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董源:南宗筆墨典範,詮釋極致「松弛美學」

2024-06-13國風

相傳,在南唐時期,後主李煜在碧落宮中召見大臣馮延巳入宮商議國事,馮延巳到達宮門後,卻徘徊不前,遲遲不敢進入。李煜久等不見馮延巳,便派人前去催促,馮延巳回答說:「有宮娥著青紅錦袍當門而立,故不敢徑進。」內侍與馮延巳一同前往宮門檢視,發現所謂的「宮娥」實際上是董源在琉璃屏風上所繪制的美人畫。

從畫史來看,中國畫中人物畫出現最早。有觀點認為,中國山水畫於人物畫背景中脫胎而生,逐漸形成獨立科目。董源筆下的人物固然栩栩如生,但最為世人所贊嘆的,卻是他筆下那仿佛擁有靈魂的絕美山水畫作。

五代十國 董源 瀟湘圖(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認識董源

董源,字叔達,生於約公元937年(一說923年),卒於約公元962年,是五代至宋初時期的繪畫大師。他來自江西鐘陵(今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鐘陵鄉,一說南京)。這一地區美麗的山水景色為董源提供了無盡的靈感來源。他曾任南唐中主李璟的北苑副使,這一官職雖為閑職,卻為他提供了與皇家園林接觸的機會,他的繪畫語言因而更加豐富。

五代十國 傳董源 寒林重汀圖(局部) 日本兵庫縣黑川文學院藏

董源被譽為中國南派山水畫的開山鼻祖,與李成、範寬並稱為「北宋三大家」。董源的繪畫平淡天真、深遠幽暝、渾厚華滋,合乎儒家溫柔敦厚的君子審美風範,影響至深。他的山水畫獨具特色,以江南真山實景入畫,筆觸細膩,構圖深遠,展現出江南山水的俊秀、恬淡、溫潤與迤邐。董源以獨特的「披麻皴」和「點子皴」等技法,開創了中國山水畫南宗的新紀元。

品味董源

五代十國 董源 夏山圖(局部) 上海博物館藏

夏山圖(局部)

夏山圖(局部)

此卷山形隨筆勢起伏跌宕,景致韶秀而骨力雄健。蒼茫落照間,歸鳥翔集,長橋臥波。煙霞含於漁浦,煙嵐生於林巒。坡坨沙渚參差交錯,林木繁柯,幽遠重深,「平淡天真, 一派江南」,為平遠山水典範。

五代十國 董源 瀟湘圖(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瀟湘圖(局部)

瀟湘圖(局部)

此卷畫面自右起,汀渚蒹葭,江水平闊,舟行至江中流。山勢漸遠,主峰渾厚,氣象浩渺,氤氳生韻。至此丘壑尚未全觀而止,左側應有缺失。

董其昌評此卷筆墨「尤奇古荒率」,於「董三卷」中筆墨最為精簡,而意象益加淳樸。僧巨然【層巖叢樹圖】渾厚荒率,氣息與此卷一脈相承。

五代十國 董源 夏景山口待渡圖(局部) 遼寧省博物館藏

歐陽修在【歐陽文忠公集】 中言:「蕭條淡泊,此難畫之意,畫者得之,覽者未必識也。故飛走遲速,意淺之物易見,而閑和嚴靜,趣遠之心難形。」此觀點在 「以形寫神」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指出只有畫者自身具有「閑和嚴靜」的心境和「趣遠之心」的追求才能畫出「蕭條淡泊」的意味。這不僅是繪者的功力積累,更是對個人道德品格和胸襟的積養提出了要求。

五代十國 董源 夏景山口待渡圖(局部) 遼寧省博物館藏

米芾在【畫史】中提出:「董源平淡天真多,唐無此品,在畢宏上,近世神品,格高無與比也。峰巒出沒,雲霧顯晦,不裝巧趣,皆得天真。嵐色郁蒼,枝幹勁挺,鹹有生意。溪橋漁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也。」「余家董源霧景橫披全幅,山骨隱顯,林梢生波,意趣高古。」經過元人的繼承和發揚,董源「平淡天真、一片江南」的山水格調最終成為繪畫史中高品格的標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