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題【曲文敏致石錫銘手劄】冊頁

2024-01-19國風

曲文敏教授,民國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上世紀八十年代,吾上張掖衛校,時任張掖師專外語系系主任之曲老,給我總利用周六之時,為我在文學、現代詩方面打好基礎,曾指導我轉譯彌爾頓、莎士比亞之十四行詩。今將曲老之於我的存留手稿,裝裱成冊頁。

隴西錫銘二0二三年元月三日大芬油畫村認識成縣才女楊婉蘇歸後,記並書。

【曲文敏致石錫銘手劄】冊頁部份

【曲文敏致石錫銘手劄】冊頁

石錫銘:記憶曲文敏老師

曲文敏,1918年生,甘肅隴西縣人,原張掖師範高等專科學校(今河西學院)英語系系主任。

我是八十年代初中畢業後上的張掖衛校,小中專。畢業後,曲文敏老師寫信鼓勵我:路是人走出來的,事業是苦幹出來的,不要仿徨,開拓前進吧。

我們上學的時候,初二沒有英語課,初三才趕著學了一點皮毛。上的小中專,醫學英語為主。我的班主任何文老師知道我是隴西人,他的同學曲治學是曲文敏老師的二兒子,介紹我認識曲治學兄,然後認識曲文敏老師的。

因為是老鄉,曲老師要求我每周周六去他家,和她女兒曲艷琴一起學習英語。但我還是貪玩,一月去一次已經非常不錯了。但就這短短的時間,我卻由此學會讀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巴朗、雪萊、彌爾頓等著名詩人的原著。後來還用英語學著寫了一些「英語詩」,曲老師很認真的給我「斧正」。

我的英語基礎,就這樣由曲文敏老師給我吃獨食教會的,感謝曲老師,永遠懷念我的英語老師——曲文敏先生。

1989年,父親來張掖,聽到我認識曲文敏老師,非常高興,當晚就讓我帶他去拜訪他高中時的俄語老師。父親先考上隴西一中,上了一段時間,因為家裏困難又考進提供免費食宿的隴西師範,而後隴西一中要求清退這批學生。

就那時候,曲文敏老師有幸給父親帶了一學期不到的俄語。

這次師生見面,他們談的最多的,居然是因為家庭出身不好、「根不正苗不紅」而被迫放羊的心得。

我在【隴西近代詩歌選】選了曲老師的好幾首,如 古風【金張掖】: 張掖多勝景,處處迷遊人;屈指數不盡,聊舉二三名。大佛名華夏,西夏建立成;高僧環立侍,臥姿展九楹。木塔入雲端,風來鐵馬鳴;會當臨絕頂,鳥瞰新市容。幽靜西來寺,玉佛布慈雲;暮傳入靜鼓,朝響開卷鐘。馬蹄藏遠景,佛龕掛崖穹;「三十三天」界,萬山入眼中。祁連綿千裏,礦產資源豐;牧場牛羊壯,帳篷歌聲聞。居延屬古牧,漢代匈奴營;詳讀史記事,疑有蘇武蹤。

選入【近代隴西詩歌選】的轉譯詩,我只選了曲文敏老師轉譯的【致情人】等。

不論怎麽,我對曲老師記憶總是膚淺的。分享一下曲淑芳和王振國二位的文章,對曲文敏老師的記述比較全面。

曲淑芳:【伯父曲文敏先生二三事】

伯父曲文敏,字金武,生於民國八年,中國共產黨黨員,民國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精通英語和俄語。大學畢業後在蘭州一中、隴西一中,隴西師範任教,文革時期遭不公正待遇,屢遭摧殘,留下終身殘疾,曾一度發配到邊遠山區放羊,靖遠煤礦背煤,頗受煎熬!改革開放後落實政策平反,調原張掖師範專科學校任教至退休。2011年無病仙逝,終年95歲。

