊絳與張愛玲之間的關系和評價時,她二人並無深仇大恨。

錢楊夫婦與張愛玲也有一些共同好友,譬如傅雷先生曾批評過張愛玲,後來又改變了對她的看法,柯靈先生亦是如此。

在時代巨變的洪流中,楊絳與張愛玲選擇了不同的道路。半個多世紀後,花開花落,一切物是人非,她二人顯得那麽淡然、灑脫且真實。

1995年9月,張愛玲在美國洛杉磯家中病逝,幾天後,她的遺體才被房東發現。三年後的1998年12月,錢鐘書在北京逝世,這對楊絳先生是一個重大打擊。

晚年的楊絳徹底敞開心扉,在寫給友人的諸多信中談到了她對某些人或事情的看法,其中就包括張愛玲。

從目前來看,張愛玲生前保持了對錢鐘書和楊絳夫婦的尊敬,楊絳批評張愛玲更多是從長輩對晚輩的角度,不是完全不認可張愛玲的一切。

楊絳逝世前,知道自己評價張愛玲的話已流布於世。在自撰的【楊絳生平與創作大事記】中,她生氣於某位為她立傳的作者將網上胡編亂傳的所謂‘楊絳談張愛玲’,想以此盡量挽回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1]柯貴文.1940年代中國小說物象論——以張愛玲、錢鐘書、趙樹理為例[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41(04):115-119.

[2]張海波.描摹世俗之戀、探索人生人性[D].吉林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