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蘇東坡用一首詩,寫盡了青年迷茫,世事變遷

2023-12-13國風

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憑借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蘇子瞻的名聲,開始在汴京傳開。就連主考官歐陽修都對其贊許不已,稱其會讀書,會用書,將來文章定可獨步天下。

而其弟蘇轍,也透過了科舉考試,蘇家一時可謂是風光兩無。

然,月盈則缺,水滿則溢。正在蘇軾滿心抱負的時候,其母程夫人去世。

按照孝道和禮制,蘇氏兄弟應守丁憂。也就是回鄉守孝。

誠然,孝乃人之本分。可宋朝丁憂制度的守孝時長是三年。

對於一個有理想抱負的政治青年來說,喪母,壯誌難酬。都讓他對自己的人生產生了迷茫。曾經一帆風順的人生,好像到此刻開始了轉變。

於是在返回汴京就任途中,蘇軾寫下了著名的:

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緣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詩以問句開題,雖自問自答,但飛鴻和雪泥的意象確實是不長久的。雪,易化之物。鴻,奔波之鳥。

而飛鴻踏過的雪泥,在春天,不會留下一點銘印。所以引出了下句,哪怕泥土留下了飛鴻的銘印,奔波之鳥也不過是過客,不會被人記住罷了。

曾經借宿的寺廟,那位年老的僧人已經死去,而壞掉的墻壁上,再也看不見我們曾經留下的詩句。這一切好像都是那麽的令人傷感。

不過蘇軾之所以叫蘇軾,是因為他總是出其意料的豁達。尾句依然用自問自答的方式,不過圓了之前對於世事變遷的感傷,往日的崎嶇,誰還會記得呢,畢竟眼前還有一條更長的路啊。

一句話,就讓詩上升了一個角度 「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這也就是蘇軾從宋朝至今,依然被人崇之喜之的原因吧。畢竟誰會不喜歡一個在困境之中,依然向前看的人呢?