一、形如乞丐,為113廠轉譯說明書

1968年10月,原113廠進口了一批德國機械,由於【使用說明書】都是德文和英文,當時沒有人看得懂,致使機器安裝工程一直無法進行,113廠便向當地政府求援,尋求能轉譯 【說明書】的人才,有人便想起了正在火焰山勞動改造的我的伯父——曲文敏先生。

時任113廠廠長的朱虎(曾是陳毅元帥的警衛員)親自驅車尋找伯父。當朱廠長看到伯父的那一瞬間,簡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眼前這個懂四國語言的人,竟然叫花子模樣,如此的落魄……

伯父手上的凍瘡口子張得和娃娃的口一樣大,身上穿的一件棉襖爛得如同乞丐穿的衣服,腰裏紮著一根自己搓成的草繩子,腿上穿的棉褲四面扇風,鞋幫子破爛得穿不起來。 朱廠長看到這樣的曲文敏後心存疑慮,但還是試探性的問:「我們有個外文資料你能轉譯嗎」,伯父便爽朗的答應了下來。

第二天,伯父受朱廠長之約到了113廠,被廠門口的門衛攔住,伯父說明來由,門衛看著叫花子模樣的伯父,一眼顧疑,無論如何也不讓伯父進廠,直到朱虎廠長等不到伯父,下樓親自來找,伯父才被放進廠門。朱廠長讓技術科的人拿來厚厚三疊資料,給伯父一個月時間去轉譯。伯父拿到資料後,不到一個星期時間就整整齊齊的轉譯了出來,然後便眼看著工人把機器安裝偵錯成功。

成功安裝後,朱廠長讓食堂給伯父裝了十個饅頭,送了兩袋子面粉作為報酬,伯父回來以後,兩袋面粉被農業社領導扣了,伯父只帶來了十個饅頭。

此後,朱廠長把大伯父借調到113廠當臨時工,工作是讓大伯父篩砂子。可是就是這樣的工作,因為伯父「根不正苗不紅」,有人提意見,幹了不到一個月時間,又被叫到農業社,繼續看提灌、放羊。

二、工作調動,棄優擇劣

落實政策後,伯父在隴西師範任教。1981年西北師範大學和張掖師範專科學校同時需要調伯父去任教,伯父掂量輕重後,放棄了條件優越的西北師範大學,選擇了條件相對比較艱苦、剛剛建校不久師資力量相對薄弱的張掖師範專科學校,他說:西北師範大學條件好,去的人多。張掖氣候不好,學校專業不完善,他更應該添磚加瓦。大伯父最擅長的是英語、國文,在張掖師專大伯父用他最大的光和熱,奉獻著他所熱愛的教育事業!

張掖師範學院(後改為河西學院)的英語系在甘肅來說直至現在也是數一數二的,我伯父功不可沒!

按規定伯父75歲就可以退休,由於當時教師資源匱乏,省教育廳找他談話,讓他延遲退休,他二話沒說爽快地答應了下來,直到90歲才算真真正正的退休。

有人說:大伯父怎麽那麽笨,為啥不退休,可以先退休後再讓學校聘請,可以領雙薪金,還可以繼續他熱愛的事業!其實不是他老人家笨,在伯父心裏學校就像他的孩子,哪個大人願意讓自己的孩子負擔太重?學校所經歷過的困難大伯父都參與其中,他能省一分便是一分,用他的話說:是河西學院成就了他,盡職中求心安,奉獻中求快樂!

三、省吃儉用,全部積蓄捐給災區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大伯父聽到訊息後,92歲的他,找到河西學院院長張漢燚的辦公室,主動要給災區捐款,他是河西學院第一個主動捐款的教授。他把省吃儉用積攢的全部積蓄一分不剩的捐給了災區。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樹又發生大地震,94歲的大伯父聽到訊息,把他薪金全部捐出,鼓動家裏所有人都捐,捐的少了他就嚷嚷個不停,因為哥哥捐款少的問題,大伯父和哥哥還鬧得不愉快,那時候不是哥哥不多捐,關鍵兩個孩子都在讀大學,花銷很大,加之哥哥當時住的房子還沒著落,所以無能為力。

說到哥哥沒房子住肯定有人不會信,大學教授的兒子沒房子住,誰信?但這是千真萬確的事,那時候河西學院要給大伯父換套大房子,可是大伯父楞是不要。直到現在大媽一直住在1981年學校分的不足50平米簡陋的房子裏,所有家具用具都是八十年代的,就好比大伯父家裏的搪瓷碗,我都好多年沒見過那樣的碗,盡然在當大學教授的大伯父家見到了!當時我也是很驚奇的。現在房子我大媽住著,所有的擺設,所有的用具,大媽說她舍不得丟,因為所有的東西都有大伯父的影子……

伯父的前半生歷經坎坷,但他堅強;後半生從教,他愛崗敬業,為人正直善良,為國家培養了很多有用的人才。

願伯父大人在天安好!

王振國:【老師的含量,學校的脊梁】

----我所認識的曲文敏老先生

他是一位普通教師,在教育戰線上,辛勤耕耘了幾十年,如今已是九十四歲高齡的耄耋老人,可執著依然,追求不斷,熱情不減;他是一位資深老教授,教學成績突出,卻始終讀書學習,其精神影響著一代一代的年輕人,形成了一股力量、一種激勵、一種精神、一種難忘、一種參照,推動者學校的建設、發展、輝煌與聞名。他就是河西學院的老前輩、教育的功臣曲文敏教授。

我應河西學院黨委宣傳部部長王德同誌的多次之邀,特地寫寫我眼中的曲老!

「教師」就是由「孝」和「文」、「臣」和「巾」二字組成,意思大概就是說教師必須是忠教於事業,是個「孝子」,學識淵博、精通專業的文人,願意獻身的忠臣,天底下能撐起一面旗幟、獨當一面的行業領袖,這樣的人方可成為老師。

中國的京劇,外國人來學的不少,三年五載,學得認認真真,能把老師累死,可頂多也就學個半瓶子醋,上台邁腳,總也不對路數,真是天下一大無奈。一位雕刻藝人帶兩個學徒,教的刀法都是一樣的,兩個學徒所做的木雕,大小、方正、外觀的尺寸與花紋分毫不差,但兩件作品都擺在那裏時,許多人還是一眼看出不一樣來,一個笨劣,一個清秀,一個活脫,一個呆板。差別到底在哪裏,是什麽在起作用?是內心的諸多尺寸把兩件作品分開了,使他們在同樣的尺寸上有了遠近高低,有了值錢與不值錢,從而又衍生出藝術家和一般工匠的區別,一個被譽為大師,一個可能連飯都吃不上,其實這就是看不見的「含量」在起作用。

看不見的含量,影響著同一事物的不同結果。比如,無論是外國人學習中國的京劇,還是雕刻藝人,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人文素質甚至世界觀與潛意識起著決定作用。而在事物的表層,這些因素是無法洞見的。同樣的表象,內涵的差距卻有著天壤之別,甚至是致命的。老師、教學工作也是一樣。世上的老師無數,真正的好老師不多,究其原因,真正的差別、高低之分在於老師本身的含量,這個含量是看不見的、文化的、素質的、心智的、潛意識的、世界觀的。正是這種看不見的含量,永遠決定著我們教學的質素和教學的差異,而不完全在於上課的程式和過程、教育的原理上。曲文敏就是這樣一位我心中「含量」的老師!

追求與奉獻衡量一個人是否真正實作了自我價值,不在職稱高低,官位大小,掙錢多少,關鍵在於他的人格魅力。不論領導,還是師生,大家欽佩曲老師的主要原因在於他的人格魅力、學習態度、工作幹勁、追求熱情、奉獻精神。毫無誇張地說,曲老是一位用一生的辛勤與努力創造並實作了自我價值的人!我去過一些地方,也看過雲,見過飛翔的鳥兒,蔥郁的林木,美麗的花朵,漂亮的人兒,但我為自己最慶幸的事,是結識了曲老師,和他同事,和他同教,和他同「學」。曲文敏老師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黨、忠誠於事業,熱愛教學,以身作則,維護學校聲譽,熱愛學習、愛校如家、為河西學院的發展默默追求和奉獻一生。

我記得曲老是1981年5月前後從隴西師範調入我校的,當時叫張掖師專。那時我校和西北師範學院都在極力爭調。西北師範學院外語系要調去搞英國文學教學,因為他擅長英國詩歌,特別是莎士比亞的喜劇、十四行詩,尤其是對19世紀英國浪漫主義時期的詩人如華茲華斯、雪萊、巴朗、濟慈的詩歌更是頗有研究,真可以倒背如流。師大調去為讓他挑起文學教學這面旗幟,為師大的輝煌而「錦上添花」,美好的專業,誘人的條件,樣樣激動人心!我校剛剛建校,亟缺老師,為了河西的發展、學校的生產而「雪中送炭」,專業不完善,條件比較差,事事舉步維艱。兩所學校,天囊之別,曲老掂孰輕孰重,知輕重緩急,舍師大而來師專,舍蘭州而進張掖,誠可謂「舍熊掌而取魚者也」!這一來直至退休。

「兩個人在一起交換蘋果與兩個人交換思想完全不一樣。兩個人交換蘋果,每個人手上還是只有一個蘋果;但是兩個人交換了思想,每個人同時就有兩個人的思想。(英?蕭伯納)」英語系只有7個人,白玉英書記、竇占域主任、廖仲巽老師、周建英老師、曲文敏老師、張海英老師和我自己。我們人雖少,可「正經」了,也挺「像回事兒」的!經常在一起研究教學,說學生學習,談學校建設,論未來發展;討論學習,每周一人一篇,選自己最感興趣的文章,文體不限,題材不限,先是選著自己給大家像給學生上課一樣講一遍,然後談自己如何理解,有何看法、評論和體會,和大家一起分享;說是大家,其實「輪」到曲老師的次數最多,因為他懂的多,自然也講的「機會」多;

我們也比看書誰讀的多,寫的筆記多,寫的認識看法多,寫的評論多;我們還比誰背書多,熟練程度如何,都屬於哪些文體,不能只是單一的,要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學、體育、社會、生活等方方面面,力求「五花八門」;我們也像學生一樣學習造句、作文、或就某個問題寫個比較」圓滿」小短文什麽的,漸漸地,我們還在一起開「學術報告會」呢;我們還一起討論書法,也是比比看,取長補短,看誰的書法有所長進,「文如其人」嘛!作為老師,字是老師的「儀容」,字寫不好,說明老師還不十分合格,上課時在黑板上寫幾個字也不吸引學生,學生會失去聽課和學習這門課的興趣;我們還一起各自騎單車以「浩浩蕩蕩地」去「七一」劇場看電影、看演出;

我們都是學英語的,那時就知道旅遊的事兒,所以我們也常騎單車,帶上涼皮(張掖一有名小吃)到上秦或沙棗林去「旅遊」,回來後,雖然不像現在那麽一起「會餐」,但感覺蠻高興、蠻快樂的!曲老師到高興處,還放聲高唱幾句「隴西秦腔」呢!我們也搞「大合唱」,算是當時的「英語系老師文藝匯演」吧!因為大家都有著一顆火熱的心,不為別的,就圖個「樂」呵!為準備並調整好自己,迎接明天的更加美好!

育人與交友

記得曲老師批改作業,真是細心入微,總是不顧自己的一切,能把學生叫到當面他一定要叫到當面批改,按他的說法是「當面批改作業最有效,有益於學生」。在他的生活裏似乎只有工作和他人,沒有自己和家人;輔導學生是那樣不厭其煩,不管是在教室、還是在校園、還是在家裏,他都是不管多久多晚,他總是讓學生搞懂為止,似乎也沒有時間界限,學生永遠是第一的;幫助學生是如此慷慨大方。記得他當班主任時,發現學生被褥單薄冬天受冷,他送去了自己的棉被給學生;每次捐助活動,捐錢捐物,他總是第一個,毫不吝嗇,總以為他人比自己還困難,實際上他自己也不寬裕,他是以「助人為樂」!

不管是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上,得到他幫助的人,不但得到了溫暖,更多的還是感動!為此,他贏得了學生,贏得了老師,贏得了朋友,贏得了人心,贏得了贊賞,贏得了尊敬,贏得了崇拜!有一則逸聞,說有一個人想建一棟房子,他把房子的式樣及整體效果圖都用素描畫了下來,托人找到一位建築師。建築師拿到素描圖後,立即表示同意並願意免費承建,包括建築材料、費用和人工,全部由他支付。建築師雖然沒見過那位找自己蓋房子的人,但從那些素描圖紙中,一眼看到了價值。如果他判斷沒錯的話,這棟房子的造價,還遠不及這幾張素描的價值。因為這個要蓋房子的人是畢加索,建築師拿的正是他的素描真跡。

平等接近學生,真誠了解學生,真心幫助學生,耐心傾聽學生,和學生交朋友;善於發現學生和他人的長處、優點,並加以欣賞和不倦的贊揚;在學生與他人的眼裏,與其說是一位老師,不如說是一位慈祥的長輩、推心置腹的朋友,誰都願意和他聊天談心,因為在他這兒沒有年齡高低、長幼之分,都是主動地和大家成為「忘年之交」。大家都願意和他在一起聊學習,聊情感,聊困惑。

幾十年來,他一直是學生也是同事心中最喜愛的老師。他的言與行感動和震撼者每個同學,他的為人與厚道使每個和他同事過的人都終生難以忘懷,他的作風與情懷就是我們這些晚輩永遠學習的。不管是學生還是老師,但凡提起曲老師,無不表露敬仰之情,因為他待人誠懇真情!記得有名學生叫林愛玲,畢業多年,專門從蘭州來張掖看望曲老師。我聽後都感覺著非常感動,作為老師,這大概就是最高興和愉快的事兒吧!

平易近人,不欺負「小孩」。曲老師比我大十幾歲,而且常喊我「老師」,我知道我還不夠格,但他就這麽喊,說是小事,可實際上對我的鼓勵特別大,同時也讓我感到鼓勵遠比批評強大有力,而且無法抗拒!因為這讓我在暗中加倍努力,少「貪玩」多讀書,有出息。我很遺憾,到現在還無所作為,尚未給中國的教育教學和外語學科做出被大家所認可的貢獻,即便是有的話,也是曲老用他的人格、為人、為事對我所影響的結果。我就是懷揣著他的鼓勵、踏著他的腳印走到今天的,我從心底裏感激這位老前輩!他是我永遠為人、為學、為師的榜樣和楷模!

學習與教學

幾十年來,曲老都是一如既往地堅持學習,他的一生幾乎就是學習的一生,從不間斷、從不停歇。就我所知,他所寫包括政治、社會、人生、教育、學習諸多方面,漢語的英語的都有,他不但英語理解表達很好,而且國學非常有造詣,古典的、現代的、詩歌的、散文的、喜劇的小說的,可以說是樣樣皆通;但就他所寫的學習筆記,我保守地估計至少也有一人那麽高了,而且如此地工整、有數量也有質素,他給自己的兒孫留下了一份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如若有人整理,付梓出版,將會是一份極其感人且有意義、並對後世具有影響力的事情!

曾記曲老當年為師之時,可以說是把一顆赤誠的心全部獻給了教學和教育事業,始終堅持為學生負責、為學校負責、為教學負責的原則;努力工作,認真備課,力爭上好每一節課的態度。非常熱愛所教課程和自己的學生,在教學中始終堅持把學生放在首位,尊重自己的教育物件行為;把課堂教學與討論相結合,長期不斷地研究教材和教學內容,研究教學方法,研究學生,因材施教,不斷地改進和提高教學水平。他曾說:「語言類課程教學,發揮創新、豐富發展的空間很大,不斷地吸收本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充實講稿,精彩教學、激發學生不斷求知的熱情。成功而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在有限的教學生涯中實作願望與理想、體現人生價值!」至今我記憶猶新。

「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曲老師的人格魅力,體現在點點滴滴之中,體現在最不起眼的小事小情中,曲老師是這樣一位善於點撥人的人!有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一位酷愛書畫的年輕人欲拜到書畫大師的門下學習作畫。便帶著自己花費整整一年時間才畫成的一幅瀑布畫去求見大事。大事看了那副畫,輕輕搖頭說:「還好,只是沒能畫出瀑布的聲音!」一年後,這位年輕人再次求見大師,將一幅自以為更好的瀑布畫新作奉給大師。

大師看了那幅畫,再次輕輕搖頭說:「遺憾,還是沒能畫出瀑布的聲音!」又過了一年。這位年輕人頗有信心地再次另畫一幅自以為完美無缺的瀑布新畫奉給大師。大師看了那副畫,還是輕輕搖頭說:「年輕人,你還是沒有畫出瀑布的聲音!」年輕人困惑了,誠懇地問:「老師,學生確實不能悟出其中的道理,請您明示!」大師提起畫筆,在瀑布下的水潭邊上畫了兩個相對而立的人,其中的一個人正雙手攏音大聲喊,另一個人正伸著耳朵仔細聽。就這樣,年輕人明白了怎樣才能畫出瀑布的聲音,也終於領悟了書畫的真諦。

感恩與回報

除了教學,曲老師一直堅持學習、讀書、寫作,雖然他所寫的東西沒有去出版,但這些東西凝聚著默默的付出和辛苦。他是抱著一片感恩的心情用自己的辛勤的一生在努力回報社會,影響新的一代學生和老師。人生在世,不管在哪個方面或領域,總是要奮鬥,以實作自己的人生價值!世上沒有天才,所謂天才,只不過是勤奮一點罷了。他這個人是幾年、十幾年、幾十年、甚至一生都在勤奮和努力。他也是在人生的韶華之年,置身於學校這片教育沃土,在教學一線工作了一輩子。如今他已退休三十多年了,祝他晚年生活幸福,健康長壽!「人生總要留點痕跡」。

常言「不經歷風雨,怎見彩虹」。「得時莫誇能,不遇休嫉世」。不要抱怨自己運氣不好、命運不濟,老用這些無聊的問題浪費今天的時間,從而揉碎明天的機會,不值!「自恨枝無葉,莫怨太陽斜」,美國文學家愛默生說:「如果我們知道怎樣利用機會的話,那麽,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就會和其他任何一個時代一樣,是一個非常有利於自己發展的時代。」曲老就是這樣一位給我們在珍惜過去、珍重現在、珍視未來方面作了一個永遠的榜樣!並且堅持幾十年。他用自己的一生譜寫了他人生的篇章,他對黨的忠誠、對教育的奉獻精神感染並激勵著我們!

教育是高山, 我掬一土,不能增其高;教育是大江,我捧一水,不能壯其闊;教育是大樹,我添一芽,不能翠其綠;教育是大廈,我砌一磚、添一瓦,不能顯其宏。可我真想在教育這棵大樹的枝椏上,嫁接上我的兩只手臂,像曲老師那樣忠實而永遠地和教育這棵大樹在一起、並成為一體!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其道德,不為窮而改節。

2011年5月9日於青島清心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